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6/ 21 11:34:32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尋夢沁河源

字體:

  我15歲離開家鄉,如今已82歲了。60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但村前那條晝夜嘩啦啦唱著歌的小河,至今仍記憶深刻。

  我的家鄉山西沁源,因黃河水係沁河的源頭在此而得名。

  今年清明時節,我回老家石臺下窯祭祖。一直以來,尋夢沁河源頭的興致不泯。陪同我的幾位熱心水文化的朋友,也有興趣一同尋訪。

  沁河的源頭距我們下窯村20多公里,在村北的二郎神溝王家灣。每年清明時節,這裏常是雨天。因擔心遇雨,我們一行5人早早驅車出發。

  沁河源頭的二郎神溝,是國家濕地森林公園。為嚴防森林火災,沁源縣和太岳林區的管理甚為嚴格。除了清明嚴禁明火,對進入源頭二郎神溝的人,護林員還要逐個盤查。沒有鄉政府批準同意,是不能進入的。

  我們從石臺下窯村開車走出10多公里後,便進入沁河源頭的二郎神溝。傳説,這裏曾是二郎神擔山趕太陽的地方,還留有二郎神擔山插過扁擔的石洞。兒時,常聽老人講起這個故事。長大了,雖然不相信這是真實的歷史,但既然尋訪沁河源頭時經過這裏,我們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定要看看這二郎神擔山插過扁擔的“遺跡”。

  同行的高翔老師找到當地村民做向導。順著村民手指的方向,只見一座山崖的半山腰處,有一個張著口的山洞。就是這個山洞,留下久傳不衰的故事,而且成全了沁河源頭的地名——“二郎神溝”。

  頭天這裏下了一場雨雪,道路泥濘,車開不動了,我們只好下車徒步前行。遇到沼澤路段,同行的朋友熱情地扶著我。

  道路越來越難走,我們深一腳、淺一腳踏著泥濘艱難前行。我的腳步也越來越沉重。氣溫漸低,沿途護林員告訴我們,到沁河源頭還得走八九裏。而我們徒步才走了三裏地,這八、九裏真讓我們有些畏難了。雖然大家一直關心照顧著我,但要繼續走出滿是泥濘的沼澤地段,難度不小。

  幸好得到允許,搭上了護林員開來的汽車,送我們到沁河源頭。卡車顛簸得很厲害,我們幾個盼著快一點看到沁河源頭的水是怎麼流出的。

  車停下來,司機讓我下車,去看沁河源頭。只見不遠處顯赫地聳立著“沁河源頭”標識牌,近旁距地面十幾米有一個不到兩米的洞口,清靈靈的水從洞口涌出,流向不遠處的小河。我們幾人蹲下,把手插入流淌著的水中,試著感受水的溫度,還有人捧起品嘗,發出“清澈甘甜”的感嘆。有位同行的朋友掏出隨身攜帶的水瓶,灌了一瓶。我望著汩汩涌出的水,想起兒時村前晝夜不停地嘩啦啦唱著歌的那條河。

  管理人員告訴我們,夏季雨大時,水是滿滿地從洞口往外噴發而出的,可惜,我們沒看到那神奇震撼的場面。

  不過有遺憾也有收獲。我們幸運地尋訪到了這條養育了世代沁源人的母親河。

  沁河發源于山西省沁源縣西北太岳山東麓的二郎神溝,自西北向南,經安澤縣、沁水縣、陽城縣、澤州縣,由拴驢泉進入河南省濟源市紫柏灘,經沁陽、博縣、溫縣,于武陟南匯入黃河。總長485公里,流域面積13532平方公里,山西省境內360公里,流域面積1.08萬平方公里。

  雖然我們尋訪沁河源頭已過去多日,但在心中,沁河源頭涌出的水,仍清靈靈地在眼前浮動。泉水好像唱著《信天遊》,一遍又一遍,在耳際回響。(南文政)

【糾錯】 【責任編輯:劉勉 】
閱讀下一篇:
010030101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01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