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造車到造機器人 距離有多遠-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1/13 11:12:44
來源:廣州日報

從造車到造機器人 距離有多遠

字體:

  深度觀察

  近日,遠在大洋彼岸的2025全球消費電子展(CES)上,英偉達展出了由14款人形機器人組成的“機器人軍團”,這些機器人分別來自14家企業,其中包含小鵬汽車等6家中國企業。在中國,具身智能同樣熱潮涌現;多家車企忙着爭搶核心技術人才加速“造人”,在2024年終,已有車企秀出靈活敏捷的人形機器人成果。

  當前,已有比亞迪、特斯拉、廣汽、上汽、長安、奇瑞等近10家車企涌入人形機器人這條千億級新賽道。與此同時,當眾多飛行汽車企業仍卡在試飛階段時,車企造的飛行汽車已宣告交付在即,小鵬、吉利、廣汽、長安等同時加速布局飛行汽車這條萬億級賽道。

  人工智能(AI)的深入,正迅速點燃各大車企搶灘布局未來産業的積極性,推動車企往智能産業聚合,引發巨大變革。

(資料圖片)

  最新動向

  車企“招兵買馬”造機器人

  2024年12月13日,“比亞迪招聘”公眾號發布的一則招聘信息引起業內關注。該招聘信息顯示,將面向2025屆全球高校碩士、博士畢業生舉辦“比亞迪25屆具身智能研究團隊招聘”,在崗位詳情中描述,其招聘人才研究方向涉及“人形機器人”“雙足機器人”等。有消息稱,比亞迪十五事業部已經開啟代號為“堯舜禹”的機器人項目。雖然比亞迪官方對記者&&“機器人項目暫無更多可透露的信息”,但招聘信息側面證實比亞迪在機器人領域的步伐已經邁開。

  廣汽集團在2024年12月26日舉辦的2024年中國機器人網年會上,正式發布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這已不是車企第一次秀“造人”成果。在此之前,特斯拉的人形機器人Optimus、小鵬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艾倫”也已紛紛亮相。當華為、小米等互聯網科技企業跨界造出一輛輛智能汽車之際,汽車廠開始成為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賽道中的跨界新勢力。

  “許多自動駕駛領域的中高端人才正在向具身智能領域轉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博士、地瓜機器人算法技術副總裁隋偉&&。他發現,具身智能的發展速度比他預想的要快,無論是人工智能技術還是硬體的發展都超出了他的預期。隋偉感慨,“具身智能真正落地的時間可能會比想象中更早。”

  比亞迪的招聘,揭開汽車企業為造機器人開啟新一輪核心技術人才爭奪的一角。

  隋偉告訴記者,當前許多自動駕駛領域的中高端人才正在向具身智能領域轉移。“他們看重的是機會,想要抓住具身智能這個趨勢。”

  這種人才流動,也在一位具身智能領域的獵頭口中得到證實,該獵頭告訴記者,目前具身智能的核心AI技術人才的年薪可達百萬元左右,參考過去AI等科技行業的發展路徑,具身機器人從業者薪資增長空間還很大。麥肯錫公司發布的報告顯示,預計2030年中國對熟練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將增至2022年的6倍,達到600萬,人才缺口可能多達400萬。

  車企入局

  機器人應對産能調整更靈活

  如今,車企在造人形機器人上投注的熱情不比在飛行汽車上少。特斯拉CEO馬斯克去年12月直言,特斯拉未來的發展方向將主要傾向於人形機器人Optimus,而不是造車。

  在多家國內車企的規劃中,也可見未來布局端倪。

  廣汽最新自主研發的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GoMate,計劃2025年實現自研零部件批量生産,2026年實現整機小批量生産,並逐步擴展至大規模量産。據悉,GoMate會率先在廣汽傳祺、埃安等主機廠車間生産線和産業園區開展整機示範應用。未來不僅在安防、康養、汽車後市場等領域有應用潛力,還將在物流、教育等更多場景應用。小鵬的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Iron艾倫”已經進入小鵬汽車廣州工廠進行了小鵬P7+車型的生産實訓,未來計劃在工廠和線下門店等場景應用。

  過去一年,有多家汽車工廠喜提“新員工”。一個月前,來自優必選工業人形機器人Walker S1在極氪第40萬輛汽車下線活動上,化身“質檢員”上車體驗了極氪MIX部分智能黑科技。兩個月之前,Walker S1現身比亞迪汽車長沙工業園,與無人車協同作業。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首席研究員、中國汽車電子産業聯盟副秘書長胡堅耀到不少車企調研後發現,車企布局人形機器人的決心“很堅定”。“車企最初的出發點是將人形機器人用在自身生産線上,不僅是為了提效降本,還可以更靈活地應對市場形勢帶來的産能調整——無論增産還是減産,機器人都非常‘方便’。”

  廣發證券研報預計2025年開始,部分人形機器人産品將開始量産銷售,開啟産業化的“破曉時刻”。

  車企造機器人三大優勢

  1、多年自研技術帶來低成本優勢

  多年的自研技術托底,成為車企入局人形機器人産業的底氣。廣汽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告訴記者:“當下人形機器人推廣不太理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成本過高。如果想要推廣,成本一定要低。但我們(很多零部件)是自研,比如自研靈巧手,就可以很好的降本。”

  胡堅耀也觀察到,車企自己做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成本控制的短期目標可能是5萬到8萬美元/&,更長遠的未來,車企自研的人形機器人價格有望下降到不到3萬美元/&。這比當前一般機器人企業的生産機器人成本要低三分之一左右。“另外,車企自己掌控機器人研發,還可以根據生産需求迅速調整機器人的各項功能,省去跟供應商繁瑣的需求對接和信息溝通,更快速地應對市場變化。”

  馬斯克此前也對人形機器人的成本進行了測算。他&&,未來大規模鋪開後,特斯拉人形機器人的成本大約可以降至2萬~3萬美元。目前,特斯拉已在其工廠內使用了一些機器人。

  2、汽車産業鏈可在機器人上復用

  隋偉認為,汽車行業進入機器人行業是一個必然趨勢,並不算是“跨界”。“主機廠在做機器人時,許多供應鏈零部件可以復用,比如底層硬體、關節、電機等。從技術上來説,也可以復用。因此,主機廠可以很自然地將技術遷移到機器人領域。”他説,尤其是自動駕駛中的一些技術,比如感知技術的方法論,很多可以直接應用到具身智能上。

  業內普遍指出,車企入局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等未來産業,都是基於成熟的汽車産業鏈,中國車企有先發優勢。不僅汽車與機器人兩個産業在産業鏈上有諸多協同共振之處,飛行汽車更是同樣道理。小鵬匯天創始人趙德力&&,“依託大灣區新能源汽車完善的供應鏈,我們造飛行汽車百分之六七十的零配件在珠三角都可以找到。”

  太平洋證券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車企入局人形機器人領域可以實現技術同源,將車端算法復用至人形機器人上,預計未來隨着更多企業的加入,人形機器人産業鏈將更加完善,商業落地的可能性也將大大加快。

  3、汽車生産線提供了天然應用場景

  在當前生産線上工業機器人、機械臂極其成熟的背景下,車企工廠為何還要用人形機器人?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指出,汽車工廠需要大量勞動力,而人形機器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工,減少工廠的人力成本。汽車企業本身就有強烈的動機去嘗試使用人形機器人來提高生産效率和降低成本,這種內在需求推動了他們進入機器人行業。

  “因為用人成本的增高,車企天然具有應用場景的優勢。”廣東省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張瑞鋒也認為,車企在三電技術、傳感器、機器視覺、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術積累,與人形機器人的技術開發有着共通之處,可以實現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達到控製成本的效果。

  同時,一位人形機器人本體廠商也向記者指出,人形機器人的競爭對手並非工業機器人,而是更多從控制人力成本與安全性操作上考量。尤其人形機器人在裝配、測試及一些危險工序中,能幫助生産線提高安全與執行效率。

  觀察

  車企與機器人企業競合互利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認為,2025年,“人工智能+”是汽車産業的新戰略機遇。這個“+”,在未來可能是人形機器人、可能是低空經濟,也可能是其他,充滿想象。“汽車産業智能化之後,其聚合外溢效應會明顯加速,智能汽車産業很容易變成聚合型的智能産業。”張永偉認為,智能汽車的四條腿變成兩條腿就是機器人,汽車就變成了一個深度智能的智能體,可以用到生産和服務領域。

  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對汽車行業進入機器人行業持積極態度,認為這將為機器人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和動力,同時也為汽車企業自身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增長點。任玉桐稱,汽車企業擁有資金、技術和品牌方面的獨特優勢。這些優勢使他們有能力在機器人領域取得突破,尤其是在工業機器人領域,汽車行業的應用需求和資金實力使其成為率先實現突破的理想行業。

  胡堅耀認為,汽車與機器人産業之間,中短期更多會是競合大於競爭,無論是技術研發與應用市場的互補,還是産業鏈整合,都是競合關係。

  前瞻

  車企加速人形機器人進入家庭

  不再拘泥於造車——這已經成為許多車企的共識。

  “理想是一家人工智能企業,要做的不是汽車的智能化,而是人工智能的汽車化,並將推動人工智能普惠到每一個家庭”。2024年12月25日,理想汽車CEO李想坦言:未來理想100%會做人形機器人。

  在張永偉看來,智能汽車産業正在進一步發展為聚合型智能産業,他總結為三類:“在路上”是智能汽車,“飛上去”是飛行汽車、低空産業,“立起來”是人形機器人、具身智能。而且,相比受到空域管制限制的飛行汽車,人形機器人不受物理限制,走進人們生活的速度可能會更快。

  胡堅耀預計,車企自研的人形機器人未來將可以拓展到特種服務、家居應用等領域;屆時,一些車企向人工智能公司的轉型也會看到更明顯的成果。

  “車企可以借助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産業布局,進行品牌與業務探索。”胡堅耀&&,“車企不僅是一個傳統製造企業,還需要樹立向高科技品牌轉型的形象,布局未來産業,可幫助汽車追求新的銷售增長點以及提升品牌形象。”

  人形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

  高工産業研究有限公司預測——

  2024年中國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或達到21.58億元,到2030年有望達38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超過61%。

  中商産業研究院預測——

  預計到2028年,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增至138億美元,5年內年均複合增長率達50.29%。

  花旗集團預測——

  到2050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達7萬億美元,全球人形機器人數量將達到6.48億台,約達到當前全球汽車保有量的一半。

  TrendForce集邦諮詢研究數據——

  在2025年各機器人大廠逐步實現量産的前提下,預估2027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産值有望超過20億美元,2024年至2027年間的市場規模年複合增長率將達154%。(文/表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鄧莉 張露 鐘達文)

【糾錯】 【責任編輯:翟子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