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IPO科技含量愈發增強。截至11月3日,年內已有2家企業依據港交所特專科技公司第18C章規則成功上市,分別為北京雲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雲跡科技”)、滴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滴普科技”)。
11月3日結束招股的文遠知行將於11月6日按第18C章規則正式回歸港股上市。
據Livereport統計,目前已按照第18C章遞表但還沒掛牌上市的企業有16家,來自工業機器人、AI醫療等細分領域。
港股上市制度改革加快
近年來,港交所通過一系列上市制度改革,為科創企業提供了更有包容性的上市機制。
2023年3月31日,港交所在《上市規則》中新增第18C章節,用於支持尚未盈利或未達主板收益要求的特專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2024年9月份,港交所下調第18C章上市的最低市值門檻,其中,已商業化公司由60億港元降至40億港元,未商業化公司由100億港元降至80億港元。
為了吸引更多優質企業,政策支持力度再次加碼。2025年5月份,港交所優化特專科技公司上市規則,正式推出“科企專線”,這是一項針對特專科技公司和生物科技公司的專屬上市支持機制,旨在通過制度創新和服務優化,吸引更多科技企業赴港上市。其中,斯坦德機器人(無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坦德機器人”)、深圳承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是在“科企專線”推出之後首次披露IPO申請材料;北京五一視界數字孿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希迪智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24年首次遞表,隨後在2025年“科企專線”推出之後二次遞表。
根據港交所公布的《上市規則》第18C章的指引,“特專科技”共包括五大領域、20個行業。五大領域分別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硬體及軟體、先進材料、新能源及節能環保、新食品及農業技術。
“香港還在加快創新和技術轉型,重點關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科學、新能源等關鍵領域,目標是幫助新興行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和繁榮。”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1月3日在“香港金融科技周×StartmeupHK創業節2025”上&&。
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加大
儘管年內按照第18C章上市的企業未實現盈利,但研發投入佔營運開支比例較高。例如,雲跡科技2024年研發投入為5740萬元,佔當年營業收入2.45億元的23.4%,顯著高於一般製造業及消費企業水平,且處於港交所第18C章對“高研發投入”規定的合理區間內。滴普科技2024年全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為33.5%,202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佔營業收入比例為44%,研發投入持續保持高位。
根據第18C章上市規則,申請人上市前需最少從事三年特專科技産品的研發,針對已商業化公司,其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的研發開支佔比不低於15%,未商業化公司則根據收入規模設定不同比例。
“由於企業投入及研發周期較長等原因,特專科技公司普遍存在着商業化程度不高、短期內無法盈利等情況,第18C章及其後續的修改旨在放寬對特專科技公司的上市條件,以滿足産品或服務商業化尚處於早期但具有明確商業化場景和發展潛力的特專科技公司的上市融資需求。”錦天城深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樓永輝對《證券日報》記者&&。
從已上市及已遞表企業來看,機器人服務智能體、AI大模型應用成為第18C章企業的兩大核心賽道。例如,雲跡科技、深圳市越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斯坦德機器人、上海仙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均聚焦服務機器人在酒店、醫療、物流場景的AI賦能,形成産業集群;滴普科技、黑芝麻智能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文遠知行等以底層AI算法與數據處理能力為核心,構建企業級AI解決方案。
“機器人産業鏈面臨高研發、高投入、長周期的商業化路徑,部分企業尚未實現盈利,港股對盈利要求相對寬鬆,使其具備較早登陸資本市場的可行性。”頭豹研究院院長李政對記者&&,從企業戰略來看,選擇赴港上市的機器人企業普遍具有國際化特徵,在港上市後不僅能借助香港這一國際金融中心對接全球産業鏈資源,吸引海外戰略合作夥伴,還能提升品牌影響力,為全球化經營奠定良好基礎。
金杜律師事務所金融機構與基金部合夥人胡靜&&:“企業在準備上市文件過程中,需充分證明其研發投入的合理性以及技術、産品的先進性等核心問題,建議企業在上市前需提前做好知識産權布局及保護,提升知識産權管理體系,亦需着力保證核心技術人員的穩定性,以確保企業持續的獨立研發能力。相信隨着第18C章上市規則的不斷落地和優化,香港資本市場將成為全球科技企業的重要融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