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陽:中醫專家詳解秋冬“養藏”之道,為父母健康“蓄能”-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11:15:53
來源:新華網

九九重陽:中醫專家詳解秋冬“養藏”之道,為父母健康“蓄能”

字體:

新華網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 劉映)10月29日是重陽節,正值秋冬季節交替,也是老年人養生關鍵期。10月28日,在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舉行的健康中國中醫藥健康促進主題發布會之“中醫藥護佑老年健康”專題發布會上,多位中醫專家從老年常見病、多發病方面,分享中醫藥防治及養生方法。

發布會現場

嚴華國:完善服務體系,共築老年健康“中醫防線”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西醫結合與少數民族醫藥司司長嚴華國&&,我國中醫藥老年健康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截至2024年底,已有815家公立三級中醫醫院和1321家公立二級中醫醫院設置老年病科,其中53個專科入選國家中醫優勢專科建設,重點攻關老年多病共存、肌少症等健康難題。

中醫藥管理局持續加強老年健康專業人才培養,已遴選培養中醫老年病相關專業高層次人才1800余名。同時,在全國推動老年中醫藥健康中心試點建設,各地已確定120多所中醫醫院參與,探索建立區域老年疾病中醫診療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

在服務覆蓋面方面,2024年累計為1.54億老年人提供中醫體質辨識等健康管理服務。醫養結合模式不斷創新,近半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與養老機構開展合作,部分中醫醫院開始託管或舉辦養老機構。

針對秋冬呼吸道傳染病高發特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國家衞生健康委近期發布了《流行性感冒診療方案(2025年版)》等多個診療指南,要求全國中醫醫院加強急診、重症、肺病等重點科室力量,必要時增加號源、延長接診時間,全力保障醫療救治。

徐鳳芹:虛瘀同治防未病,食療助眠養心神

中國中醫科學院老年醫學研究所所長徐鳳芹指出,老年健康問題是一個動態發展過程,不同的老年階段,養生重點應有所側重。老年人健康問題主要表現為慢性病共存、功能減退和衰弱綜合徵。中醫治療的核心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老年健康問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病”,而是“整體狀態失衡”,其根本原因在於臟腑氣血虛損,特別是“腎精不足”與“脾胃虛弱”。

失眠不是小事,補虛安神是關鍵。徐鳳芹&&,數據顯示,老年人失眠發生率達30%–50%,這也反映了“老年人多虛多瘀”的生理特點。“虛”即心血虛和肝血虛。血虛,則心神失養,就會出現入睡困難、多夢易醒;“瘀”是指氣血運行不暢,會使失眠加重及反復。基於此,可從“補虛”和“安神”兩方面入手。她推薦兩種安神食療方:桂圓蓮子羹,適合心血不足、睡眠、多夢者;百合酸棗仁茶,適用於心煩、入睡困難者。此外,按壓內關穴與神門穴也有助眠之效。家人陪伴與規律作息同樣重要,“睡前別把手機放床頭”。

記憶力下降?補腎填精是根本。徐鳳芹強調,記憶與腎、心、脾三臟相關。“腎精充足則頭腦清晰”,她建議通過食療、太極拳、八段錦等方式延緩腎精損耗,並鼓勵老人適度動腦,“打牌、做簡單的數學題都有益”。

秋冬防感冒,益氣固表強正氣。老年人很容易感冒,因為他們大多都是氣虛體質,“衛外不固”。徐鳳芹推薦黃芪燉雞湯、山藥粥等平補膳食,配合適度運動與保暖,幫助老人安然度過流感高發季。

葛金文:緩解腰腿酸痛,居家調理招數多

不少老年人常會出現腰腿酸痛、關節活動不利等問題,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葛金文提出多種居家可行的緩解方法。

首先是穴位按摩,疏通氣血驅寒濕。腰背痛,可以握緊拳頭,用拳眼上下摩擦後腰的腎俞穴區域。如果是腿酸痛,可以用拇指按揉膝蓋外側的足三里穴以及膝蓋後方的委中穴,每穴位按摩1到2分鐘,感覺到脹痛、酸脹就可以了。

其次是艾灸,適用於寒濕疼痛,可選腎俞、足三里等穴,或“阿是穴”(找痛點,按壓感覺痛的地方),溫灸10–20分鐘,注意避免燙傷。中藥熱敷包也不錯,能夠疏通經絡,緩解腰腿疼痛。

平時,老年人特別要重視腰腿肌肉鍛煉,防痛更要防“肌少”。推薦仰臥勾腳尖、抬腿等動作,增強下肢力量,防治腰腿痛。

“飯後百步走”≠人人適用。葛金文指出,體質較好、易積食的老人適合飯後慢走,但心腦血管疾病、胃下垂及體質虛弱者應靜休30–60分鐘,避免耗傷氣血。

面對琳瑯滿目的保健品,葛金文特別提醒,“不對證可能適得其反。”建議選枸杞子、山藥、核桃、黑芝麻、黃精等藥食同源之品,適合長期服用,且久久見功;一般有血瘀證的老年人,如面色灰暗、唇紫刺痛,可酌情選用含三七、紅花、丹參、銀杏葉等溫和成分的保健品,盡量在醫生的指導下選擇。

楊戈:滋陰健脾調“三高”,身心同養更重要

老年人經常感到口乾、眼幹、皮膚幹以及食欲不振等現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老年病科主任醫師楊戈從乾燥問題、脾胃虛弱到“三高”調理,提出一系列貼近生活的中醫建議。

楊戈説,中醫將這一系列乾燥現象歸結為“津液虧損”,即陰虛,也就是生命的“潤滑油”減少了。改善陰虛乾燥,並非“大量灌涼水”,那會進一步損傷脾胃。而是“滋陰”,即補充能夠生成津液的根本物質,並促進其輸布,如“春雨潤物”。他推薦沙參麥冬玉竹茶和銀耳百合羹,配合按揉三陰交、太溪穴,避免熬夜與過度沐浴。

健脾開胃,則需食療+按摩雙管齊下,多選擇溫、軟、淡的食物。如山藥薏苡仁粥、山楂麥芽茶等,經常按揉足三里穴位,睡前或飯後一小時,將手掌搓熱,以肚臍為中心,用手掌順時針方向輕輕按摩腹部,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腸道蠕動。老年人飲食要規律,每餐七分飽,細嚼慢咽,這才是對脾胃功能最好的呵護。

針對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人群,楊戈提出“健脾化痰、活血化瘀”的思路,給出三點建議:

飲食:講究“清”和“通”,要清淡飲食,保持大便通暢。多吃山楂、冬瓜、洋蔥、白菜、芹菜、核桃、黑芝麻等食材。

運動:講究“緩”和“恒”,推薦太極拳、八段錦等緩且能“持之以恒”的運動;

情志:講究“平”和“靜”。鼓勵老人通過聽戲、書法等方式保持心態平和。

楊戈提醒説,中醫調節老人情志問題,方法在於“疏通”,也就是疏通肝氣;以及“補益”,就是補益心脾,而核心的“藥引子”就是愛與陪伴。把身體的心臟和心理的“心”都照顧好了,老人才能真正實現健康老齡化。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