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發的公募基金中,基金管理人主動採取規模“限高”正在成為趨勢。中國證券報記者注意到,多位知名基金經理“挂帥”的含權新品,普遍設置了相對較低的首次募集規模上限。閆思倩管理的鵬華製造升級、李劍鋒管理的易方達港股通科技、趙偉管理的富國醫藥升級等,均已按照首次募集規模上限迅速結束募集並宣告成立,擬由藍小康管理的中歐價值領航也宣告一日結募。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一方面,部分基金管理人希望通過控制初始規模,為基金經理預留充足的空間以打磨投資策略,避免規模過大對操作效率形成干擾,以紮實的業績建立投資者信任;另一方面,部分渠道也在主動壓降首發規模上限,並且基於後續的業績考核以決定持營安排,通過提升持有體驗與投資者形成良性的互動。整體來看,行業追求首發規模的習慣正在改變,産品的長期生命力將成為重中之重。
新發基金主動“限高”
近期,知名主動權益基金經理閆思倩管理的鵬華製造升級、李劍鋒管理的易方達港股通科技、趙偉管理的富國醫藥升級均已嚴格按照20億元、20億元、10億元的首次募集規模上限迅速完成募集,並且宣告成立。
公告資料顯示,上述三隻基金均於10月9日起發行,並集體宣告提前結束募集,募集截止日期均提前至10月10日。在為期兩天的發行期內,上述三隻基金的首發規模分別為19.84億元、19.87億元、10.00億元,分別吸引了11992戶、14689戶、4039戶投資者認購。
知名基金經理藍小康“挂帥”的中歐價值領航在10月16日發行僅一日後,也宣布提前結束募集。中歐基金髮佈公告&&,該基金的首次募集規模不高於20億元,如觸發比例配售將另行公告。
另外,由招商銀行託管的平安盈享多元配置6個月持有混合(FOF),也將募集截止日期由10月17日提前至10月13日。該基金的首次募集規模上限為60億元,從成立公告來看,該基金管理人對於首發規模採取了進一步控制,最終募集規模為28.08億元。
整體來看,在10月新發的公募基金中,逾30隻産品均設置了首次募集規模上限。其中,鵬華國證機器人産業ETF聯接、平安資源精選、中金北證50指數增強、中加北證50成份指數增強等産品的募集規模上限僅有5億元,圓信永豐新材料、平安恒生指數增強、平安中證通用航空主題ETF等産品的募集規模上限僅有10億元。
重心放在後期持營和投教方面
針對近期基金管理人主動控制首發規模的現象,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了解到,部分基金管理人希望通過控制初始規模,為基金經理預留充足的空間以打磨投資策略,避免規模過大對操作效率形成干擾。由於部分新發産品為成長風格,相關行業波動較大,控制規模更利於靈活應對市場變化。
隨着投資者配置需求提升,公募基金的工具屬性日益凸顯,基金公司對産品布局的效率要求隨之提高。
平安基金表示,對於新發産品設置較低的規模上限,不僅為基金投資運作提供了較好的規模條件,為投資者爭取更好的投資體驗,同時也縮短了産品從發行到成立的周期,得以迅速實現産品布局並穩定運作。“尤其是對於指數基金而言,理論上需要更長的時間來做持續營銷,讓更多的投資者認識到它的投資價值。所以降低首發規模、將重心放在後期的持營和投教上,也是符合指數基金髮展規律的。”某指數基金經理&&。
滬上某公募機構市場部人士透露,目前部分渠道在新發産品時也會主動壓降募集規模上限:“他們並不希望靠新發做大規模,而是在産品成立後,每個季度考核産品的業績表現,如果能夠達到他們的要求,再通過持續營銷的方式持續做大産品規模。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對客戶利益形成保護,也能減少客戶投訴。通過提升投資者的持有體驗來做大規模。”
經歷了過去幾年權益市場的調整之後,該市場部人士坦言,公募機構首發能力下降,新發需要的資源以及對價相對較高,哪怕是頭部機構,資源量級也無法和前些年相比,因此行業形成了共識,在首發階段不做太多操作以壓降成本。
以長期業績贏得投資者信任
過去幾年,“重首發輕持營”成為公募行業做大管理規模的慣性思維,幫忙資金等操作手段更是備受市場詬病。為實現行業高質量發展轉型,基金管理人如何重塑與投資者之間的信任、為投資者實實在在創造收益,成為了業內十分關注的話題。
國泰基金表示,目前基金公司追求首發規模的習慣正在改變,基金公司更看重産品的長期生命力,希望以紮實的業績積累口碑和信任。這樣的變化既契合監管引導行業回歸本源的要求,也順應投資者對産品質量需求提高,推動行業從高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平安基金表示,現在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和渠道對於首發規模會有意識地控制上限,並且更注重産品成立後的運作業績及投資者反饋,注重投資者教育和服務的質量,力求提升投資者體驗,形成公司品牌、口碑以及基金規模的相互促進和正向循環。這就需要基金公司關注産品布局的特色化和有效性,打造業績優異、更有品牌代表性的“持營型”産品,通過加強投研觀點輸出,為投資者提供陪伴式服務,引導投資者踐行理性投資和長期投資。
此外,國泰基金認為,基金公司也要調整優化考核與運營邏輯,將長期保有規模、投資者盈利佔比等納入核心指標,通過長周期考核,引導投研與銷售聚焦長期價值;同時,強化投研體系建設與風險管控,提升投資者的持有體驗,培育投資者信任,推動業務增長“細水長流”。
另外在渠道端,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越來越多的代銷機構打造了自己的優選基金品牌,並且鼓勵基金管理人加強投資者服務內容的供給,共同為投資者提供日常的陪伴服務,引導投資者理性投資;從重規模轉向重投顧,從重短期轉向重長期,通過逆向銷售引導、資産配置建議、投資長期陪伴等專業服務,幫助投資者培養長期持有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