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連中秋,陜西又一次迎來旅游熱潮:身着漢服的游客圍着西安地標鐘樓打卡留念,八方游人在大唐不夜城的對詩活動中感嘆文化傳承,《赳赳大秦》《駝鈴傳奇》等駐場演藝讓歷史文化煥發新生,外籍游客登城墻游古城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周禮秦制,漢風唐韻。陜西,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歷史底蘊深厚,文化遺存璀璨。文化,是陜西最具代表性的戰略性資源、最亮麗的標誌性名片和最關鍵的發展優勢之一。
“十四五”以來,陜西堅定文化自信、堅持守正創新,持續推動豐厚文化資源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今年8月,《中共陜西省委關於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意見》審議通過,為新時代陜西文化繁榮發展繪就了新藍圖。陜西正以勇立潮頭、爭當時代弄潮兒的志向和氣魄,奮力開創建設文化強省新局面,更好擔負起新時代的文化使命。
以文傳脈——文化沃土涌動創新轉化新活力
“先生,我來找您對詩了。”
“長安回望繡成堆,下一句是什麼?”
夜幕下的大唐不夜城,這樣的對詩場景不時可見。衣袂飄飄的游客穿行在燈火璀璨的街區裏,與“李白”“杜甫”不期而遇,吟詩作對,好不盡興!
“跟着唐詩去旅行,已成為西安文旅市場的新熱點。”曲江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常文芝&&,圍繞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著名詩人及其經典詩篇,曲江新區持續打造系列IP,推出全新沉浸式互動演藝,開展話劇《長安的荔枝》《長安十二時辰》巡演,讓唐詩人物從詩句中“走出來”“動起來”。
長安月下詩千卷。西安這座擁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古都,歷史上無數文人大家在這裡留下流傳千古的詩篇,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於唐詩。
近期,《西安市打造唐詩文化品牌實施方案》對外發布,千年古都正式啟動打造“唐詩之都”的計劃。未來,西安市將推動唐詩文化與市民日常生活深度融合、與文旅産業協同發展,把“詩與遠方皆在長安”的願景嵌入現實。
在賡續歷史文脈中推進文化創造,在傳承中華文明中推動文化進步。陜西不斷激活唐詩、書法等中華文脈符號,打造更多優秀傳統文化體驗場景,提升文化服務“浸潤力”,讓廣大國內游客通過旅游感受文化魅力、厚植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
在碑林博物館新館的數字化互動區域,一場書法體驗活動人氣爆棚。來自甘肅省的游客程先生以指為筆,手腕運轉,對着數字臨摹&上的《顏家廟碑》開始臨摹練習,數字系統實時跟蹤着筆跡運動,提供運筆力度、速度和角度的反饋指導。“完成後還可以掃描二維碼將臨摹作品帶走,這種體驗很獨特很美妙。”程先生説。
碑林博物館是中國石刻精品和書法藝術的殿堂。今年5月全面開放的新館,通過“互聯網+數字展覽”等創新設計,加強對館藏文物的活化利用,讓中國傳統書法文化以更年輕的姿態傳承發揚。
除了碑林博物館新館,近年來,陜西陸續“上新”多家博物館,為展示傳承中華文脈提供新場景。
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去年5月正式開館,展出的1500余件文物中,90%是首次展出,無聲講述着秦漢文明的緣起、發展和貢獻。坐落在陜北黃土高原上的石峁博物館,2023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收藏石峁遺址出土的大量石雕、玉器、陶器,刷新了人們對史前文明高度的認知,為中華文明探源提供了新資料。陜西黃河文化博物館深入挖掘黃河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核,秦嶺博物館構建起一部立體多維的“秦嶺百科全書”……“走進這些博物館,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西北大學學生王辰宇説。
在西安,文化傳承已融入城市血脈。當你踏足一條小巷、走過一個轉角,就能發現一個歷史典故、一個傳奇人物。城墻下,地鐵站,大學校園……人們閒庭信步間就可邂逅一座座有趣的博物館,了解古人智慧,感受歷史文脈。數據顯示,2024年陜西全省備案博物館達354座。
“陜西是歷史文化資源大省,承載着中華文明的悠久根脈、中國革命的紅色血脈、中華地理的雄渾氣魄,肩負着守護文明印記、賡續歷史文脈的文化使命。以文傳脈就是要從大歷史觀、大文化觀、大時代觀的高度審視推進陜西的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讓文化遺産活起來、傳下去。”陜西省委副秘書長、省委政研室主任王飛説。
以文興業——文旅融合激發人文經濟新動能
“方寸舞&、時空無界、大幕起落、夢想無遠。”國慶中秋雙節期間,西安浐灞國際港長安樂·一帶一路文化藝術中心燈光璀璨。《無界·長安》的60分鐘演出,把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符號融入現代舞&,讓觀眾在非遺與高科技交融中穿越古今,沉浸式感受古老文化的獨特魅力。
前來觀看演出的石先生來自貴州省,這是他第3次來西安旅游。他説:“這次觀演是一次心靈上的體驗,讓我從新的文化視角重新認識了這座古城。”
越來越多游客不再滿足於走馬觀花式的游覽,紛紛選擇到陜西打卡文化演出。以驪山真實山水為背景的《長恨歌》,展示秦人崛起直至統一的《赳赳大秦》,紅色演藝《延安保育院》……每一場演出都是一張閃光的文化名片。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陜西文藝演出共吸引觀眾920萬人次,旅游演藝活躍度居全國第一。
行走在陜西各大景區,記者看到,前沿科技和全新創意賦能,正讓陜西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煥發出全新旅游體驗,有力提升了文化産業創新力。
儘管秋雨連綿,但西安“帝國密碼”全真XR體驗店裏游客絡繹不絕。人們戴上頭顯設備漫步其中,探秘美輪美奐的秦陵地宮。
《帝國密碼——秦始皇陵》運用XR(擴展現實)、數字空間再造、人工智能等技術對秦始皇陵地宮進行了全景式、藝術化的數字復原。自今夏試運營以來,該項目已成為文旅市場熱點,與秦始皇帝陵兵馬俑、《赳赳大秦》演藝一起,被譽為“新三秦文化套餐”。
陜西文化産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勇説,陜西正以新質生産力賦能文旅産業發展與文化傳承,數智技術在文旅産業中廣泛應用,導覽小程序、VR沉浸游覽、數字博物館等科技游覽方式已成為諸多景點的“標配”,為游客帶來更多全新體驗。
9月18日,陜文投集團發布了陜西文旅行業人工智能大模型——“博觀”,可以更好為游客提供定制化、個性化、專屬化伴游服務。“告訴AI伴游助手旅行目的地後,它會根據人數、預算以及旅游偏好等生成旅游攻略,內容具體到行程安排、省錢秘籍、穿衣建議,像專屬顧問一樣,非常貼心。”游客陳冰説。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豐富的文化旅游産品供給,提升了文旅産業在陜西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分量。2024年,陜西全省重點文旅産業鏈營收8638億元,同比增長11.7%;共接待國內游客8.17億人次,旅游收入7668億元。全省文旅及相關産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由2021年的6.11%增長至2024年的6.57%。
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人説,通過打造更多文旅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陜西正以旅游促進文化繁榮,努力把“文旅流量”轉化為“消費增量”,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建設人文經濟融合創新高地,做大做強文旅萬億級産業集群。
以文傳聲——深化交流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
幕布緩緩拉開,號角齊鳴,鼓樂陣陣,雄偉的皇宮映入眼簾。彩色光束灑下,唐韻悠揚,舞姿翩翩,一派盛典的景象徐徐展開。外籍游客紛紛舉起手機,記錄下舞&上的精美瞬間。
假期期間,位於西安長安北路上的唐樂宮,成了不少外國游客體驗中國文化的打卡地。以武則天傳奇故事為主線的大型唐宮樂舞《大唐女皇》,融合中國民族樂器、秦腔等傳統藝術,復現了“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盛況,讓游客沉浸式感受盛唐文明的輝煌璀璨。
“太精彩了!故事情節和舞&效果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對中國歷史文化非常感興趣,這場演出讓我對中國唐代歷史有了更深的認識。”來自墨西哥的游客何塞説。
以唐樂宮為代表的舞&劇場,已成為國外游客感知中國的“文化客廳”。西安唐樂宮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玥介紹,唐樂宮開創的“餐飲+演出”的文旅模式,30多年來已累計演出12000余場,接待全球各地游客1500萬人次,今年4月的接待人數創1988年營業以來單月曆史新高。
近年來,隨着國家持續優化過境免簽政策,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通過多種交流活動走進陜西,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截至8月底,今年以來西安口岸入境外國人超15萬人次,同比增長122%,西安作為國際旅游目的地的熱度持續攀升。
“西安是一座既古老又現代的城市,這次參訪讓我對中國在多領域取得的成就有了更真切的了解,尤其是在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站在古城墻下,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埃裏傑雷·辛金頗有感觸。
埃裏傑雷·辛金是巴布亞新幾內亞潘古黨主席、巴新鄉村醫療聯合會名譽會長。不久前,他與來自15個國家的19位民間友好人士受邀來到陜西參觀訪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城墻等地,深入體驗歷史文化遺産保護的成果。
為幫助外國游客更好理解中國文化,陜西不斷提升入境旅游便利化水平,打造更有針對性的旅游線路産品。不少外國游客穿上漢服,在大唐芙蓉園、長安十二時辰等文旅景區沉浸式體驗穿越千年的盛唐之旅。
今年7月,智利青年西蒙·豐特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青年代表到陜西參加中拉青年發展論壇,其間走進西安外國語大學中華文化體驗中心,現場感受剪紙、茶道等中華非遺。
“非遺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中國文化如此豐富多彩,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仍重視保護古老的文化遺産,讓我們看到了古今交融的中國。”按捺不住第一次來西安的激動,西蒙·豐特不停拍照記錄。
與此同時,陜西以更加積極主動的姿態走出去,搭建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對外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促進民心相通。
陜西寶雞作為周文化發祥地和“青銅器之鄉”,擁有眾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今年6月,“青銅遇見金人”中哈文化交流系列活動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辦。這場文明對話串聯起博物館研討、高校學術碰撞、非遺市集體驗等多元場景,展示了周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風采,為世界了解中國周文化打開一扇窗,也為中國與中亞國家交流互鑒注入新動能。
周文化出海只是陜西推動文化“走出去”的生動實踐之一。在國外“出差”的兵馬俑、走出國門的安塞腰鼓、在法國巴黎進行線上展播的舞劇《青銅》、登上世界舞&的“華陰老腔” ……三秦文化一次次跨越山海的展示,為中國文化出海寫下新注腳。
用文脈同歷史深情共鳴,用文化同世界對話交流。陜西,這片承載着中華文明基因的土地,正不斷激發活力、創新表達,書寫傳播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新篇章。(記者 陳 鋼 張京品 李亞楠 張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