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部省份的人才“突圍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5 10:36:2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一個中部省份的人才“突圍戰”

字體:

  國慶前夕,當主辦方將中央大廳前排“C位”留給高校教師和學生代表時,當上萬名被親切稱為“小朋友”的高校學子齊聚於此時,這場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智匯瀟湘 才聚湖南”活動,已然超越了常規招聘的範疇。

  面對各地的“引才大戰”,湖南舉全省之力,組織511家企事業單位、帶着近1.8萬個崗位來到黃浦江畔,試圖回答一個關鍵命題:如何應對發達地區強勢的“人才虹吸”,讓年輕人願意將目光投向湖南這一中部省份?

  圖為9月27日拍攝的“智匯瀟湘 才聚湖南”上海站專場活動推介會現場。新華社發(傅聰 攝)

  現場密碼:細節裏的引才誠意

  招聘會當天一大早,上海展覽中心兩層展廳就被“湘味”填滿,招聘展位連成長龍,現場人頭攢動。在遞出求職簡歷後,一張張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臉龐充滿了期待。

  “作為長沙人,沒想到湖南能在上海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招聘會。原本以為要回湖南才能與用人單位線下交流,沒想到在上海就能與家鄉的公司面對面溝通。”復旦大學學生何柯樂説。

  本次招聘會匯聚了511家湖南企事業單位,共提供17686個就業崗位,覆蓋高端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文化傳媒等領域,形成“全産業鏈崗位矩陣”。

  圖為9月27日拍攝的“智匯瀟湘 才聚湖南”上海站專場活動推介會現場。新華社發(傅聰 攝)

  記者在現場看到,崗位結構呈現鮮明的“高精尖+廣覆蓋”特徵:技術類崗位最多,佔比超60%,市場類、銷售類、服務類、管理類、行政後勤及其他類崗位佔比約為30%。既瞄準GPU研發、智能控制、大數據算法等核心技術崗,也涵蓋視頻內容創作、文旅運營、工程造價等崗位。

  華東理工大學研三學生李家志和同學早早來到現場。“提前‘做功課’時,我看到有不少企業提供了與我專業十分對口的崗位,想來現場多了解了解。”李家志説,“雖然我不是湖南人,但如果有合適的崗位,我願意去湖南闖一闖。”

  湖南此番赴滬招聘的誠意,還體現在具有競爭力的薪資水平上。數據顯示,2800余個企業崗位年薪超20萬元,部分核心崗位年薪突破50萬元,如長沙萬興科技針對大模型、算法領域博士生拋出約百萬元年薪的“橄欖枝”。即便是規模相對較小的企業,其高級Python研發工程師、高級後端開發工程師、高級産品經理等崗位,月薪也達到1.4萬至2.2萬元,與長三角地區同類崗位的薪酬水平相比並不遜色。

  更見功夫的還有許多細節設計。會場擺放共享打印機,求職者可免費打印簡歷;文創零食區的湘味特産,讓人感受“舌尖上的湖南”;職業指導服務區排起長隊,高級職業指導師為求職學子提供建議。

  最動人的是“校友宣講”環節,主辦方精心安排在湘創業就業的校友們向在滬學子宣講。同濟大學博士畢業的盛維天,放棄出國回湘5年,如今已是希迪智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核心骨幹;上海交大校友吳太兵帶着萬興科技扎根長沙,從租賃辦公樓到投資10億元建創意科學園,2024年營收達14.4億元……

  師兄師姐的“歸湘答卷”,讓在場的學子們心理上更親近,也讓“赴湘發展”變成可參照、可觸摸的人生路徑。

  高效的對接機制、招才引智的誠意,打動了不少學子。數據顯示,本次上海站活動,線下到場的有來自上海交大、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80余所高校畢業生14862人,其中湘籍學子1265人,累計收取簡歷26915份,達成初步就業意向3022人。從投遞簡歷學歷層次看,博士佔比11%,碩士佔比31%,本科佔比55%,專科佔比3%。

  9月27日,“智匯瀟湘 才聚湖南”上海站專場活動上,職業指導師在與求職學子交流。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楠 攝

  底氣之源:産業、政策與宜居的三重共振

  在人才競爭白熱化的當下,湖南的底氣來自哪?或許,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推介大會現場對過去50年全球年輕人流動規律的分析,能為這個問題找到線索。

  他分析説,過去50年,全球年輕人流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大學驅動型、知名企業驅動型和成本驅動型。“中國的趨勢我們也一樣看得出,第一階段的大學驅動型,代表性的就是北京的中關村;第二階段是知名企業驅動型,代表性的是杭州的阿里巴巴周邊;第三階段成本驅動型,我相信會在湖南、會在長沙!”沈曉明説。

  長沙連續十餘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這裡房價相對偏低,單程通勤時間普遍不超過45分鐘,擁有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等多所“雙一流”高校,以及湘雅醫院等11家三甲醫院,形成“三線成本、一線品質”的獨特優勢。

  近年來,湖南的“宜居幸福感”正轉化為“人才紅利”。但攬才自信遠不止於此,其根基更深植於湖南深厚的産業基礎。“沒有産業的土壤,再高的薪資也留不住人才。”湖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焦華芳説。

  記者了解到,經過多年持續發展,湖南産業門類齊全,國家41個工業大類中有40個大類在湖南有布局,形成了6個萬億級産業和17個千億級産業。

  尤其是近年來錨定“三個高地”推進高質量發展,湖南已形成13條重點産業鏈,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産業規模穩居全國第一,為人才提供了“用武之地”。三一重工、景嘉微等龍頭企業的“人才虹吸效應”尤為明顯,來自復旦大學、上海交大等高校的博士生扎堆諮詢。

  新興産業同樣勢頭強勁。如捷易生物創始人朱智將公司的生産及醫學檢驗所遷湘後,借助湖南生物醫藥産業集群優勢,構建起遺傳病篩查全鏈條服務體系。

  特色産業更添“差異化優勢”:株洲北斗核心産業規模2024年突破40億元後對相關研發人員的需求,大湘西區域文旅持續火熱對文旅運營管理崗位的需求,均吸引長三角學子關注。

  “湖南的産業布局既有‘壓艙石’,又有‘增長極’,能滿足不同層次人才的發展需求,我們希望盡最大可能實現人崗相適、才盡其用。”湖南省人社廳工作人員介紹。

  與此同時,湖南正以空前力度構建“就業友好型省份”,近期系統性推出73條留湘來湘支持政策,覆蓋就業、創業、安居等全鏈條。即將&&的27條高質量充分就業措施更是誠意滿滿,包括鼓勵國企每年新增崗位60%定向招聘高校畢業生、取消應屆生報考事業單位的工齡社保限制等實招硬招。

  為了支持大學生創業,湖南專門推出了“七個一”舉措,從政策、基金、孵化器、導師等7個方面,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全方位支持。

  數據顯示,自去年9月湖南推出支持大學生創業“七個一”舉措以來,全省大學生創辦的經營主體新增1.4萬個、同比增長44.9%,其中創辦企業新增6105家、同比增長38.9%。

  推介會上,省委書記沈曉明所言擲地有聲:“我們有一個雄心,就是要讓湖南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大學生創業的目的地。”

  圖為9月27日拍攝的“智匯瀟湘 才聚湖南”上海站專場活動招聘會現場。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周楠 攝

  突圍之道:從“單次招聘”到“生態布局”

  人才是第一資源。近年來,北京、上海的“留才新政”與杭州、成都的“搶人攻勢”交織,中西部省份紛紛跟進,“人才爭奪戰”早已進入深水區,各地政策工具箱不斷升級迭代。

  人才比拼,早已超越“補貼競賽”的初級階段,當“錢、房、戶口”等傳統政策趨於同質化,能否實現“引才—育才—留才—用才”的全鏈條閉環,成為決定人才留存的關鍵。

  高層次人才對就業選擇的期待也愈發多元化。“現在年輕人不僅看稅後收入。”一名受訪者説,當下年輕人看重住房成本之外的收入水平,對生活的要求遠不止於“溫飽”,還有事業與生活能否平衡。

  儘管這次招聘會引發廣泛關注,但一場招聘會的熱度終會褪去,如何將“短期引才”轉化為“長期留才”,將“人才數量”轉化為“發展質量”,是湖南必須回答的後續命題。

  “單次招聘是‘輸血’,省校長期合作才是‘造血’。”現場一位教育界人士的話點明關鍵。在上海站推介會上,湖南與復旦大學、上海交大、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聚焦人工智能、量子計算、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等17個重點科研項目,構建“定向培養+聯合研發+成果轉化”的長效機制。

  通過簽約高校,湖南希望把更多更好的“人才源頭”握在手裏。這種合作邏輯,即變被動接收畢業生為主動共建人才培養鏈,在人才供給的前端,就實現市場需求與高校專業的匹配。

  下一步,湖南還將巡迴攬才。根據“智匯瀟湘 才聚湖南”系列行動計劃,10月至11月,湖南將組建“攬才軍團”,聯動300家優質企業,陸續走進北京、武漢、西安、成都、南京等高校密集城市。

  湖南雖以誠意打響了“引才仗”,但在用才、育才等方面仍存在不同程度挑戰。

  “引才只是第一步,留才、育才更考驗功力。”現場一位企業人事經理的感慨,點出了人才工作的關鍵。儘管湖南優勢明顯,但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結合青年學子及高層次人才的需求,仍需在三個方面持續發力——

  9月27日,求職者在招聘會上了解用人信息。新華社發(傅聰 攝)

  政策落地要更精細。部分學子反映“市州政策宣傳不足”“補貼申請流程複雜”。對此,要有更便捷的一體化數字&&,並建立政策兌現“回頭看”機制,定期核查購房補貼、産業資助等落實情況,避免“紙面福利”。

  産業匹配要更精準。不少企業提出“高端人才難招、技能人才不匹配”的困境。對此,可鼓勵更多企業與高校共建現代産業學院,開設“訂單班”;同時實施“技能提升計劃”,擴大産業工人培訓規模,緩解人才斷層壓力。

  服務配套要更暖心。針對“托育資源不足”“高端醫療配套待完善”等現實訴求,應加快新建普惠托育機構,擴大“人才公寓”供給,讓人才不僅“安居”,更能“安心”。

  人才競爭終究是場持久戰。湖南真正的底氣,不僅在於招聘會上的走心服務,更在於致力構建“引得進、用得好、留得住、育得出”的人才發展生態。唯有當産業實力足以承載理想、政策機制能激發活力、城市能讓人安心棲居,“智匯瀟湘”等引人注目的活動,才能助力湖南不斷擴大和鞏固人才版圖。(記者 周楠 張格)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