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不僅是地理意義上的關公故里,更是“忠義仁勇”的文化坐標。以文引流、以旅聚勢、以商增值,如今這片厚土正以一場古今對話,書寫文化傳承的新篇章。
關公文化數字體驗館一角。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皓 攝
數字化助力關公故里“破圈”
國慶中秋假期來臨,坐落於解州關帝廟東側的關公文化數字體驗館,近日上新的XR全感互動電影《千古雲長·關帝伏魔》吸引了大批游人排隊體驗觀看。
步入“春秋酒樓”,隨着“店小二”一聲吆喝,十多名觀眾穿戴好智能裝備,進入全感互動電影現場,跟隨NPC角色感受了一場關公降妖伏魔的冒險傳奇。
運城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影片改編於國家級非遺“關公信俗”中鹽池除妖的傳説故事。在約40分鐘的體驗中,借助虛擬現實技術,游客乘坐巨型木鳶騰空而起,穿梭於燈火璀璨的解州城,飛越險峻的中條山峽谷。
“既有風感、熱感、水霧感,還有騎乘感、失重感,和大家一起沉浸在跌宕起伏的劇情當中,體驗感滿滿!”來自河南洛陽的大學生游客張語楓説。
漫步在解州關帝廟正門前的廣場上,每到夜晚時分,就能看到以中條山為背景的大型激光秀徐徐展開。超過15萬平方米的山體成為天然巨幕,以光為筆、以影為墨,通過7分鐘、5個章節的視聽體驗,講述關公戎馬一生的傳奇故事。
關公主題文創産品(9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皓 攝
在體驗項目之外,更深層次的文化數字化項目也在同步推進。當前,由山西省關公文化研究會、運城解州關帝廟以及研發企業等聯合推動的“關公文化大模型”正加速建設。該項目通過AI技術,整合全球關公文化資源中關於歷史、廟宇、信俗、典籍、圖像等多元內容,構建知識圖譜和多語言知識庫體系,為文物還原與文創生成打下基礎。
“忠義傳千古,智慧啟未來。”中國傳媒大學研究生合作導師、山西關公文化研究會理事張卓洲説,年輕一代的文化消費習慣正在迭代,他們更追求沉浸式、互動化、個性化的體驗,借助大模型與數字化手段推動關公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已成為重要課題。
關公主題文創産品(9月23日)。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王皓 攝
全感互動電影、山體激光秀、關公文化大模型……這座歷史底蘊深厚的關公故里,正借助數字技術煥發新的生機。與此同時,新上線的“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微信小程序,實現了從購票、景區導覽、酒店預訂、研學報名到文創購買的一站式服務,進一步打通線上線下體驗服務。
演員在關公文化旅游節上演出(9月23日)。新華社記者楊晨光 攝
讓文化厚度轉化為發展熱度
走進享有“武廟之冠”美譽的解州關帝廟,雕梁畫棟的古建藝術與盪氣迴腸的忠義故事撲面而來,讓每位到訪者感受到歷史的厚重與溫度。
去年揭牌的關公文化博物館廣受游人稱讚,其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獨立建築,而是與古廟群融為一體。沿中軸線分佈,從結義亭至君子亭,再到雉門兩側與西官庫,各個展廳自然地嵌入歷史空間,形成“館廟合一”的沉浸式展陳格局。
雉門東側為“線語春秋——解州關帝廟建築及館藏附屬文物繪圖展”,展出了一幅幅建築實測圖紙及器物繪圖手稿,包括解州關帝廟總平面圖、午門、御書樓、崇寧殿等,以及春秋樓的鐵人、鐵獅、鐵鶴、鐵旗桿底座等手繪圖。
解州關帝廟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手稿和測繪來源於20世紀80年代的一次“古建培訓班”,凝聚了全國各地多位專家的心血。
資料記載,1981年5月,國家文物部門委託山西省文物部門舉辦的“古建培訓班”在解州關帝廟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集中授課,共有7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參加。
已故古建築專家柴澤俊曾評價説,如今,參加培訓的大部分同志都成為各省區市文物保護單位的帶頭人或負責人。這些人對各地文物保護髮揮了很大的作用,關帝廟也間接為全國文保工作作出了貢獻。
游客在解州關帝廟內參觀(9月23日)。新華社記者楊晨光 攝
雉門西側的展廳,則是“祖廟華章——解州關帝廟古籍文獻展”,展出廟藏《解州全志》《三國志》《關帝志》等古籍、版刻,附以廟藏賬本、租簿、契約單、收據等,見證關公文化的發展與傳承。
崇寧殿旁的西官庫,原為舊時存放祭祀活動所需供器、禮器的場所,展覽在尊重歷史功能的前提下,通過“祭祀禮制”“關公信俗”兩部分,記述關公祭祀發展、祭祀禮制變遷、信俗活動傳承等內容。
“我們以恢復部分古建築原始功能為原則,對中軸線進行文物、文化展示提升,極大地豐富了廣大游客和關公文化愛好者的參觀體驗。”解州關帝廟文物保護所所長傅文元説,“同時利用館藏優勢,不斷整理、挖掘民間珍藏的文物,進一步豐富關公文化的內涵和意義。”
從保護傳承到活化利用,再到産業發展,關公故里逐步探索出一條讓文化資源煥發新生的可持續融合發展路徑。
近年來,當地依託解州關帝廟,先後投資13.3億元,升級建設佔地4500余畝的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從基礎設施、業態布局到服務體系進行全面升級,全力推進國家5A級景區創建工作。
在不久前的第36屆關公文化旅游節期間,運城以“弘揚關公文化 聚力文商融合”為主題,舉辦多場活動。在一場文旅産業招商引資推介會上,多家文旅頭部企業和行業專家學者,圍繞文化體驗、文旅康養、運營創作等洽談合作,現場共簽約12個項目,總簽約金額超過20億元。
游客在“全球關公文化交流展”展廳內參觀(9月23日)。新華社記者楊晨光 攝
“忠義仁勇”走向世界
在解州關帝廟內的“全球關公文化交流展”展廳中,陳列有來自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的幾十件實物,包括旗幟、瓷器、繪畫、紀念章等,前後跨度40餘年,記錄了全球各地在關公文化交流中的符號印記。
“可以説,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公文化。”傅文元介紹説,據不完全統計,全世界至少有168個國家和地區建有3萬多座關帝廟和關公會館。作為“關公文化交流基地”,解州關帝廟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機構建立線上線下互動,在文物保護、文化傳播、價值挖掘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
解州關帝廟內展示的關公主題文創産品(9月23日)。新華社記者楊晨光 攝
作為關公文化的發源地,運城還將在全球範圍內精心遴選99傢具有代表性的關廟,在解州關帝廟設立專區,集中展示各地關廟的歷史文化、文創展品和民俗風物,打造“關公文化博覽園”,努力實現“天下關廟歸故里”的美好願景。
在文化推廣的同時,系統性申遺工作也在穩步推進。早在2012年運城就啟動了“關聖文化建築群”申遺工作。2021年又聯合河南、湖北、福建等省的五市建立了協同申遺工作機制。2024年12月“關聖文化史跡”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同時,運城借鑒跨國聯合申遺成功案例,與馬來西亞相關部門共同推進“關公信俗”申遺。
運城市委書記儲祥好&&,關公文化蘊含的“忠義仁勇”精神內核,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是連接海內外華人的重要紐帶。運城將以推動“關聖文化史跡”“關公信俗”雙申遺為牽引,以文化交流為紐帶,堅持“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持續擴大關公文化國際傳播力和影響力。(記者 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