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年“鑽透”19個地球——大慶“鐵人之師”再譜新篇-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5 10:34:3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60多年“鑽透”19個地球——大慶“鐵人之師”再譜新篇

字體:

  松嫩平原的晨光尚未鋪滿大地,大慶鑽探工程技術研究院儀器實驗室的燈光已率先亮起。儀器所所長裴斐與徒弟高明俯身桌前,目光緊盯着一塊寬2.5厘米、長14厘米的電路模板,反復推敲着模塊配置的優化方案——在這支由“鐵人”王進喜帶過的隊伍裏,這樣與時間賽跑的科研場景,早已成為常態。

  2024年11月1日,大慶鑽探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慶鑽探)正式揭牌成立。作為從大慶油田內成長起來的鑽探勁旅,60多年來,大慶鑽探累計打井超18.4萬口,進尺相當於穿透了19個地球,扛起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使命責任。

  時間回溯至1960年3月,37歲的王進喜率領鑽井隊奔赴松嫩荒原,一句“寧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拉開了大慶石油會戰的序幕。

  彼時物資極度匱乏,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先輩們,憑着“北風當電扇、大雪當炒麵”的豪情,人拉肩扛運鑽機、破冰取水保開鑽,不僅實現了我國石油自給自足,更用熱血與汗水孕育出了“鐵人精神”。

  歲月流轉,精神不滅。“鐵人精神”如同播撒在松嫩平原的火種,成為指引一代代石油人前行的精神坐標。

  1205鑽井隊的井架聳立於松嫩平原之上。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曉宇 攝

  對於以工程技術服務為主責主業的大慶鑽探而言,隨着勘探開發不斷向深層挺進,原有1500米量程的電磁波隨鑽儀器,已難以滿足生産需求——這款實時傳輸井斜、方位等關鍵數據的設備,直接關係到鑽井效率的提升,其迭代升級迫在眉睫,也成為裴斐和同事們的科研攻關重點。

  “研發新設備時,每個元件都要經歷千百次調試與驗證,測試過程中容不得半點馬虎,稍有不慎導致電流瞬間增加,就會燒燬全部元件。”裴斐説。

  而這樣攻堅克難的勁頭,恰與當年王進喜“識字搬山”的執着遙相呼應。幼年因家貧未接受正規教育的王進喜,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後,深知文化知識對工作的重要性,立下“愚公移山”之志,提出“我學會一個字,就像搬掉一座山”,靠着勤學苦練掌握技術,推動了鑽井工藝的革新突破。

  裴斐帶領科研團隊夜以繼日攻關,演繹着新時代的“識字搬山”。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突破大功率發射、弱信號提取等關鍵技術,將儀器量程成功提升至2000米。如今,這款新儀器的服務工作量提高210%,累計為企業節約成本超2500萬元,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

  精神的傳承,往往體現在關鍵的人生選擇中。成長於大慶油田的裴斐,自小聽着“鐵人”故事長大。2012年從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後,他婉拒了深圳科技公司的高薪邀約,循着曾在油田工作的父親的足跡,毅然回到大慶鑽探,投身到鑽探急需的儀器設備的研發事業中。

  成功將儀器量程提升至2000米後,裴斐和團隊成員並未止步。今年7月,他們研發的電磁波隨鑽儀器在川渝地區試驗成功,信號有效傳輸深度達3260米,為公司開拓西南市場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們常説要與‘鐵人’對話,這份對話的核心,就是讓高附加值科技産品,成為隊伍闖市場的底氣。”裴斐堅定地説。

  數年來,在“鐵人精神”的鞭策下,裴斐先後牽頭完成不同型號隨鑽測井儀器、旋轉造斜儀器等多項研究攻關,累計為企業創效近億元。

  “每當科研遇到瓶頸,我總會想起‘鐵人’老隊長那股子不服輸、不放棄的韌勁,就覺得沒有跨不過的坎。”裴斐説。而這也是大慶鑽探眾多科研工作者與技術人員的共同心聲。

  對於奮戰在鑽井一線的1205鑽井隊,“鐵人精神”更是他們的“傳家寶”。這支隊伍由王進喜親自帶到大慶,“鐵人精神”薪火相傳,代代傳承。如今,42名隊員承擔着特殊工藝井、頁巖油井等艱巨任務。

  1205鑽井隊隊長段永堅在隊史室內介紹隊伍發展歷程。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曉宇 攝

  然而曾幾何時,這支功勳隊伍也面臨着虧損的困境。“咱是‘鐵人’帶出來的隊伍,不能戴着虧損的帽子!”隊長段永堅與副隊長楊季冰以“鐵人三問”為鏡,向全隊發出新時期的“趕考三問”:“觀念轉了沒?效益在哪?行業最高指標是多少?”

  帶着這股不服輸的勁頭,1205鑽井隊歷時三個月編印《工程作業指導書》,推行“鐵算盤”精益管理與“模塊化”創新,從每一個環節摳成本、提效率,最終實現了從虧損到邊際利潤最大化的跨越。

  2021年,大慶油田啟動古龍陸相頁巖油國家級示範區建設。在古龍頁巖油開發現場,這支隊伍更顯擔當,他們直面頁巖油開發所面臨的巨大挑戰——這裡一米厚的地層中藏着上千個薄脆小層,鑽頭穿行其間,難度堪比“用吸管穿千層酥餅”。

  1205鑽井隊迎難而上,一舉創下鑽井周期9.63天、鑽完井14.42天等7項新紀錄,將區域平均鑽完井周期降至26.31天,為2025年新增1.58億噸探明儲量的古龍陸相頁巖油國家級示範區建設“提檔加速”。

  “每次遇到困難,我們就去隊史室看看老隊長的照片,跟‘鐵人’‘對話’,心裏就有了勁。”段永堅的話擲地有聲,“我們不僅要打好井,更要打出效益井,不辜負‘鐵人隊伍’的稱號。”

  傳承精神方能固本培元,深化改革終能激發活力。大慶鑽探揭牌成立後,第一時間召開科技大會,啟動五大創新工程,組建院士工作室與38支科技領銜攻關團隊,推動研發經費同比增長66.7%。

  一系列改革舉措也讓這個企業煥發生機活力。今年前8個月,企業同比減虧15.53億元,成本費用支出減少21.88億元,百元收入營業成本降低18.53元,虧損面從92.9%收窄至75%。

  “從老一輩‘人拉肩扛’到新一代‘科技攻關’,變的是技術手段,不變的是‘鐵人精神’這一隊伍靈魂。”大慶鑽探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張赫説,他們將深入開展“鐵人精神火種行動”,以市場需求增量撬動發展增量,用新時代的新作為展現石油鐵軍的新風采。

  松嫩平原上,鑽塔依舊高聳;風獵獵作響中,“鐵人隊伍永向前”的標語格外醒目。當《我為祖國獻石油》的熟悉旋律再次回蕩在油田大地,這支“鐵人之師”正以精神為炬、以創新為刃,在建設百年油田、端牢能源飯碗的新征程上,續寫着永不褪色的傳奇。

  這精神,歷久彌新;這隊伍,永葆長青。(記者 孫曉宇)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