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銀行理財公司(下稱“理財公司”)在指數型産品布局上動作頻頻,逐漸把指數型産品視為進入權益類市場的重要工具。
多位受訪人士&&,理財公司在權益投研方面基礎薄弱,缺乏成熟體系,面臨“缺規模”又“缺人才”的局面,所以多數理財公司選擇通過指數化投資,試圖繞開個股研究的短板,在宏觀策略研究的基礎上以指數介入,獲取行業整體的Beta收益。
指數化投資熱度上升
利率持續下行,傳統固收類資産收益率逐步走低,理財公司正積極通過配置權益類及多資産類指數工具增厚産品收益。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末,理財公司存續的指數型(名稱帶“指數”和投資策略挂鉤特定指數的理財産品)凈值理財産品數量(按照産品不同份額進行統計)有近600款,較2024年末增加超100款,存續産品數量與發行熱度均有所提升。其中,5月發行超50款,為近1年來發行相對高位。
普益標準研究員劉思佳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採訪時&&,從資産配置策略來看,指數型理財産品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採用複製指數投資的非結構性産品。該類産品通過直接配置ETF、指數投資類的資管産品或標的指數成分股來複製指數表現;另一種是通過配置挂鉤特定指數的期權,間接投資指數的結構性産品。該類産品多挂鉤於中證1000等寬基指數、自研的全球配置型指數和特色主題指數。
權益投資“借船出海”
理財公司重視指數型理財産品,其背後既有政策端對理財公司參與權益市場的鼓勵,也有理財公司自身權益資産配置能力相對有限,而投資者風格偏穩健又追求超額收益的因素。在此背景下,理財公司通過配置ETF、指數增強基金或外部專戶等工具性産品,“借船出海”撬動權益敞口,拓展資産邊界,提升收益彈性,完成從“固收為主”到“多資産協同”的過渡。
華夏理財董事長苑志宏此前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談到,選擇指數産品是因為指數有“兩低”“兩高”的特點。就“兩低”而言:一是低成本,管理費低,交易成本也低;二是低風險,風險分散,可以有效規避資本市場的波動。就“兩高”而言:一是高透明度,被動指數産品,通過一籃子股票組合,複製指數實現投資收益,所以指數投資策略、持倉都很透明,可以有效避免基金經理風格漂移甚至是道德風險的發生;二是高效便捷,因為指數是一籃子股票,所以當市場發生變化,或者短期趨勢形成的時候,可以一鍵買入,提升資金的有效使用率。
一位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的投資經理向上證報記者&&:“指數型理財産品不僅能夠高效覆蓋多元資産類別,實現對權益、債券、商品等不同市場的便捷布局,還能在控制跟蹤誤差的前提下降低主動管理風險,契合理財公司從‘固收為主’向‘多資産、多策略’轉型的現實需要。”
業內人士還認為,隨着資本市場改革進一步全面深化,投資端與融資端動態平衡發展,理財資金增加對指數型産品的配置將是大勢所趨。
投教與投研仍存短板
儘管理財公司積極布局指數産品,但投教不足與投研基礎薄弱正成為制約權益産品規模增長的“雙短板”。一家理財公司的內部人士向上證報記者透露,目前其公司存量客戶中,零售投資者佔比接近九成,機構投資者僅佔1%。
深圳一家頭部資管機構負責人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基金公司的指數産品發展更多是‘客戶驅動’,而理財公司則更多表現為‘資産驅動’。”他進一步解釋,機構投資者投研能力較強,對複雜産品接受度高,而零售客群對風險相對較高的指數型理財産品接受程度相對有限,投教難度較高。
投研端短板同樣突出。上述資管機構負責人&&:在宏觀層面,理財公司缺乏系統化的大類資産配置與行業比較框架,對經濟周期和産業輪動研判不足,導致調倉與擇時滯後;在量化方面則受限於專業團隊與模型缺失,産品以複製指數為主,策略同質化明顯;此外,投研系統與人才建設也存在明顯瓶頸,自研&&和組合管理工具不足,數據回溯與歸因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兼具權益投資和指數設計能力的複合型人才短缺,共同限制了産品創新與布局效率。
為適應指數化投資的布局,一家理財公司資管部的研究人員向上證報記者透露,其公司已在全面升級投研體系:一方面,增強機制靈活性,通過擴大授權、優化流程以提升擇時能力,並不斷擴充可投ETF産品工具箱;另一方面,積極構建“內部培養+外部合作”投研模式,不僅加強自身團隊建設,同時借助基金公司的投研力量,甚至通過委託投資的方式,由基金公司提供投顧服務,直接執行投資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