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們接到上海政府部門的電話,跟我們確認了賬戶等信息。兩三天后,50萬元的‘小升規’(小微工業企業升級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獎勵資金就到賬了,全程不用提交任何申請材料。這筆錢既改善了企業現金流,對我們扎根上海也是一個激勵。”談到收到的這筆財政獎勵資金,德鐵機床(上海)有限公司負責人肖東記憶猶新。
政府的獎補資金、稅費減免等惠企政策,歷來是企業非常關注的事項。原來每個企業都有專人進行申報,有些申報事項還需要通過專家評審才能兌現。從申報到兌現,時間往往達兩三個月。2024年起,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會同上海市數據局、財政局發揮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優勢,將所有的惠企政策集中到上海“隨申兌”&&上,方便經營主體一鍵確認、線上辦理,推動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達快享”。
除了“小升規”,“貸款貼息”也是最受企業歡迎的“免申即享”服務之一。註冊在上海市長寧區的軟中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公司財務負責人陳秋林告訴記者,企業在銀行有約500萬元的貸款餘額,根據相關規定,企業可以享受貸款貼息和擔保補貼兩項政策,補貼金額在5.7萬元左右。2025年3月,上海市經信委發布通知,明確對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信用貸款貼息實行“免申即享”,軟中信息成為首批“嘗鮮者”之一。
免材料、提效率的同時,“免申即享”還顯著壓縮了政策兌付周期。“原來申請貼息,需要準備一系列材料,還要有專門的人去盯着這個事,現在都不用了。在企業授權的情況下,政府通過‘一網通辦’&&可以自動調取相關數據進行比對。如果企業符合條件,在確認賬戶等信息後,補貼資金最快24小時就能到賬。”陳秋林説。
科技企業孵化器、大學科技園和眾創空間孵化服務免徵增值稅,老舊營運貨車報廢更新,重點群體一次性吸納就業補貼和一次性擴崗補助……打開上海“隨申辦”&&的“隨申兌”頁面,可以看到一系列標注“兌付中”的惠企政策,這些都屬於“免申即享”的範疇。上海市政府辦公廳政務服務處一級調研員楊立娟告訴記者,當前“隨申兌”&&聚焦資金扶持、融資貼息、稅費減免、人才政策、資質榮譽、穩崗就業等六大類惠企政策,着力消除政策實施與企業實際感受之間的“溫差”。截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已推出158項市級“免申即享”服務,“隨申兌”目前服務量超270萬次。
讓惠企政策從“找得到”“看得懂”到“用得好”,需要政府“刀刃向內”的改革。“通俗地説,就是要求相關部門在&&政策時,把其中的申報條件拆解到數據的顆粒度。如此一來,‘隨申兌’&&就能通過後&數據分析,實現‘免申即享’。”上海市數據局電子政務建設處副處長貝聿運&&。
舉例來説,惠企政策文件中經常出現“財務管理制度健全”“較強研發團隊”等主觀性的描述。那麼,何為“健全”“較強”?過去往往依賴專家評審。實施“免申即享”改革,要求相關部門在寫文件時,盡量採用可量化、有數據支撐的指標。比如“財務管理制度健全”,可以替換為“是否按期填報財務會計報表”;“較強研發團隊”,可以設置具體的研發人員數量、研發經費佔比等指標。
“為此,‘隨申兌’開發了專門的‘政策演算器’,幫助政府部門測算惠及企業的數量和資金規模,把定性描述轉化成定量指標,讓政策文件從‘可看’走向‘可辦’‘好辦’。”楊立娟説。
根據上海市發展改革委發布的2025年優化營商環境“十大攻堅突破任務”,“優化惠企政策服務、提升政策觸達和申兌便利”是重點任務之一。“上海將持續擴大‘免申即享’服務範圍,對普惠性政策應納盡納。以高質量的政策落實,切實提升企業獲得感,助推上海建設世界一流營商環境。”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周小燕説。(記者姜微 何欣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