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走筆丨一顆荔枝裏的文明印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8 09:38:02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走筆丨一顆荔枝裏的文明印記

字體:

  南國奇珍果,千年荔枝紅。

  今年是荔枝産量“大年”,嶺南枝頭碩果盈枝;又適逢《長安的荔枝》播出,一顆小小荔枝再次成為聯結古今的文化錨點。

  這抹嶺南甜意,從大唐貴妃羅帕間滾落,穿越千年風雨,最終落在尋常百姓果盤裏。荔枝,既是自然之美的讚歌,也是時代變遷的鏡像,最終沉澱為中華文明中一顆晶瑩的文化碩果。

農耕文明刻度

  我吃第一口荔枝是20世紀80年代末,爸爸出差去廣州,帶回來一束帶枝的荔枝。炎炎夏日,爸爸把荔枝浸在冰水中保鮮,剝開一顆,果肉瑩白,香甜爆汁,從童年甜蜜至今。

  荔枝不僅是舌尖上的美好,更是農耕文明孕育的水果奇蹟。

  荔枝,原産中國,盛於嶺南。“荅遝離支,羅乎後宮,列乎北園。”漢代司馬相如在《上林賦》中的記載,是早期關於荔枝的文字記錄,“離支”即荔枝。

  漢武帝曾在長安修建扶荔宮,嘗試將嶺南荔枝移植北方,但“移植百株無一生者”,印證了其對種植環境的嚴苛要求。

  千百年來,荔枝從“貴族水果”變成量産農産品,見證農耕文明演進歷程:

  漢代注重馴化,從野生向栽培跨越;唐代側重運輸,從地方特産升級為皇家貢品;宋代技術成熟,如《荔枝譜》記載的嫁接法、品種分類技術,使荔枝種植規模擴大……20世紀中期,農業科研人員通過低位嫁接、矮化改良技術,進一步拓展了荔枝的種植版圖。

  病蟲害一直是影響荔枝産量的關鍵因素,也是曾經“十年九不收”的重要原因。荔枝椿像是主要病蟲害之一,而它的有力剋星——形似螞蟻的平腹小蜂,可通過將卵寄生在荔枝椿象卵裏,阻止其孵化出椿象幼蟲。以蟲治蟲,農業科學家們遵循自然之道,探索田間治理哲學。

  古老農耕智慧,照亮現代荔園,聯結歷史與未來。

  現代基因編輯培育出抗褐變品種,圖像數據採集、物聯網數字化監測、智能水肥藥一體化等農業技術,使“大小年”現象大幅緩解。在農業專家努力下,還能調節上市周期,極大緩解千百年來荔枝種植難題,使其從“帝王專享”變為“大眾鮮果”。

  目前,我國荔枝品種超過600個。其中,以香甜、核小的中熟類型的“糯米糍”“桂味”“妃子笑”和晚熟的“香荔”等最為知名。

  農耕文明裏,荔枝因其鮮美和不易運輸保存,顯得尤其珍貴,被寫入詩歌,寓意美好。

  閩粵民間流傳拋荔定情緣的習俗,荔枝成了愛情與煙火氣的紐帶。清代,民間因荔枝外皮形似“狀元盔”,漸生“一荔奪魁”的祝福聯想。如今,很多游客來到西安,依然要帶一個寫有“順荔”的書簽送給孩子。

  地域與耕作,風物和傳説,在一顆小小的荔枝上交融傳承,流轉千年。

  舌尖上的文明變奏

  荔枝味道鮮美,但因其“離枝三日味變”,讓它的運輸半徑成為衡量技術與國力的標尺。

  鮮荔枝進貢始於東漢和帝時期,《後漢書·和帝紀》記載南海郡通過“十里一置,五里一堠”的驛傳系統運送鮮荔,沿途“死者繼路”,足見代價之巨。

  唐代,荔枝可看作權力濫用的象徵。

  唐代為楊貴妃貢荔時,曾設“荔枝專驛”,若從蜀地涪陵出發,經快馬接力、瓦罐蠟封保鮮,可三日抵達長安;若從嶺南運輸,則需更久,沿途“人馬斃於路者甚眾”。

  杜牧筆下“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嘆息,讓荔枝成了皇權濫用的隱喻;而白居易在忠州“自向庭中種荔枝”的詩句,則展現士大夫“造福一方”的民生情懷;張籍在《成都曲》中寫:“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描繪成都荔枝成熟時的市井繁華,展現唐代商業與都市生活的繁榮。

  宋代,荔枝的滋味浸透着文人風骨。

  蘇軾“日啖荔枝三百顆”的豁達,將宮廷貢品化作逆境中的精神慰藉;歐陽修的“可惜天教生處遠,不近長安”,借荔枝表達對仕途不得志的感慨;陸游“意中已想荔枝紅”的牽掛,讓荔枝成了地域鄉愁的紐帶。此時的荔枝,早已超越物質,成為人文精神的載體。

  今天,“凍眠鎖鮮”讓荔枝保鮮期從3天延長至1年,且解凍後仍保持八成以上鮮果風味,讓荔枝從季節性水果,成為全年可及的消費品。

  乘上高鐵,廣西荔枝10小時可以到達西安;乘上中歐班列,廣東荔枝72小時即可抵達歐洲,通過跨境電商更遠銷23國,昔日“一騎紅塵”的奢侈,終成“一鍵到家”的日常。

  這場舌尖上的文明嬗變,恰是文明形態躍遷的生動縮影。

  千年清甜滋味長

  千年前,荔枝道上的馬蹄聲只屬於權貴;而今天,直播間裏是荔農們用方言推介。

  嶺南荔枝園裏,老鄉們一邊講述着千年古樹的傳奇,一邊將新鮮荔枝麻利打包發往全國各地,演繹出文明共生的奇妙肌理。

  千年荔紅,延綿不絕,日日新生。

  樓宇坊間,設計師以荔枝紅為靈感,推出國風限定周邊文創;音樂節上,電子樂與荔農山歌混搭,古老清甜在律動中發酵,折射當代生活的斑斕——它是清晨荔園沾着露水的希望,是寫字樓裏喚醒活力的甘甜,是藝術家們筆下的靈感源泉,更是連接城鄉、融匯古今的信使。

  千年清甜,就這樣在唇齒間流轉,在創意中新生,於尋常巷陌、時代潮頭,繼續書寫新時代飽滿多元的文明注腳。

  從“賣鮮果”到“賣創意”,品牌通過IP聯名與場景重構,打造出現代“荔枝經濟”:荔枝冷萃、荔枝氣泡水、荔枝冰奶等飲品解鎖流量密碼;荔枝慕斯、荔枝冰淇淋、荔枝白蘭地等進一步拓寬消費場景;荔枝定制、年份荔、荔枝拍賣、荔枝周邊……背後是千年文化積澱與現代文化的深度對話,是技術革新與文化符號的創造性轉化。

  一顆小小荔枝,踏着數字經濟浪潮走向世界,串聯起完整的振興圖譜:從分揀車間的智能傳送帶,到包裝線上的非遺紋樣,再到文化節裏的民俗展演,傳統農産品編織多維經濟網,調動百億産業鏈,承載文化新表達,帶來幸福好生活。

  試想再過千年,我們的後代無論身處何處,剝開一顆“妃子笑”荔枝,依然會説起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典故。而今天荔枝承載的繁榮美好,也將成為中華文明的新注腳。

  甘甜才下舌尖,詩句又上心頭。我想起電影《長安三萬里》中的&詞:“只要詩在,長安就在。”

  跨越千年的甘甜,凝聚着文化認同的根脈,承載着家國情懷的溫度,更映照着文明永續的力量。(作者:侯雪靜)

【糾錯】 【責任編輯:王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