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寧波7月8日電(張悅)7月3日,由國家衞生健康委中國健康教育中心指導,新華網主辦,中國社區衞生協會、寧波市第二醫院、寧波市第二醫院鎮海分院和寧波市鎮海區龍賽醫療集團共同支持的“健康素養 全民同行”——2025全民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基層動員會(浙江站)在寧波召開。
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林慧丹就慢性疼痛的診療進行了分享。
寧波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疼痛科主任林慧丹
疼痛是疾病的信號,不能忍也不該忍
林慧丹介紹到,疼痛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腫瘤之後的一類值得關注的重要健康問題。從持續時間劃分,疼痛分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通常持續短於3個月,而慢性疼痛持續時間長,一般3個月以上。除罕見的先天性無痛外,一般人都經歷過急性疼痛。急性疼痛可遷延為慢性疼痛,慢性疼痛也可引起急性疼痛發作。
我國,慢性疼痛患者超過3億人,並呈現出快速增長和低齡化趨勢。中國慢性疼痛發病率為35.9%,45歲-65歲人群可達42.2%以上。長期忍痛可能會導致情緒下降,出現焦慮、抑鬱、睡眠障礙等問題。“疼痛是疾病的信號,不能忍也不該忍。”
藥物治療是基礎,微創介入是重要的治療方式
隨着近十幾年的進展和飛速發展,我國疼痛醫學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疼痛涉及部位多、診療範圍廣,如何量化評估慢性疼痛呢?常用的方法是數字等級評定量表,將疼痛分為0到10分,0分&&無痛,10分&&劇烈疼痛,4分以上需進行干預。視覺模擬量表與數字評估量表類似,適用人群較廣。對於兒童或認知能力差、無法表達的患者,使用面部表情臨床評估量表,通過觀察其表情,如笑臉、哭臉、大哭等來評估疼痛程度。
林慧丹介紹,藥物治療是疾病治療的基石,針對不同疼痛發病機制和性質,可採用多種機制藥物干預,如炎性痛多用藥較多,勞損、慢性損傷可以用到肌肉松弛劑,骨質疏鬆疼痛用抗骨松藥物,癌痛等腫瘤引起的疼痛則可能用阿片類藥物。慢性疼痛常見於中老年患者,由於方便老年患者使用、依從性高、在疼痛管理上優勢明顯,貼劑等外用劑型在臨床中較常應用。
微創介入是疼痛科重要的治療方式,涵蓋射頻、衝擊波、神經調控、關節腔注射、針刺及中西醫結合治療等物理治療方式。射頻熱凝術可調控神經,治療部分頑固性、難治性神經痛如三叉神經痛,還能調理交感神經,用於雷諾綜合徵、老寒腿、糖足等。
介於藥物和手術之間,微創技術如射頻消融可通過物理方式精準治療頸腰椎疾病,不開刀即可達到治愈效果。若物理治療不足,可借助內鏡微創手術,脊髓電刺激植入術、外周神經電刺激植入術等手段可以應用於藥物難以控制的情況。鞘內泵通過腫瘤晚期患者的中樞鎮痛實現治療目的,隨着技術發展,借助CT引導還能夠結合藥物精準治療骨腫瘤。
慢性疼痛管理提倡用多模式綜合治療
在實際臨床診療中,可以前來疼痛科就診的疾病範圍較為廣泛。比如,常見的面部疾病包括三叉神經痛、舌咽神經痛,頸部常見頸椎病和頸椎間盤突出症,以及很多人容易混淆的偏頭痛與頸源性頭痛。胸背部常見帶狀皰疹引起的後神經痛,即俗稱的“纏腰龍”、“蛇纏腰”;腰背部有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等;還有臀部、會陰部、下肢疼痛等頑固性神經病理性疼痛。門診中還常見關節炎患者,如肩周炎、肩袖損傷等;此外,還有內臟神經痛和植物神經紊亂引起的不明原因疼痛。
癌痛治療是疼痛科的主要治療項目之一,對中晚期癌症患者來説,鎮痛是治療的重要部分,甚至是姑息期的唯一有效的治療,能夠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基於神經原理,疼痛科還會診治一些非疼痛疾病,如手汗症、面肌痙攣、糖尿病足和老寒腿等。目前睡眠障礙也是熱門研究領域,很多醫院包括疼痛科、麻醉科的科室都在深入研究並開展治療,疼痛治療主要涉及睡眠神經調控。
可以看出,疼痛病種廣泛、原因多樣,由於慢性疼痛管理難度大,階梯化、多模式綜合治療是目前較為提倡的治療方式。一是包括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在內的保守治療;二是微創介入、精準微創治療及開放手術;三是康復管理,其在疼痛診療指南中對慢性疼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此外,部分慢性疼痛與焦慮存在共病機制,發病機制有交叉,疼痛的多模式治療還包括心理干預。
林慧丹介紹,目前慢性疼痛治療存在諸多難點,包括大眾認知不足、診療規範化欠缺等。疼痛醫學是非常“新”的一門學科,各類技術方法能夠降低藥物副作用,提升診療效果。慢性疼痛是一種能夠治愈的疾病,疼痛科充分利用“第三隻眼”實現精準治療,希望能夠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技術臨床研究應用,通過醫患合作實現患者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