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電機組汽機&&一塵不染、閒置空地架設置光伏板、供汽管道從電廠向外延伸……國能寧夏電力鴛鴦湖電廠是西北最大的火電廠之一,4年前虧損額一度高達10億元,如今卻擁有較強的持續盈利能力。如何跳出傳統火電企業只會“關門搞生産”的瓶頸,探索出轉型新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來到該電廠一探究竟。
打開圍墻“開門辦企業”
火電契合我國資源稟賦,是能源安全的“壓艙石”,但其卻因“重碳”屬性飽受詬病。特別是近年來,隨着新能源的快速發展,“托底讓路”的火電從“主力電源”向“調節電源”轉變,一旦煤炭價格上漲便虧損嚴重。同時受發電量降低,電價下滑等因素影響,國內不少火電廠處於虧損邊緣。傳統發展路徑已難以持續,傳統火電廠加速綠色低碳轉型、實現節本增效勢在必行。
在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戈壁荒灘上的鴛鴦湖電廠,不僅承擔着為寧夏供電的重任,還是“西電東送”的重要送端。記者看到,道路旁直徑數米的管道將電廠與寧東化工新材料園區串聯起來。
5年前,鴛鴦湖電廠在一片荒地上“形單影隻”,周邊只有煤礦。2021年,單靠發電售電,鴛鴦湖電廠虧損10億元,“關門搞生産”的傳統模式難以為繼。在電廠多番爭取下,寧東管委會將鴛鴦湖電廠綜合能源列入寧東化工新材料園區發展規劃,電廠穩定高效的能源供給能力成為園區招商的亮點。
回想轉型發展邁出的第一步,鴛鴦湖電廠黨委書記王明生説,2021年,電廠在寒冬時節成功供出第一噸蒸汽,實現綜合能源“從無到有”的突破。此後3年,電廠經過系列改造,管線輻射約30公里。
初戰告捷後,鴛鴦湖電廠進一步針對多元用戶提供綜合能源服務,建起多個綠能動力樞紐站,提供蒸汽、壓縮空氣、氮氣、除鹽水等,實現多能聯供。鴛鴦湖電廠總經理邢光文説,作為園區重要供能企業,就要堅持用戶至上,當好園區企業的“電小二”。
“着眼長遠、需求不分大小”是提供綜合能源服務的特點。2022年建設的寧東中試基地,投運初期用汽量小、時間不穩定,為其供汽很難盈利。但鴛鴦湖電廠依然決定鋪設專門供汽管道,目前,在基地完成中試的部分項目已實現産業化,因此園區內的一批企業與電廠實現共同成長。
“企業需要什麼我們就開發什麼”的理念,讓五恒化學副總經理孫凱感觸頗深,該企業每年有大量儀表需要檢定,但檢測機構在一百公里外,來往很不方便。而電廠有相關認證,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電廠主動派人幫助進行儀表鑒定。目前,該電廠已與10家企業簽訂了儀表鑒定服務合同,既滿足了園區企業需求,還盤活了廠內人力資源。
變廢為寶打造“共同體”
在全國,固廢消納一直是個大問題。部分化學企業生産過程中産生大量電石渣,按照政府階梯收費標準,最終處置費用非常高。如何提升固廢綜合利用率,降低處置費用?鴛鴦湖電廠採用“變廢為磚”的方式,建起與電廠一墻之隔的年産2.4億塊蒸壓磚項目,每年消納爐渣50萬噸。
鴛鴦湖電廠還“吃掉”部分周邊企業廢水廢料,形成了“有去有回”的能源體系,最大程度實現“吃幹榨凈”。
2023年,在五恒化學建廠期間,鴛鴦湖電廠回收其産生的電石渣,以替代電廠石灰石製備脫硫漿液,減少了五恒化學每年20萬噸的電石渣處置費用,同時節省電廠石灰石採購成本1400萬元。
在乾旱的西北,緊缺的水資源是企業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鴛鴦湖電廠通過使用中水、將周邊企業高質量凝結水回用,緩解當地用水指標緊張的問題,年回收量約25萬噸,節省用水成本500萬元左右。
此外,從2021年起,鴛鴦湖電廠利用煤基固廢製備的生態修復材料,實現灰渣場沙化地改良,配套建設6座溫室大棚,修築雞舍、羊舍。自去年初投入使用後,該項目累計使用煤基固廢52萬噸,共節省固廢處置費、邊坡治理費約2300萬元。項目生産的大量蔬菜、肉類食品,還有效改善了電廠職工生活。
邢光文介紹,鴛鴦湖電廠每年消納廢料7萬噸左右,還通過熱值廢料、污泥協同摻燒方式,實現電廠增收、企業降本、環境友好“三贏”。
靠着綜合能源供應,鴛鴦湖電廠從2021年鉅額虧損,到當前連續兩年實現盈利,今年一季度,電廠面對電價下滑等不利因素時,通過綜合能源創效,依然保持了較強盈利能力。
短短幾年間已有62家企業在寧東化工新材料産業園落地生根,電廠的“朋友圈”不斷擴大。在走出虧損泥潭的同時,鴛鴦湖電廠持續“減碳增綠”,實現年節約標煤15.5萬噸,減少碳排放42.1萬噸,節省燃料成本1.16億元;通過建設7個光伏項目向站內設備供電,為部分用戶産品進入歐盟市場提供了綠電支撐。(記者 劉紫凌 許晉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