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股韌性盡顯 新質生産力動能突出-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7 09:38:59
來源:新華網

2024年A股韌性盡顯 新質生産力動能突出

字體:

  截至2025年4月30日,A股上市公司共5411家,其中5402家已披露其2024年度財務數據。

  從企業收入情況看,2024年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總額為717656.25億元。5402家上市公司中有3046家實現了營業收入正增長,其中222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增長率高於50%。製造業整體營業收入規模最高,經濟支柱地位穩固。大型企業對整體營收有顯著貢獻。第一産業觸底反彈、開始復蘇,顯示出我國經濟結構的多樣性和抗風險能力。

  從企業盈利情況看,2024年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為55901.42億元。4303家2023年凈利潤為正的上市公司中有1879家公司實現凈利潤正增長,其中498家凈利潤增長率高於50%;1099家2023年凈利潤為負的上市公司中有288家扭虧為盈。金融業整體凈利潤規模和平均凈利潤規模皆為最高,國民經濟發展血液作用顯著。農、林、牧、漁業實現扭虧為盈。

  從企業研發情況看,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發支出總額為18051.25億元。2856家實現了研發支出正增長,其中261家研發支出增長率高於50%。製造業整體研發支出規模最高,顯示出製造業上市公司作為社會創新的主體,通過加速技術創新、提升核心競爭力和推動産業升級,成為驅動高質量發展和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的核心引擎,有力築牢實體經濟根基,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從企業市值表現看,2024年12月底A股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為937238.79億元。製造業整體市值規模最高,金融業上市公司平均市值規模最大且增長率最高,13個行業市值增長率為正。2024年資本市場各項改革初見成效,市值管理從“合規達標”轉向“價值躍升”新階段。

  2024年上市公司整體收入表現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營業收入總額為717656.25億元,較上年降低0.73%,平均營業收入為132.85億元。3046家上市公司實現了營業收入正增長,其中222家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增長率高於50%。

  上市公司營業收入體現出較為明顯的行業特徵(見表1)。從營業收入整體規模看,營業收入合計最高的行業為製造業,為285012.17億元,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45226.10億元)、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37976.64億元)、汽車製造業(34699.83億元)、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25546.28億元)、化學原料和化學製品製造業(19112.38億元)貢獻較高,上述5個細分行業營業收入合計佔製造業總營業收入的57.04%;其次為金融業(89634.41億元)、建築業(89107.59億元)和採礦業(89064.71億元)。從營業收入平均規模看,營業收入均值最高的行業為採礦業,為1086.15億元;其次為建築業(848.64億元)、金融業(740.78億元)和批發和零售業(269.83億元)。從營業收入規模增長看,19個證監會門類行業中共6個行業增長率為正,營業收入增長率最高的行業為農、林、牧、漁業,為17.33%;其次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11.14%),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65%),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2.47%)。

  整體而言,製造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新質生産力和新興産業聚集的行業表現出色,突顯我國經濟在調結構和促轉型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農、林、牧、漁業走出周期底部,開始復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等事關國民生活和經濟運行保障的行業保持穩健增長,有力支撐了經濟發展。同時,房地産業收入持續低迷,消費相關行業收入表現乏力,進一步彰顯了促消費、擴內需的緊迫性。

表1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分行業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

  從營業收入排名看(見表2),營業收入最高的上市公司為中國石化(600028.SH),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30745.62億元,其次是中國石油(601857.SH)和中國建築(601668.SH),分別為29379.81億元和21871.48億元。從産權性質看,營業收入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7家為國有控股企業,3家為非國有控股企業;從板塊分佈看,營業收入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9家來自滬市主板,1家來自深市主板;從省份分佈看,營業收入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3家來自北京,3家來自廣東,福建、上海、浙江和境外各1家;從行業分佈看,營業收入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建築業和金融業各有6家,製造業3家,採礦業,批發和零售業各有2家,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有1家。

表2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營業收入排名前20(金額單位:億元)

  2024年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表現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總額為55901.42億元,較上年降低3.09%,平均凈利潤為10.35億元。4303家2023年凈利潤為正的上市公司中有1879家公司實現了凈利潤正增長,其中498家公司凈利潤增長超過50%;1099家2023年凈利潤為負的上市公司中有288家扭虧為盈。

  上市公司整體盈利表現行業間差異較為明顯(見表3)。從凈利潤整體規模看,凈利潤合計最高的行業為金融業,為27485.57億元;其次為製造業(12987.27億元)和採礦業(6721.07億元)。從凈利潤平均規模看,凈利潤均值最高的行業為金融業,為227.15億元;其次為採礦業(81.96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19.38億元),建築業(19.06億元)。從凈利潤規模增長率看,19個證監會門類行業中共4個行業增長率為正,農、林、牧、漁業實現扭虧為盈,凈利潤增長率最高的行業為綜合,為23.91%;其次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0.21%),金融業(10.18%),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10.13%)。

  2024年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增速為2.4%,創1991年冷戰結束以來最低水平,高利率、地緣衝突及供應鏈重構加劇了企業出口壓力。我國雖以5%的GDP增速貢獻全球30%增長,但外需疲軟導致出口導向型企業承壓。同時,國內需求結構分化,經濟處於産業結構調整的陣痛期,對整體資本市場也産生了不利衝擊。2024年上市公司整體凈利潤較上年略有下滑,但整體保持穩健,充分展示了我國經濟的韌性。

 表3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分行業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

  注:其中,農、林、牧、漁業2023年虧損,2024年扭虧為盈;房地産業2023年盈利,2024年出現虧損;教育和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於2023年和2024年持續虧損。  

  從凈利潤排名看(見表4),凈利潤最高的上市公司為工商銀行(601398.SH),2024年實現凈利潤3669.46億元,其次是建設銀行(601939.SH)和農業銀行(601288.SH),分別為3362.82億元和2826.71億元。從産權性質看,凈利潤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9家為國有控股企業,1家為非國有控股企業;從板塊分佈看,凈利潤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全部來自滬市主板;從省份分佈看,凈利潤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2家來自北京,廣東和境外各2家,上海、貴州、福建和天津各1家;從行業分佈看,凈利潤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2家來自金融業,採礦業4家,建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製造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各有1家。

 表4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排名前20(金額單位:億元)

  2024年上市公司整體研發表現

  5402家上市公司中共有5040家披露了其研發支出數額,總研發支出為18051.25億元,較上年降低0.62%,平均研發支出為3.58億元。2856家實現了研發支出正增長,其中261家研發支出增長率高於50%。

  2024年上市公司整體研發支出也體現出較為明顯的行業特徵(見表5)。從研發支出整體規模看,研發支出合計最高的行業為製造業,為12050.52億元,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975.66億元)、汽車製造業(1811.83億元)、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1606.45億元)、專用設備製造業(988.18億元)、醫藥製造業(932.78億元)貢獻較高,上述5個細分行業研發支出合計佔製造業總研發支出的69.03%;其次為建築業(2322.15億元),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1791.59億元)。從研發支出平均規模看,研發支出均值最高的行業為建築業,為23.22億元;其次為採礦業(12.82億元),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4.09億元),製造業(3.33億元)。從研發支出規模增長看,19個證監會門類行業中共5個行業增長率為正,研發支出增長率最高的行業為農、林、牧、漁業,為8.48%;其次為批發和零售業(8.29%),採礦業(8.07%)。

  上市公司是創新的主體,科技創新是推動産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製造業是技術突破與産業升級的核心引擎,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新質生産力的數字底座,兩個行業佔據A股市場近80%的公司數量,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産力發展,為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表5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發支出分行業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

  從研發支出排名看(表6),研發支出最高的上市公司為比亞迪(002594.SZ),2024年實現研發支出541.61億元,其次是中國建築(601668.SH)和中國移動(600941.SH),分別為454.59億元和340.27億元。從産權性質看,研發支出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6家為國有控股企業,4家為非國有控股企業;從板塊分佈看,研發支出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4家來自滬市主板,5家來自深市主板,1家來自創業板;從省份分佈看,研發支出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3家來自北京,3家來自廣東,上海、浙江、福建和境外各1家;從行業分佈看,研發支出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8家來自製造業,建築業7家,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3家,採礦業2家。

  表6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發支出排名前20(金額單位:億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A股上市公司的總市值為937238.79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2.49%,平均市值為174.70億元(見表7)。

  從市值整體規模看,市值合計最高的行業為製造業,為465801.84億元,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103420.12億元),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59238.82億元),醫藥製造業(38665.01億元),專用設備製造業(38418.00億元),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38148.15億元)貢獻較高,上述5個細分行業市值合計佔製造業總市值的59.66%;其次為金融業(190605.70億元),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70585.48億元)。從市值平均規模看,市值均值最高的行業為金融業,為1575.25億元;其次為採礦業(769.56億元),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79.46億元),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255.63億元)。從市值規模增長看,19個證監會門類行業中13個行業增長率為正,市值增長率最高的行業為金融業,為37.06%;其次為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23.76%),採礦業(21.13%)。

  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部分,已從單純的市值維護工具,演變為涵蓋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傳播的立體化治理體系。伴隨新“國九條”系列政策的實施,市值管理從“合規達標”轉向“價值躍升”新階段。隨着2025年“市值管理2.0”階段的到來,這一制度將成為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核心。  

 表7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市值分行業統計表(金額單位:億元)

 從市值排名看(見表8),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為工商銀行(601398.SH),2024年12月31日的市值為22844.69億元,其次是貴州茅&(600519.SH)和農業銀行(601288.SH),分別為19144.45億元和18308.66億元。從産權性質看,市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6家為國有控股企業,4家為非國有控股企業;從板塊分佈看,市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6家來自滬市主板,3家來自深市主板,1家來自創業板;從省份分佈看,市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11家來自北京,4家來自廣東,2家來自境外,福建、四川和貴州各1家;從行業分佈看,市值排名前20的上市公司中8家來自金融業,製造業5家,採礦業4家,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家,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産和供應業1家。

 表8 2024年A股上市公司市值排名前20(金額單位:億元)

  2024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儘管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外需疲軟,A股市場仍交出了一份穩中有進的答卷。從數據看,2024年A股市場以12.49%的市值增長和超93萬億元的整體規模,印證了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長期信心,充分展現了我國經濟的強大韌性與結構調整的積極成效;與此同時,超70萬億的收入規模、超5.5萬億元的凈利潤規模以及超1.8萬億元的研發投入強度,為我國經濟注入了長期向好的底氣。

  具體來看,製造業以28.5萬億元的營業收入和超1.2萬億元的研發支出穩居各行業之首,凸顯其作為實體經濟根基的核心地位;採礦業以1086.15億元的營收均值展現大型企業的壓艙石作用;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則以2.65%的營收增長和16.07%的市值增長,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先鋒力量。金融業則以27.5萬億元的凈利潤和37.06%的市值增長,印證了金融與實體經濟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

  與此同時,儘管部分行業仍面臨轉型陣痛仍需爬坡過坎,農、林、牧、漁業以17.33%的營收增速和8.48%的研發支出增速實現觸底反彈,反映出鄉村振興與科技賦能的疊加效應;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則以11.14%的營收增長和20.21%的凈利潤增長,與農、林、牧、漁業交相輝映,為民生保障和經濟運行提供了堅實支撐。

  展望2025年,隨着新“國九條”政策的落地與科技創新投入的加碼,以及“市值管理2.0”政策的不斷深化,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將進一步激發,推動我國經濟在穩中求進中實現質的躍升。我國資本市場將更高效地服務實體經濟,為高質量發展書寫更具韌性與活力的新篇章。  

 注1:文中數據統計口徑為2025年4月30日披露了財務數據的5402家上市公司(含37家2025年新上市公司)。截至2025年4月30日,5402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為973863.39億元。

  注2:文中計算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增長率時係按照5402家上市公司2024年和2023年的數據進行比較得出,2024年當年摘牌的上市公司未在其中。計算研發支出和市值增長率時同理。

 (作者: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資産評估研究院院長 財政稅務學院教授王競達、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博士研究生馬裏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博士研究生梅延拓)

【糾錯】 【責任編輯:黃海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