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哮喘日:普及吸入治療,推動哮喘全病程規範化管理-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06 11:16:35
來源:新華網

世界哮喘日:普及吸入治療,推動哮喘全病程規範化管理

字體:

新華網北京5月6日電(吳起龍)今天是第27個世界哮喘日,今年的主題聚焦“讓吸入治療惠及所有哮喘患者”,呼籲社會各界重視吸入治療在哮喘管理中的關鍵作用,推動吸入藥物的規範使用和普及。

近日,全球哮喘防治創議(GINA)科學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哮喘學組副組長、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張旻在接受採訪時&&,吸入治療是哮喘管理的基石,其直接作用於氣道的給藥方式,能以較小劑量實現高效抗炎,降低全身副作用,是實現長期控喘的有效手段。

為助力患者更好地規範控炎、有效控喘,由游泳世界冠軍傅園慧參與、《公益時報》支持的“自信呼吸不拖炎”公益行動上線,通過朗朗上口的口訣,幫助患者樹立正確的治療觀念,堅持“足量、足療程、全病程”的吸入抗炎治療,遠離哮喘反復發作。

與此同時,面對重度哮喘患者日常管理中的挑戰與未被滿足的治療需求,呼吸領域多位專家呼籲應加快創新生物製劑的臨床可及,為患者帶來更多治療選擇,以改善長期預後,提升生活質量。

超四千萬患者受困於哮喘,控制現狀亟待改善

目前,哮喘已成為我國第二大呼吸道疾病,20歲及以上人群患病率達4.2%,約有4570萬名哮喘患者,並呈逐年上升趨勢。但當前哮喘的控制率並不理想,數據顯示,約5成以上的哮喘患者病情控制不佳,尤其是重度哮喘病情經常反復發作。

據了解,哮喘典型症狀包括反復發作的喘息、咳嗽、氣促或胸悶,常在夜間和清晨加重,且發作具有隨機性;急性發作時,患者可能出現呼吸困難、氣道痙攣,甚至可在短時間內危及生命。

同時,臨床上還存在一些隱匿性哮喘,如“咳嗽變異性哮喘”患者的主要症狀為持續性咳嗽。由於沒有典型的喘息等症狀,臨床上易誤診為支氣管炎或反復上呼吸道感染,從而延誤診斷。

“哮喘症狀具有高度異質性,除了典型的喘息、氣促外,胸悶、長期咳嗽等不典型表現也不容忽視。”張旻説,部分患者以胸悶為主要症狀,甚至被誤診為心臟病或心理疾病,延誤治療長達數年。例如,曾有一名16歲少年因胸悶被誤診為精神疾病,體重驟降至50余斤,最終確診為哮喘,通過規範治療後才得以恢復健康。

事實上,哮喘頻繁發作不僅影響患者身體健康,更會造成對生活質量的長期影響。尤其是兒童患者,哮喘反復發作除帶來病痛壓力外,還可能干擾學習、運動和睡眠,嚴重時甚至影響身高、體重等生長髮育指標。

張旻提醒,哮喘若長期未得到控制,輕中度哮喘還可能演變為重度哮喘,增加致殘和死亡的風險,進而導致氣道重塑,産生長期的氣流受限(PAO),甚至發展為肺功能不可逆的損害,甚至演變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她&&,許多慢阻肺患者追溯病史時,往往發現早年有未被診斷的哮喘症狀;哮喘的慢性炎症若未及時干預,會逐漸導致氣道結構改變,最終發展為不可逆的氣流受限。

堅持足量、足療程、全病程抗炎治療,實現自由呼吸

哮喘本質上是慢性氣道炎症,其中嗜酸性粒細胞(EOS)是驅動這類炎症反應的關鍵效應細胞。研究數據顯示,氣道內EOS水平越高,哮喘的控制難度越大。因此,降低EOS水平、控制氣道炎症,已成為哮喘治療的主要目標之一。

張旻進一步解釋,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與長效β₂受體激動劑(LABA)的聯合應用,能有效抑制EOS介導的炎症反應,並緩解氣道高反應性,是哮喘抗炎治療中的黃金組合。

“ICS通過抑制炎症因子的産生來減輕氣道炎症,LABA則通過激活特定的受體舒張支氣管平滑肌;兩者聯合使用能夠協同增效,尤其適用於中重度哮喘患者的長期治療,現已被全球指南廣泛推薦。”她説。

值得注意的是,哮喘的氣道炎症往往在症狀出現前就已加重,即便臨床症狀消失,炎症仍會持續存在,為下一次發作埋下隱患。

張旻提醒,哮喘的治療不僅要關注急性症狀的緩解,更要在無症狀時期持續控制氣道炎症,堅持“足量、足療程、全病程”的抗炎治療是實現長期控制、防止反復發作的關鍵。

“吸入治療的優勢在於直接作用於氣道,起效快且全身不良反應少。”她介紹説,通過局部給藥,吸入治療的藥物劑量僅為口服製劑的1/10至1/20,可顯著降低全身副作用風險。

提高創新生物製劑可及性,助力重度哮喘“臨床治愈”

據張旻介紹,儘管大多數哮喘患者在長期規範使用吸入性激素治療後能實現良好控制,但我國仍有約300萬重度嗜酸粒細胞性哮喘患者,且重度哮喘被誤診和未充分治療的情況仍經常出現。

“由於頻繁的急性發作、肺功能嚴重受限以及生活質量的下降,患者面臨沉重的疾病負擔。不僅如此,這類患者死亡風險也更高,相關住院風險是持續性哮喘患者的2倍。”張旻説,重度哮喘患者的醫療費用約佔所有哮喘患者醫療總成本的50%,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

她&&,創新生物製劑的應用為重度哮喘治療提供了全新選擇。這些生物製劑能精準靶向哮喘發病過程中關鍵的炎症效應細胞,高效抑制相關炎症因子,減少重度哮喘急性發作、改善肺功能、降低激素用量。

近期公布的《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2024年版)》首次提出哮喘可“臨床治愈”理念,這意味着未來重度哮喘患者有望通過規範化管理,實現症狀穩定、維持正常活動水平,並顯著降低急性發作、持續性氣流受限、藥物不良反應及哮喘相關死亡的風險。

作為參與新版指南制定的專家,張旻解釋道,“臨床治愈”的標準包括一年無急性發作、無需口服激素、肺功能基本正常。這一目標的實現依賴於生物製劑等創新療法的應用。

“新版哮喘治療指南的更新令人振奮,不僅讓哮喘的治療目標更加明確,堅定了我們對於實現哮喘‘可控、可治、可愈’的信心,也讓更多重度哮喘患者燃起了重返健康生活的希望。”她説,希望國內學者能有更多提升診治能力的研究,同時希望更多創新生物製劑能夠納入國家醫保目錄,從而在臨床端實現普惠和可及,為重度哮喘患者帶來獲益,減輕家庭和社會的負擔。

專家呼籲:治哮喘需規範診療與創新療法並重

在採訪中,張旻進一步強調了規範化診療的重要性。她&&,哮喘的診斷率不足30%,部分基層醫院因設備限制,仍存在漏診、誤診現象。新版指南推薦通過肺功能檢測、呼出氣一氧化氮(FeNO)等手段提高診斷率,必要時可採用診斷性治療。

針對吸入治療裝置的選擇,張旻介紹説,乾粉吸入器(DPI)無需手口協調,適合大多數患者;壓力定量吸入器(pMDI)需注意手口同步;軟霧吸入器(SMI)則適用於吸氣流速較低的患者。“患者應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選擇最適合自己的裝置,並定期評估使用方法。”她補充。

對於兒童患者,她特別提醒,家長對ICS的顧慮可能源於對激素副作用的誤解。研究表明,規範使用低劑量ICS不僅不會影響兒童生長髮育,還能減少急性發作時全身激素的使用。比如,ICS加長效β2受體激動劑(如福莫特羅),對兒童減少哮喘急性發作的作用顯著。

“通過規範治療、創新療法與公眾教育的結合,我們有望讓更多哮喘患者實現‘臨床治愈’,重獲自由呼吸。”張旻説。

【糾錯】 【責任編輯:孫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