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撐起經濟半壁江山 上市公司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27 15:03:55
來源:上海證券報

支撐起經濟半壁江山 上市公司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字體:

  □南開大學中國上市公司發展研究課題組

  □ 1990年,隨着滬深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我國最早的10家上市公司陸續問世。歷經35年的蓬勃發展,截至2024年12月16日,我國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386家,相較於1990年增長了538倍;上市公司的股票總市值從1990年的8.12億元,上升至100.44萬億元,突破百萬億元大關

  □ 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市公司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1990年,我國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佔GDP的比例僅為0.05%,到2022年,該比例達到了59.38%的歷史新高。上市公司歷年繳納的所得稅呈現顯著增長趨勢。2023年,上市公司繳納的所得稅總額達到1.19萬億元,相較1990年的0.35億元增長了約3.4萬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5.90%

  □ 經過35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形成了包括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這些板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形成了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格局。截至2024年12月16日,我國主板上市公司數量為3182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為136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為58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為260家

  1990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由此開啟了我國上市公司發展之路。35年來,截至2024年12月16日,我國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386家,相較於1990年,增長了538倍。Wind數據顯示,上市公司的股票總市值從1990年的8.12億元,上升至2024年12月16日的100.44萬億元,突破百萬億元大關。其中,A股流通市值的佔比約78.9%,為79.25萬億元。

我國上市公司歷年營業總收入規模及佔GDP比例

  數據來源:課題組根據Wind數據庫計算所得

 我國歷年上市公司數量

  數據來源:課題組根據Wind、CSMAR、CNRDS數據庫整理所得

 一、上市公司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基石

  (一)上市公司支撐起我國經濟的半壁江山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提出,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我國上市公司在推動經濟發展、促進産業升級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營業總收入快速增長且在GDP中的佔比穩步提升。

  35年間,我國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實現了飛躍式增長。具體來看,1990年,我國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僅為9.32億元,2023年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飆升至72.71萬億元,增長近7.8萬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9.28%;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上市公司35年累計創造的營業總收入達687.32萬億元。這組數據不僅反映了我國資本市場蓬勃發展的態勢,也表明上市公司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從我國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佔GDP的比重來看,其整體呈現上升趨勢。1990年,這一比值僅為0.05%,而到2019年,已上升至51.56%,首次突破50%大關。2022年,該比值更是達到了59.38%的歷史新高。據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我國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為52.72萬億元,佔GDP的比重高達55.51%。以上數據充分展示了上市公司對GDP增長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二)上市公司為社會貢獻稅收和創造就業

  隨着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資本市場的日益成熟,上市公司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稅收貢獻和就業創造方面展現出了強大的實力和責任感。

  我國上市公司歷年繳納的所得稅呈現顯著增長趨勢。2023年,上市公司繳納的所得稅總額達到1.19萬億元,相較1990年的0.35億元增長了約3.4萬倍,年均複合增長率高達35.90%。此外,在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繳納的所得稅總額為9089.24億元。

  我國上市公司不僅為國家財政貢獻了可觀的稅收,還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Wind數據顯示,2001年我國上市公司總數為1160家,提供就業崗位317.57萬個,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解決就業崗位約2738個。到了2024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增至5386家,提供就業崗位達到3042.06萬個,平均每家上市公司解決就業崗位約5648個,是2001年的兩倍多。上市公司提供就業崗位的數量持續增長,有效緩解了我國的就業壓力。

  二、我國歷年上市公司數量透視

  (一)上市公司數量增長538倍

  據課題組統計,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從1990年的10家到2024年12月16日的5386家,總共增長了538倍。

  (二)我國最早的十家上市公司

  1990年,隨着滬深證券交易所相繼成立,我國最早的10家上市公司陸續問世。其中,在上交所上市的8家公司為上海延中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真空電子器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愛使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華電工聯合公司、上海飛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豫園旅游商城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鳳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他們發行的股票就是後來人稱“老八股”的延中實業、真空電子、飛樂音響、愛使電子、申華電工、飛樂股份、豫園商城和鳳凰化工。另外2家在深交所誕生的上市公司為蛇口安達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原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它們發行的股票是屬於“深圳老五股”的深安達A和深原野A。目前,除了上海愛使電子設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鳳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原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退市外,其餘7家公司仍然存在。

  (三)我國歷年新增和退市公司

  在我國第一批上市公司問世的10年後,2000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突破了1000家。第二個10年後,2010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突破了2000家。完成第三個1000家的凈增量,我國只用了6年時間,即在2016年,上市公司數量突破3000家。2020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突破4000家,相比於上次1000家凈增量的達成,又縮短了2年時間。2021年,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當年即迎來了82家公司上市,截至當年底,三大證券交易所合計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了4697家。2022年,我國上市公司數量首次突破5000家,達到5079家。截至2024年12月16日,存續的上市公司數量為5386家。歷經35年的蓬勃發展,我國上市公司數量相較於1990年增長了538倍。

  我國第一家退市公司出現在1999年,海南民源現代農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琼民源A)因為被借殼上市而退市。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退市公司是2001年因連年虧損被退市的上海水仙電器股份有限公司(PT水仙)。截至2024年12月16日,我國退市的上市公司累計有305家。從1999年至2020年,平均每年退市的公司數量在20家以內。從2021年起退市數量逐步增多。2021年,我國有22家公司退市。2022年,我國有46家公司退市。2023年2月,中國證監會發布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相關制度規則,促進退市制度嚴格落實,使得退市監管得到強化,當年有46家公司退出上市公司行列。在2024年,截至12月16日,共退市了54家上市公司。這一年也成為35年來,我國上市公司退市數量最多的一年。

 三、我國上市公司發展的結構分析

  經過35年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已經形成了包括主板、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這些板塊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形成了錯位發展、功能互補的格局。目前,主板上市公司數量佔比最高,創業板、科創板、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數量正在逐年上升。截至2024年12月16日,我國主板上市公司數量為3182家,創業板上市公司數量為1363家,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為58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數量為260家。在我國股市發展初期,主板上市公司佔據絕對主導地位。2004年,深交所推出中小板,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融資渠道,這使得我國上市公司的結構逐漸開始發生變化。隨着創業板、科創板的相繼開市以及北交所的設立,我國資本市場的結構不斷優化,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局面。

  在這35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上市公司在地區、省市的分佈上呈現出鮮明且穩定的規律。在地區層面,上市公司的數量分佈呈現出東部地區主導、中西部地區快速發展、東北地區相對平穩的態勢。在省市層面,各省市的上市公司數量穩步上升,呈現出沿海省市領先、內陸省市加速追趕的格局。截至2024年12月16日,註冊地為廣東、浙江、江蘇、北京和上海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多,分別達到了875家、712家、695家、474家和444家,佔比分別為16.25%、13.22%、12.90%、8.80%和8.24%。目前我國擁有上市公司的城市數量已經從1990年的5個增加到了427個,除去直轄市之外,深圳、杭州、廣州和蘇州的上市公司數量最多,分別為427家、224家、154家和141家。上市公司的地域省市分佈狀況不僅反映出各地經濟發展趨勢,也反映了投資與發展機遇的豐富程度,能夠為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和關注者提供頗具價值的參考。

  我國上市公司不同性質控股股東佔比情況自1990年以來發生了顯著變化,最初是國有控股上市公司佔主導,但是隨着民營控股上市公司的佔比不斷增加,如今呈現出民營控股上市公司數量超過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數量的狀況。20世紀90年代初,我國資本市場剛剛起步,上市公司大多是由國有企業改制而來,這些企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承擔着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使命。隨着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市場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對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大,民營企業的發展環境得到改善,上市公司數量的佔比開始逐漸增大。2011年,民營控股上市公司的數量達到1028家,首次超過了國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數量。從1993年到2024年,國有控股上市公司數量佔比從57.92%降至25.18%;民營控股上市公司的佔比從26.78%上升至62.51%,成為我國上市公司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上市公司行業分佈呈現製造業佔主導、新興産業快速發展的格局。自1990年以來,我國上市公司中,製造業上市公司數量佔比呈現出逐年增長的趨勢:1990年,製造業上市公司數量佔比為20%,到2000年增長至46.42%,在2010年進一步上升至56.18%,到了2024年,達到67.77%。近年來,我國新興産業呈現出良好的增長態勢。其中,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行業增長較為顯著,其上市公司數量佔比已從2000年的0.46%上升至8.17%。

  四、我國上市公司發展的財務分析

  資産反映上市公司的規模和實力。自1990年以來,上市公司的總資産持續上升。從1990年的14.74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445.16萬億元,增幅超過30萬倍。特別是在2005年至2016年間,總資産增速明顯加快,這主要得益於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此外,受益於相關經濟政策的支持,上市公司的總資産在2022年至2023年間再次大幅增長。上市公司總資産的顯著增長反映了企業在過去幾十年間不斷增強的經濟實力和市場擴展能力。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中資産規模最高的前十家公司分別是: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平安、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和浦發銀行。

  我國上市公司的總負債也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從1990年的10.88億元增長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371.13萬億元。特別是在2005年到2007年間,我國上市公司總負債從5萬億元上升至34.64萬億元。負債規模的增長反映了企業通過債務融資來支持業務擴張的需求。此外,上市公司所有者權益從1990年的3.87億元增長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74.03萬億元,增幅接近19萬倍。這一增長表明,股東對公司凈資産的所有權不斷增加,企業的資本結構更加穩健。尤其是在2006年之後,所有者權益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這不僅增強了股東的信心,也為企業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資本基礎。

  我國上市公司的營業總收入同樣呈現了顯著的增長,從1990年的9.32億元增長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52.72萬億元,總營業收入增長幅度超過5萬倍。具體而言,2000年,上市公司總營業收入躍升至1.07萬億元;2010年總營業收入進一步攀升至17.34萬億元;2023年總營業收入飛躍至72.71萬億元。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的整體增長態勢,充分彰顯我國經濟“基本盤”的底色。

  我國上市公司管理費用均值的增長率呈波動下降趨勢,從最初的87.83%到2016年首次降至穩定的負值,並最終在2024年降至-30.55%,均值為5.54億元。上市公司管理費用的負增長體現出企業在削減非生産性支出的管理上取得了成功,這種成本控制策略有助於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使得更多的資金被投入到研發等增值活動中。

  我國上市公司財務費用的均值從1991年的31.93萬元增長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8416.76萬元。財務費用的總體上升反映了企業融資需求的變化,而自2020年後,財務費用的持續下降則顯示了企業在財務管理上的優化。從2020年到2024年,上市公司財務費用均值的降幅分別為9.01%、10.98%、16.66%、6.08%和20.01%。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中財務費用為負值,並且總額最高的前十家公司展現了卓越的財務管理和成本控制能力。其中,美的集團以-29.82億元的財務費用位居榜首;緊隨其後的是寧德時代,財務費用為-28.94億元;中遠海控以-26.45億元的財務費用位列第三;格力電器、五糧液、中國移動、中芯國際、貴州茅&、中國船舶和中國重工的財務費用分別為-23.92億元、-21.20億元、-17.51億元、-15.74億元、-11.73億元、-11.63億元和-8.60億元。

  我國上市公司銷售費用的均值從1990年的552.58萬元增長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2.72億元,反映了市場競爭的加劇和企業對市場推廣的重視。但從2020年開始,銷售費用均值逐年回落,從2019年的4.87億元減少至2023年的3.96億元,表明企業開始注重銷售策略調整及銷售成本控制。

  自2018年以來,研發費用從管理費用中分拆出來單獨列示。在短短6年間,我國上市公司研發費用總額從2018年的5875.19億元增長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1.1萬億元,增幅顯著。研發費用的增長反映了上市公司對技術創新和研發投入的重視。根據2024年前三季度數據,比亞迪、中國建築、中國移動、中興通訊和中國中鐵分別以333.19億元、245.68億元、203億元、186.41億元和160.87億元的研發費用位居前列。

  我國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總額顯著增長。從1990年的3378.55萬元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4.76萬億元,中國上市公司的凈利潤總額增幅超過14萬倍。這主要得益於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産業結構的持續優化以及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在保持總體趨勢增長的同時,利潤總額也經歷了周期性的波動。例如,在1995年、2005年和2008年,利潤總額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但隨後迅速恢復並在下一年繼續增長。

  此外,我國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均值也保持在高位穩步增長,從1990年的422.32萬元增長至2024年前三季度的8.84億元,增幅超過200倍。特別是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重大事件影響下,我國上市公司平均利潤仍能保持在較高水平,顯示出中國經濟的韌性和企業良好的適應能力。2024年前三季度,上市公司中凈利潤最高的前十家公司展現了強勁的盈利能力。其中,工商銀行以2704.75億元的凈利潤領先,建設銀行以2571.12億元的凈利潤緊隨其後,農業銀行以2152.62億元的凈利潤位列第三,中國銀行以1874.89億元的凈利潤位居第四。

  五、我國上市公司發展總結與展望

  (一)我國上市公司發展總結:五大成績

  伴隨着1978年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資本市場先後經歷了萌芽、全國性市場形成、進一步規範和發展三個階段。如果以1990年滬深證券交易所的相繼成立作為中國資本市場形成的標誌,那麼至今中國資本市場已經走過了35年。上市公司既是我國資本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也是我國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石。

  第一,我國上市公司數量實現了快速增長。隨着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資本市場的日益成熟,我國上市公司的數量從1990年的10家增加到2024年的5386家。根據世界證券交易所聯合會(WFE)的統計,2022年全球共有250家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數量達到59400家,我國上市公司數量佔比接近10%。此外,我國上市公司資産總額從1990年的14.74億元增長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445.16萬億元,營業總收入從1990年的9.32億元增長到2024年前三季度的52.72萬億元,上市公司整體實現了快速發展。

  第二,作為我國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上市公司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2019年,上市公司營業總收入佔GDP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1.16%,並且繼續上升,在2022年達到了最高值59.38%,為GDP增長提供了強勁的動力。此外,上市公司每年通過繳納企業所得稅和增值稅、帶動相關産業鏈納稅等方式貢獻了大量稅收,同時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對促進我國財政收入增加和推動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我國上市公司市場板塊層次愈加清晰完善。上市公司股票發行制度經歷了從行政審批、核準制,到2023年實行全面註冊制的轉變。隨着全面實行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的正式啟動,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不斷完善,上市公司市場板塊層次和功能也愈加清晰完善。其中,主板突出大盤藍籌特色,主要服務於成熟期大型企業;中小板(於2021年4月與主板合併)主要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渠道;創業板主要服務於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科創板突出“硬科技”特色,發揮資本市場改革“試驗田”作用;北交所由新三板精選層平移而成,主要服務於創新型中小企業。各板塊協同發展,為不同類型的企業提供了合適的&&與發展空間,也給投資者提供了多種投資選擇。

  第四,我國上市公司行業分佈結構不斷優化。製造業長期以來是我國上市公司行業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專用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以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等。製造業上市公司數量的不斷增加,築牢了我國實體經濟的基礎,不斷推動我國工業化進程。此外,隨着國家對新型戰略産業和環境保護的重視,信息軟體和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快速增加,促進了我國産業結構的優化和轉型升級。

  第五,我國上市公司以國有控股和民營控股上市公司為主體。截至2024年12月16日,我國國有控股和民營控股上市公司共有4723家,佔比高達87.69%,在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國上市公司發展展望:從數量到質量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上市公司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高質量發展對於整個國家經濟的轉型升級至關重要。《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指出,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的基石,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在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規律下,上市公司唯有規範內部控制、提高信息披露水平與質量、增強創新能力、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此不斷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探尋高質量發展路徑,才能在資本市場站穩腳跟。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未來我國上市公司必將實現高質量發展,為加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貢獻上市公司力量。

  (南開大學中國上市公司發展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南開大學亞太公司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金融機構治理研究室主任郝臣,主要成員:朱穎墨、衣明卉、孟庭竹、王星宇、吳瀟瀟、鄧旭堯、姜欣悅、姜語、王鐘誼、穆妍如、古麗妮噶爾·艾克拜爾、劉怡等)

【糾錯】 【責任編輯:徐曼曼 劉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