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安9月23日電(記者邵瑞、姚友明)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蘋果生産國。近些年來,在從世界蘋果生産大國向世界蘋果産業強國邁進的道路上,我國也培育出了一些富有競爭力的新品種,來自陜西的“三瑞”(瑞陽、瑞雪、瑞香紅)蘋果,就是其中代表。

新蘋果好吃,樹卻難栽。為了締造蘋果的“中國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趙政陽和他的團隊不懈研究20餘年。

時間回到1997年,已經在學校擔任相關項目課題主任的趙政陽,暗下決心要培育出屬於國人的優良新品種。等到時機更為成熟的2004年,趙政陽在經過多地考察後,選在陜西渭北的白水縣開始建立蘋果試驗站,同時也為培育蘋果新品種打牢科研基礎。
建立蘋果産業試驗示範站時正值冬天,當地滿目蕭條的蘋果園和冰冷刺骨的寒風讓他記憶深刻。懷揣僅有的50萬元啟動資金,趙政陽和同事在農場租了三間民房,搭起了灶&,做了幾個蜂窩煤爐子,又在縣城彈了幾床棉花被。依靠着火爐、棉被和方便麵,趙政陽度過了許多不眠之夜,開始了艱辛的幹事創業步伐。
回憶起那段時光,趙政陽至今覺得“有意思”:“到了2006年,我們就住在農民家裏,進行‘地毯式’的培訓。白水縣160多個村,我們一個個地培訓,同時努力抓示範戶,有人賺錢了,才會有更多村民加入進來。就這麼地憋着一股勁,和幹部群眾打成一片,不分白天黑夜地幹,終於在當地把局面打開了。”

有了在白水縣建站的成熟經驗後,趙政陽團隊在甘肅慶陽、陜西綏德又順利建設了兩個蘋果産業試驗示範站。試驗站承擔着科技研究、技術推廣、人才培養、科技技術交流與合作的“四位一體”功能,在團隊研究“三瑞”蘋果以及後續的品種推廣、産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基礎作用。
據了解,研發優良的蘋果新品種絕非易事,國外知名品種的研究迭代大多經歷30年以上乃至半個世紀之久。“蘋果樹很難做,因為它是個雜合體。要把它的優點做得多多的,缺點少少的,命中的概率很低,需要非常複雜繁瑣的工作。為了達到預期目標,我們一共做了4萬棵雜交苗。”趙政陽説。
通過不懈努力,從2019年至2022年,“瑞陽”“瑞雪”“瑞香紅”三個品種接續通過國家審定,正式成為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蘋果品種。在趙政陽看來,研究出優良的蘋果品種絕不僅僅是為了“爭一口氣”。
“引進的品種都是在國外的自然條件下培育的,不一定適合我們的氣候等方面的情況,為什麼不培育適合我們自己特點的品種?從0到1,從無到有的工作應該有人去做,對農業來説,從0到1的工作就是育種。育種也分三個層次,一種是交卷品種,一種是配套品種,最後一個叫做主栽品種。我們把主栽品種培養出來了,它就相當於是品種中的‘六邊形戰士’,要好吃、好看、好管理、耐儲藏、有特點;還要接受農業種植、産業推廣、消費市場的考驗,要栽種者、銷售者、消費者都能喜歡,這是很難的。”趙政陽説。
眼下,在陜西省白水縣林皋鎮北馬村的蘋果園裏,豐收不只有一種色彩。“瑞陽”“瑞雪”“瑞香紅”挂滿枝頭,遠遠望去,宛若色彩斑斕的油畫。
當地種植大戶介紹説,這些新品種每畝收入可達2萬至3萬元,經營好的能到6萬至7萬元,因而受到農民歡迎。
陜西長武縣果業中心主任高寶軍介紹,“瑞陽”“瑞雪”等新品種讓果農嘗到了甜頭。目前全縣蘋果新品種已發展到7200畝,未來計劃每年更新換代5000畝以上。
如今,“三瑞”蘋果已在陜甘寧晉等十余個省區“開花結果”,栽種總面積近60萬畝,並還在持續擴大推廣。面對這份喜人的“成績單”,趙政陽説,“可能再過5到10年,還要推出第二代,這是我們下一步工作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