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楫輕舟、碧波蕩漾、荷花映日、水鳥繾綣……如果不是用腳步實地丈量,很難想象,一南一北、相距超1000公里的淀山湖和白洋淀,會有如此多的共同點。
在中國地理版圖上,有特色的湖泊很多,但作為長三角“藍色珠鏈”的淀山湖和“華北明珠”的白洋淀,卻有着非同尋常的意義——
淀山湖所在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地跨上海市青浦區、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和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是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先手棋”和“突破口”。瞄準“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自2019年掛牌以來,示範區已形成136項制度創新成果、其中45項面向全國複製推廣。
而白洋淀所在的雄安新區作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落子。設立7年多來,從無到有、從藍圖到實景,一座高水平現代化城市正拔地而起。
區域發展戰略是一條準繩。近年來,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賦能下,兩個湖區的水質面貌、岸線生活、發展能級煥然一新、更上層樓。2024年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新華每日電訊記者走進一南一北兩大湖區,泛舟白洋淀和淀山湖,探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密碼。
這是位於河北雄安新區的唐河入淀口濕地(8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王曉攝
相隔兩千里,勝景似相識
盛夏時節,泛舟白洋淀,大片荷塘上,蓮花、蓮蓬、荷葉在風中搖曳,“鳥類大熊貓”青頭潛鴨愉悅地在水面嬉戲,白鷺、蒼鷺、須浮鷗等各種野生鳥類或在小船四週飛行,或停在野菱角上休憩。當地村民説,白洋淀鳥兒最大的特徵就是“不怕人”,説明自然環境實在太好了。
老百姓感性認知的背後有堅實的數據支撐。“白洋淀劃定了9個鳥類棲息地,安裝了智慧監測系統。這樣既能實時記錄鳥類活動情況,又不會干擾鳥類正常生活。”安新自然資源局鳥類監測站巡查員趙克儉介紹,數據顯示,自雄安新區成立以來,白洋淀鳥類數量由此前的206種增加到目前的286種,再現了“荷塘葦海、鳥類天堂”的勝景。
而在1000多公里外,位於滬蘇交界處的環淀山湖區域,目之所及,只見茫茫蘆蕩、千畝荷塘,水面浮生着野菱角、水芹等植物,各種野生鳥類也紛至沓來,孕育了無盡的生命活力。
走進上海青西郊野公園,大蓮湖寬闊水域之上,忽地一隻白鷺從“水上森林”池杉林凌空而過,又見一群小??在荷塘中潛水、憨態可掬。附近村民陸文忠是位生態攝影愛好者,在他的相機裏,白鷺、斑嘴鴨、小??、須浮鷗……都是常客。
青浦以水鄉著稱,區域內火澤蕩、南白蕩、西白蕩、大葑漾等形態各異的天然湖泊宛如“大珠小珠落玉盤”,與淀山湖、北橫港等串聯在一起,形成一條天然的“藍色珠鏈”。
這些生態勝景得來並不容易。雄安新區主要負責人曾在長三角工作,先後在兩大湖區治水,對此頗有心得。污染源防治、水系貫通、生態疏浚、陸域綠化與水生植物搭配、建設生態溝渠、推廣有利土壤的有機肥……細數兩地的治水邏輯,系統治理貫穿其中。白洋淀區水質從2017年的劣Ⅴ類提升並穩定保持在Ⅲ類,水質達到1988年恢復蓄水有監測記錄以來最好水平。
水鄉新生活,留住你我鄉愁
工作日的傍晚,華燈初上,朱家角古鎮內游人如織,始建於明代的放生橋下,小船一蕩而過,船上的外國游客和橋上穿着漢服的本土游客不約而同舉起手機,成為彼此的“風景”。
“厚重的歷史感和輕盈的水鄉煙火氣,適度的商業和市郊獨具人文的小鎮,一切都恰到好處。”來自新加坡的林德偉此次來上海出差,專門抽出半天時間從市區到朱家角古鎮逛了逛。他説,漫步在淀浦河旁,古鎮裏的原住民有的在岸邊擇菜,有的搖着蒲扇納涼,伴着蟬鳴和蛙叫,別有一番味道。
江南水鄉,水是關鍵。上海青浦區水務局副局長陸曉峰介紹,青浦現有河道1947條、湖泊24個,水面率達22.1%。近幾年來,青浦區大力整治水環境,通過對淀浦河、油墩港、上達河、西大盈港全長21公里的岸線實施生態修復和景觀改造,設計勾勒出一條美麗的水城“金腰帶”。
稻田蟬鳴、月明風清的生態美只是一方面,水治理賦予居民生活更多想象空間。
晨光熹微,朝霞映水。在白洋淀東岸的安新縣趙北口鎮西街村,一棟棟民宅整齊排列,環衛工人正在修剪樹枝,遠處籃球場傳來孩子們的嬉鬧聲。河北為燕趙大地,白洋淀歷史上地處燕南趙北,燕南堤、趙北口等地名飽含歷史底蘊。
剛一踏進村委會,一塊大屏幕首先映入眼簾:農家院、坑塘、船隻等的位置一覽無余。“這是鎮裏打造的數字淀鄉綜合治理&&,有了它,很多以前棘手的事情就好辦多了。”西街村黨支部書記張洪斌説,綜合治理&&鏈結了智能井蓋,一旦污水外溢就會自動報警,工作人員可以及時處理。
村民王海軍告訴記者:“這些年村裏的環境變化特別大。以前村邊的水都有味兒,村裏還有一個臭水溝,垃圾也很多。現在,臭水溝填平成了籃球場、足球場;村裏隔着十幾米遠就有一個垃圾桶,每天都有人按時清理。”
環境好了,産業也富起來。“雄安新區成立後,我們積極響應退耕還淀政策,將1100多畝葦田進行退耕還淀,每年每畝葦田可收1500元租金。另外,村集體成立了3個公司,做農業科技和建築工程,每年都有穩定的集體收入。”張洪斌説。
而在淀山湖湖區內的大蓮湖區域,得益於河湖的生態治理,蓮湖村的民宿産業正迎來新的機會。在“鄉里宿”民宿,“水目”“溪客”“蓮境”三幢臨水而立的建築與蓮湖村的名稱、風貌互相呼應。“鄉里宿”老闆陶文忠説,得益於周邊生態環境和蓮湖村村居環境的改善,不僅他的鄉愁得以安放,附近村民也獲得了就業機會。
世界級湖區,就要做足“水文章”
放眼世界城市發展史,湖區往往成為環境與發展相得益彰的典範。無論是雄安“百淀聯通”,還是長三角“水系貫通”,無疑瞄準的都是世界級湖區的打造。有研究表明,在含氧量較高的優氧環境中工作或學習,人的注意力和工作效率會顯著提高。毋庸諱言,優良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已經越來越成為高端研發、設計人員擇業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盛夏40攝氏度的高溫之下,蔚藍的淀山湖上白帆點點,岸邊則停泊着各種動感十足的高科技新能源船。美帆游艇俱樂部董事長時立憲介紹,在這裡訓練的運動員,參加了包括巴黎奧運會在內的諸多國際大賽。目前,企業一手抓水上運動休閒,一手抓新能源船舶研發,前景很廣闊。隨着長三角水系進一步貫通,各項高能級賽事和“零碳行舟”將為這片水域帶來無限動能。
這是位於上海淀山湖的美帆游艇俱樂部一景。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方喆攝
淀山湖畔的朱家角工業園區內,國內改性塑料頭部企業金髮科技全球汽車材料創新研發中心一期建設項目正如火如荼建設中,其中一棟工廠已正式投産,另一棟進入裝機階段。作為上海“工業上樓”的標杆工程,金髮科技的目標是打造長三角地區最大的高分子新材料研發生産企業。
2001年來到青浦“安家”,上海金髮副總雷長安深感,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為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近些年,區域交通格局被接連打開,同時,金髮科技正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板塊、推動生物基新材料産業化發展,這在長三角有廣闊的市場。”
“綠色是長三角的發展底色,示範區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既吸引了大量新經濟企業,也對區域産業質量提出更高要求。”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生態規建部高級主管王健介紹,四年多來,區域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提升5.7%,達到84.1%,地表水優Ⅲ類斷面比例上升21.2個百分點,達到96.2%。
隨着環境不斷改善,華為、美的、網易等一大批企業先後落戶青浦。青浦區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呂劍説,青浦正在聚焦打造高科技企業創新場,對標的就是美國硅谷、荷蘭埃因霍溫等高科技發展區域。
無獨有偶。“先植綠、後建城”,這是雄安重要的發展邏輯。驅車行駛在雄安新區的主幹廊道上,“千年秀林”如同天然氧吧,為組團式的高科技企業提供綠色屏障。數據顯示,自2017年栽下第一棵樹以來,雄安新區已累計造林47.8萬多畝,森林覆蓋率由新區設立前的11%提升至34.9%,“300米進公園、1公里進林帶、3公里進森林”正逐漸成為現實……
作為首批疏解到雄安的央企,中國星網總部如今已經完成外部施工,正在進行內部裝修。低密度、低樓層的建築就坐落在中央綠谷中。綠谷的河面上,一座彩虹橋臥波,令人恍惚來到淀山湖區的元蕩橋上。中央綠谷項目負責人邊保旺介紹,中央綠谷項目佔地7500畝,建設初衷就是以良好生態吸引、服務企業,為人們提供運動、休憩、游賞的公共服務空間。
“白洋淀作為雄安新區最大的生態水體,是雄安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之基。”在河北大學雄安新區研究院副院長宋少俊看來,雄安新區建設已經跨越了以工業文明為核心的傳統城市建設模式,進入到以生態文明為核心的現代城市建設模式。城市的價值從“人與經濟”的小格局,被放到“人與自然”更宏大的視野去考量,為世界城市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記者李鳳雙 胡潔菲 蘇凱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