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丨多民族“大家庭”的安居——廣西邊境搬遷安置區走訪見聞-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14 19:51:37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丨多民族“大家庭”的安居——廣西邊境搬遷安置區走訪見聞

字體:

  新華社南寧8月14日電 題:多民族“大家庭”的安居——廣西邊境搬遷安置區走訪見聞

  新華社記者王楚然

  夜幕降臨,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新靖鎮的易地搬遷安置區,康城社區“老鄉家園”的一個便民小廣場亮着燈,一些搬遷群眾跳着廣場舞,孩子們在空地嬉戲。收拾完家務,壯族婦女何彩鳳也加入到廣場舞隊伍中。

  靖西地處中越邊境,屬於典型的大石山區。康城社區“老鄉家園”是當地規模最大的易地搬遷安置區,距離靖西市中心不足5公里。在交通便利的新家園,來自靖西19個鄉鎮的近2萬名搬遷群眾過上新生活。

  圖為康城社區“老鄉家園”大門。(新華社記者王楚然 攝)

  康城社區有壯族、漢族、瑤族、苗族等9個民族聚居,有了新家後如何有“新業”,是不少搬遷群眾的關切事。近年來,靖西聚焦寫好易地搬遷“後半篇文章”,梳理搬遷群眾的生産生活需求,配套建設了幫扶産業園,讓搬遷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康城社區黨委副書記梁琼伊説:“目前在産業園內,配套有12個幫扶車間,涉及繡球製作、食品加工、服裝製造等領域,可提供就業崗位約3000個。”

  記者在康城社區走訪了解到,每棟居民樓都設有“就業管家”,這些“管家”不僅要對搬遷群眾的技能和就業情況進行摸底,還會將産業園內各企業上報的崗位缺口梳理出來,並將相關就業信息及時送給搬遷群眾。何彩鳳的老家在靖西市同德鄉果老村,搬進康城社區後,何彩鳳和丈夫臾傑變成了上班族。“妻子在社區幫助下得到了一份在學校做後勤的工作,我在産業園的凍品處理廠上班,我倆每月工資收入5000元。”臾傑説。

  圖為康城社區配套幫扶産業園的服裝生産車間。(新華社記者王楚然 攝)

  護航“進城”安居夢,不僅要拓寬就業渠道,還要夯實公共服務。“阿叔,您的血糖偏高了,要注意飲食控制血糖。”在靖西市新靖鎮康城衞生院組織的常態化義診志願服務活動中,醫護人員黃玉花為社區群眾測量血壓血糖、進行中醫理療按摩、普及健康生活知識。

  作為易地搬遷配套設施之一,康城衞生院已經投入使用4年多,可提供“一站式”就醫服務。“目前,衞生院有42名工作人員,還有來自靖西市人民醫院消化科、兒科等科室和靖西市中醫醫院中醫科的專家定期坐診,夯實社區醫療保障能力。”該衞生院副院長李敏敏説。

  依託粵桂協作,康城社區還配套建設了靖西市第五幼兒園和靖西市新靖鎮第九小學,深圳市龍崗區派出資深教師結對幫扶,龍崗區愛心企業家向學校捐贈校服、圖書等,助力康城社區教學質量穩步提升。“目前,康城社區共有2所幼兒園、1所小學和1所中學,實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全覆蓋,中小學在讀學生總數突破6300人。”康城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梁軍説。

  梁軍一家2018年從靖西市新甲鄉仁龍村搬遷至康城社區,半年後,梁軍通過競聘成為一名社區幹部。“作為搬遷群眾的一員,我對群眾的顧慮和想法非常理解。現在我作為社區工作人員,更能‘對症下藥’,給群眾提供最暖心的服務。”

  為了給搬遷群眾提供溫馨和諧的居住環境,康城社區創新社會治理,充分整合資源,推行以黨組織為核心,社區“兩委”、樓棟管理和搬遷戶3支隊伍相互支撐,各方力量廣泛參與的“1+3+N”社區治理模式,更好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小情。

  豐富的文娛活動也讓康城社區多民族“大家庭”更加緊密團結。為搭建各民族溝通橋梁,社區充分挖掘和培育民族文化傳承人,組建民族歌舞隊、民族廣場舞隊等,在“三月三”、重陽節、民族團結月等定期舉辦少數民族文藝匯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等活動,加強搬遷群眾之間的交流。

  夜色漸濃,參與社區管護工作的黃彩麗在巡查結束後,準備回家陪兩個孩子。“暑期孩子們參加了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在社區舉辦的美術班。過完暑假,兩個孩子一個要讀小學二年級,一個要去靖西市第六中學讀七年級。”黃彩麗對未來的美好生活充滿憧憬。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