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醫保局醫藥價格和招標採購司司長丁一磊日前在2024年上半年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集採實施幾年來,醫藥産業研發創新動力強勁,醫藥工業全行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23%。
2024年4月9日,在位於長沙瀏陽經開區的湖南華納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核對藥品信息。新華社記者陳思汗 攝
“2023年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的創新藥有40個品種。”丁一磊説,這説明了集採後醫藥行業並沒有放慢創新腳步,反而更加明確發展戰略和趨勢定位,加速向創新轉型。
據介紹,已開展的9批國家組織藥品集採有1600多個産品中選,其中國産仿製藥佔96%,原研藥開始出現“量價雙降”,國內用藥格局逐漸回歸藥品本身價值規律,讓群眾受益。
“在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中,高價格不一定帶來真創新。”丁一磊説,過去藥價中約30%至40%是銷售推廣費用,高價格獲得的收入並沒有用於創新、質量提升,而是成為流通環節的“水分”。
以多部門聯合查處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為例,相關企業和個人合謀將生産成本幾十元的藥品加價至2000多元銷售,虛增加價涉嫌用於商業賄賂。經約談後,該藥從2000多元降至100多元。
“集採中選産品可直接帶量進醫院,從機制上跳過行業中所謂的客情維護等,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行業環境。”丁一磊介紹,在患者對疾病支付能力和醫保基金“大盤子”有限的前提下,集採擠出“老藥”價格水分,能夠發揮“騰籠換鳥”效應,為更多新藥好藥納入醫保騰出空間。
“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調整重點聚焦於5年內新上市藥品,新藥從獲批上市到納入目錄的報銷時間已從原來的5年左右降至1年多,80%以上的創新藥能在上市後2年內進入醫保。”國家醫保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黃心宇介紹,在2023年目錄調整中,有57個藥品實現了“當年獲批、當年納入目錄”。(記者彭韻佳、徐鵬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