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4/ 09 07:10:57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社推出“紅色綜藝”,“沉浸式觀劇”讓網友熱血澎湃

字體:

  新華社推出“紅色綜藝”,“沉浸式觀劇”讓網友熱血澎湃

  《紅色追尋》:“青春版黨史教材”

  這是一檔“紅色綜藝”——

  嘉興南湖,來自嘉興學院的13名大學生,在一艘遊船上扮演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再現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一幕,沉浸式觀劇效果讓網友“熱血澎湃”;革命聖地遵義,來自上海音樂學院、遵義師范學院的280名學生一起表演《長徵組歌》,嘹亮的歌聲像是連通歷史與現實的介質,讓現場與螢幕前的人們重溫百年崢嶸……

  這是一部“青春版黨史教材”——

  以“百年正青春”為主題,擔任主播的黨史專家、記者是年輕人,講解員多是年輕人,參與嘉賓多是年輕人甚至大學生、中學生,表達方式是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直播、資料視頻、情景劇、快閃、字幕特效……

  這就是新華社大型直播《紅色追尋·第四季》——

  從2020年9月開始籌備,聯動新華社11個部門及上海外國語大學、嘉興革命紀念地等25個單位和高校,循著中共中央的紅色足跡,走進上海、嘉興、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7座城市,行程超過7000公里,在11天內帶來9場直播,全網播放量突破3億。

  “我們的年齡應該只能參加這一次百年的獻禮了,下一個百年只能留給後來人。我們會變老,但是,只要每個人堅定信念,革命的火種就會代代相傳,我們黨就會永葆青春,人民就會永遠充滿希望,生活就會越變越好。”網友寫下這樣的觀看心得。

  讓我們與主創團隊面對面,追尋鏡頭外的故事與感動。

  記者:這一季的直播中,團隊埋藏了哪些小心思?

  李逾男(新華網編導):我們選取了社內兩位年輕記者作為主播,對于黨史,他們好奇或不理解的地方和很多年輕受眾相同,所以我們非常鼓勵主播表達出個人真實情緒。也許這與新聞報道的要求不同,但能拉近主播與受眾的距離,與受眾成為朋友。事實上,直播中網友們對主播們的點讚不斷增加,我們想傳達的內容也更容易“有效傳播”。

  這次直播,我們還利用新華社的報道資源,加入了很多資料片,讓直播內容更加豐富。

  汪亞(新華網編導):3月23日,是當年中共中央“進京趕考”日,巧合的是,今年的這一天更是建黨百年倒計時一百天。我們的直播特意從這一天開始。

  接下來的直播裏,我們也埋藏了很多彩蛋和小巧思。比如,每場直播,主播們盡量身著最有當年時代特色的服裝,營造一種穿越感。從主播穿的不同時期的軍服上,我們也能看到黨的隊伍不斷壯大,裝備越來越精良。

  記者:字幕特效、話劇、快閃……很多網友稱第四季“有直播綜藝內味兒”。這是團隊有意打造的風格嗎?這麼設計、組織直播內容是出于哪些考慮?

  李逾男:這一季的《紅色追尋》有個明顯特點,就是歌舞、話劇、快閃、情景劇等文藝元素的應用,而且表演者基本都是年輕人,部分還是在校大學生,可以更加“沉浸式”地影響年輕群體。

  我們的口號是“場場有驚喜,絕對長知識”,這些與其他直播形態不一樣的元素就是團隊給大家設置的驚喜,更符合網友口味,也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直播畫面上加入字幕特效,也是黨史宣傳的一次創新表達。可以説,這次直播是黨史宣傳的一次多媒體呈現。

  我們也通過直播,創造了一個年輕人表達、交流的平臺。參與演出的團體和高校“自帶流量”,每個節目都可以單獨成片,給二次傳播留下充分空間,不斷帶熱《紅色追尋》這個大IP。

  汪亞:我們還設計了很多“邂逅”,“它”出現在這裏,“他”向鏡頭走來……每個看似不經意的巧合其實都是我們反覆商討後敲定的。而主播與嘉賓們的互動串詞,我們卻沒有一板一眼敲定,這是為了讓表達更輕松、更親民。

  記者:直播背後,團隊是怎樣的工作狀態?

  李逾男:我們的團隊非常精簡,大家除了做編導、主播、攝像、技術、後方協調、直播推廣等工作外,還兼職了財務、後勤、場控、美粧師等。

  汪亞:直播基本一天一場,但有幾場之間距離遠,交通不便,更是遇到了訂好的航班被取消、只能連夜坐高鐵+汽車趕到目的地的情況。可以説,除了直播,就是趕路。在趕路途中,不是對臺詞就是核對腳本,甚至很多直播中的小互動都是來自轉場趕路時的靈機一動、突發奇想。

  我們的拍攝地,既有革命舊址也有博物館,既有陸地草坪,也有湖面畫舫,天上地下各個不同的機位,只有想不到,沒有辦不到。

  由于直播參與人員多,作為編導,我要跟前後方對接,跟嘉賓對接,跟接車師傅對接,跟當地園區負責人對接……每天都要回復不計其數的短信。好在整個團隊群策群力,互相打氣,累並快樂著,直播也圓滿完成了。

  胡拿雲(新華社廣東分社記者,主播):為了這一季直播,我們提前半年就開始做準備。作為主播,我讀了很多與黨史相關的書籍,熱播劇《覺醒年代》我也在追,還參與了腳本創作。作為“95後”,我也算貼近此次直播“青春”的主題,但自己經驗不足,開始幾期有些緊張,後來就把自己放在一個學黨史的年輕人的狀態中,自如多了。

  許丹睿(新華網記者,主播):這次直播讓我收獲了很多知識,學到的黨史、共産黨人事跡也多次戳中我的淚點。另外,從策劃到主持,再到後期Vlog拍攝,我都全面參與,極大提升了我的業務素養。同事們、大學生、講解員身上也體現著敬業、熱忱、付出、奮鬥的精神,都很值得我學習。這次的工作更像是學習機會,讓我收獲到寶貴財富。

  記者:在這次直播中,聽到或看到哪些“觸及靈魂”的故事或人物?

  胡拿雲:在第一站漁陽裏,我在紀念館參觀時看到一位叫葉天底的革命者寫給大哥的一封家書。葉天底在白色恐怖時期入獄,他知道自己很快將會面臨敵人的毒手,寫道:“我絕無生路,不死于病,而死于敵人之手。大丈夫生而不力,死又何惜!先烈之血,主義之花。但我最放心不下的母親,希望你代我盡責扶養母親。我絕不願跪著生,情願立著死!”葉天底犧牲時僅僅30歲,這封絕筆家書裏有著為革命犧牲的決心,也有著對自己家人的擔心和不舍,令人動容。

  汪亞:延安保育院的故事令我深受觸動。那些烈士的孩子們、那些居無定所無依無靠的孩子們,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誰來保護?誰為他們送去希望?是共産黨。寧肯犧牲自己也要將希望的種子埋在孩子們心裏,甘願用自己的血肉身軀為孩子們築起銅墻鐵壁。

  另外,延安魯藝的直播中,有一個主播學紡車的環節。當時設計的初衷是再現當年南泥灣大生産的景象。紡織技術的進步讓當年老舊的紡車已難尋蹤跡,懂得使用紡車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好在新華社陜西分社的小夥伴給力,找到了一位當地的老奶奶可以在直播中教主播學習紡織。

  直播當天,主播邊學習紡織邊和老奶奶聊天,問老奶奶現在的生活如何。老奶奶説,當年吃的是雜糧,所有人都只想把最好的東西送給黨;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不愁吃穿了,她不會忘記是誰帶來了這樣的好日子。這些聊天內容並沒有提前設計,都是老奶奶有感而發。這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説起黨和政府,眼裏閃爍微光,那種發自內心的愛戴和感恩,深深觸動了我們,也讓我們更加體會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以及吾輩身上為民族謀復興的重任。(記者王若辰)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 】
新聞連結
  • 7座城,7000公里,穿越時空的對話
    11天時間,7座城市,9場直播,長達7000公里的行程,足跡遍布上海、嘉興、瑞金、遵義、延安、西柏坡、北京。在建黨百年之際,穿越時空,與歷史對話。
    2021-04-09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7309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