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歐洲福利制度光環褪色
2017-09-10 10:18:27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赫爾辛基9月10日電 題:歐洲福利制度光環褪色

  新華社記者李驥志

  歐洲國家曾以高福利制度為榮。然而,隨着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停滯,歐洲各國政府普遍陷入入不敷出的困境,高福利成為沉重的包袱。雖然執政者試圖尋求變革,但面臨重重困難,舉步維艱。

  上世紀80年代前後,歐洲各國普遍建立了較為完備的高福利制度,基本涵蓋社會各個階層,個人可享受早期教育、基礎教育、住房保障、醫療保險、失業補助、退休金、撫恤金等福利,被稱為“從搖籃到墳墓”的福利制度。

  “然而,沒有一種制度是完美的。”東芬蘭大學教授尤霍·薩裏對新華社記者説。歐洲福利保障制度是建立在經濟高速增長、政府稅收不斷增加的基礎之上。但隨着經濟步入慢車道甚至停滯不前,歐洲的高福利制度開始暴露出一系列問題。

  2009年,歐盟成員國中經濟實力較弱的希臘因財政赤字和債務水平過高,被三大信用評級機構降級,揭開了希臘債務危機的序幕。這一危機的爆發,在暴露歐元區內在結構性問題的同時,也讓人們再次注意到維持龐大福利體系的風險。

  建立在充分就業和高額稅收基礎上的福利體系,對經濟表現的依賴性非常強。一旦經濟下滑、失業增加,就會導致稅收減少、福利開支不足。例如,芬蘭經濟從2012年到2014年連續3年負增長,是歐盟經濟表現最差的國家之一。有測算表明,芬蘭未來15年衞生福利部門的資金缺口達100億歐元。而芬蘭的情況並非個例,歐洲許多國家目前均面臨在維持福利保障方面捉襟見肘的窘境。

  面對這一問題,歐洲在國家和歐盟層面都試圖改革,但面臨各種挑戰和阻力。

  首先是人口紅利期已經結束。薩裏説,撫養比一直是高福利制度的一個主要隱患。歐洲各國都已進入“老齡化”社會,勞動力撫養非勞動力的負擔將越來越重。近年來,歐洲不少國家在努力削減福利的同時,設法延長退休年齡,鼓勵老年人自我保健、居家養老,呼籲家庭成員承擔起贍養老人的一部分社會責任。

  其次,難民成為額外包袱。2015年以來,大批來自中東的難民涌入歐洲。收容國出於人道主義考慮,需要為他們提供醫藥、食品、住房、基礎教育等社會福利保障。

  在一度被視作“高福利典範”的瑞典,2015年接收難民人數多達16.3萬。難民涌入使瑞典的住房、教育和醫療等社會資源告急,中央政府不得不將自願接收難民政策改為各地市強制分配。瑞典行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馬滕·布利克斯撰文指出,瑞典的薪酬水平處於全球高位,而絕大多數難民受教育程度低,很難適應當地勞工市場,這兩者是個“糟糕”的組合。

  再次,福利制度本身使人“變懶”。在福利體系不斷制度化的過程中,一直有經濟學家提醒,不要讓多餘的福利變成剛性需求。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曾發表分析報告指出,歐洲福利制度過分保護勞動者利益,失業保險甚至比一些崗位工資還高,這使得一些人寧肯吃救濟,也不願工作,導致政府稅負問題更加嚴重。

  最後,歐洲國家的民主選舉制度也對改革形成掣肘。對於高福利困境,一個最直接的解決辦法就是削減福利,但政治家們只顧眼前利益,對長遠的改革畏手畏腳。薩裏告訴記者,任何政客只要反對福利國家理念,肯定得不到選票。上&者若要推行削減福利的改革,必定遭到利益集團的反對。以希臘改革為例,可以説每一輪削減福利都舉步維艱,引發各種抗議活動。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福利制度研究者瑪蒂爾塔認為,社會福利在65年前是一種崇高的理念,如今則更多成了各黨派政治談判的籌碼。(參與記者:陳佔傑、付一鳴、韓冰)

  歐洲經濟為何陷於“換擋”之困

  特稿:恐怖襲擊何以成為歐洲的毒瘤

  特稿:政治怪象凸顯歐洲民主之困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加載更多
    武警山西總隊首批新兵入營
    武警山西總隊首批新兵入營
    新疆兵團數千畝藜麥成熟姹紫嫣紅美不勝收
    新疆兵團數千畝藜麥成熟姹紫嫣紅美不勝收
    甘肅肅北“戈壁花海T&”上演蒙古族服飾秀
    甘肅肅北“戈壁花海T&”上演蒙古族服飾秀
    埃及發現距今約3400年阿蒙神金匠墓
    埃及發現距今約3400年阿蒙神金匠墓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570112163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