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媒稱,藍鯨的長度可超過30米,是世界上現存最龐大的脊椎動物。這些海洋哺乳動物為何如此之大始終是個謎。
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5月23日報道,美國史密森學會自然歷史國家博物館的一項新研究指出,鯨魚變得如此之龐大是發生在其相對較近的進化史中。
該博物館哺乳動物化石館館長尼古拉斯·佩爾森、芝加哥大學研究人員格雷厄姆·斯萊特和斯坦福大學專家傑裏米·戈爾德博根對鯨類在長達3000多萬年中的體積進化展開了研究,發現其中最龐大的種類都出現在過去200萬至300萬年間。這期間北半球冰蓋的增加很可能改變了海洋微生物的分佈(如鯨類的主要食物來源磷蝦),使得鯨類為了更好地生存而越變越大。這份研究報告23日刊登在了《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
史密森博物館擁有對現有和已滅絕鯨類數量和種類最多的頭骨收集。佩爾森認為頭骨的寬度是這些海洋動物總體積的最好指標,他和其他研究人員對館內的部分鯨魚頭骨化石進行了測量,與其他一些手段相結合,推算出了63種已滅絕鯨類的大致體積。利用這些數據,研究團隊對不同大小的鯨魚種類間的進化關係展開了分析。研究結果清楚地表明,如今存在的那些體積巨大的鯨魚在這些哺乳動物進化史的大部分時間中都不存在。“我們生活在一個‘龐大’的時代。”戈爾德博根&&。
科學家解釋稱,鯨魚體積的變化是從約450萬年前開始出現的。“除了那些長度超過10米的種類在這一時期開始變大外,一些更小的種類開始逐漸消失。”研究稱。這樣的進化改變與冰蓋在一年內的特定時期將一些營養元素攜帶至沿海水域的階段相吻合。於是,濾食蝦類等微小海洋生物的鯨魚做好了從這樣密集的食物補給中獲益的準備。“更大的體積意味着更大的濾食優勢。”戈爾德博根&&。
專家指出,當大型鯨類能夠巡游數千公里來汲取豐富的季節性食物後,濾食的特性也為其體積的日益增加進一步提供了條件。“動物的體積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其扮演的生態角色”,佩爾森指出,“我們的研究表明了海洋和如今的氣候如何造就了最龐大的脊椎動物。但這些因素在人類生命的進程中正在發生迅速的變化。海洋在未來是否有能力為數以億計的人類和龐大的鯨魚提供資源仍是個問題”。
西班牙一個致力於研究鯨魚的組織EDMAKTUB的負責人愛德華·德戈亞達警告稱,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了這些巨大的海洋動物的食物供應。他説,“僅這個月,我們就經常能在西班牙沿海觀察到鯨魚,但2015年的情況完全不同,因為當時這裡沒有高濃度的營養。微生物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編譯/韓超)

-
路怒症注意:從鬥氣到犯罪到底有多遠?
2017-05-25 08:20:21
-
青咖説來了丨負重前行?給你的心靈減減負
2017-05-24 11:13:59
-
應屆生求職該"一步到位"還是"騎驢找馬"?
2017-05-24 08:30:39
-
【時空新聞】從科舉到高考,防作弊一直被關注
2017-05-24 11:19:23
-
拖延已成疾?五大妙招教你克服拖延習慣
2017-05-24 11: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