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03年3月21日拍攝的伊拉克首都巴格達遭受空中打擊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路透
====== 美國中東利益受損 ======
美主宰中東企圖落空 伊拉克新政權親伊朗
美國千方百計侵伊,除了垂涎當地豐富石油資源,亦有擴大美國在中東勢力的戰略盤算,可是如意算盤打不響,更適得其反。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本是制衡什葉派伊朗的重要力量,美國如願除掉薩達姆,卻造成難以填補的戰略真空,令鄰國武裝分子和“基地”組織有滲透之良機。雖然後薩達姆時代的伊拉克號稱更“自由”和“民主”,該國什葉派新政府卻更親近伊朗,而非自己的“衣食父母”華府,可謂搧了美國人一巴掌。 >>>詳細
美國得不償失 對伊拉克影響力有限
隨後多年,美國總計為這場戰爭花費上萬億美元,付出將近4500名士兵的性命。不少分析師認為,燒錢和付出生命代價並未換來預期收益。
伊拉克東接伊朗,西鄰敘利亞,對美國而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總部位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伊拉克戰略研究院”分析師拉姆齊·馬爾迪尼認為,遜尼派的薩達姆政權倒&後,伊拉克便無法扮演在中東地區制衡伊朗的角色,美國利益必然受損。
另外,按美聯社的説法,現在由什葉派主導的伊拉克政府骨子裏“親伊朗”,無法忘卻薩達姆掌權時期伊朗對伊拉克什葉派的 “收容之恩”。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中東問題專家托比·道奇説:“伊拉克越來越親近伊朗,這樣一來,伊拉克難以形成獨立的外交政策。”
此外,伊拉克和美國政府官員擔心,包括“基地”組織伊拉克分支,一些宗教極端組織和反政府武裝可能利用伊拉克遜尼派民眾的不滿情緒,在伊拉克製造更多暴力,使局勢惡化。
在智庫蘭德公司國際安全和防務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詹姆斯·多賓斯看來,就入侵伊拉克的藉口而言,構建親西方政權這一點“最不可能成立……伊拉克既不是盟友,也不是敵人”。2011年,出乎美方意料的是,伊拉克政府沒有挽留美軍。去年9月,美國《紐約時報》的一則報道更令不少美國國會議員氣憤。報道稱,伊拉克總理馬利基政府允許伊朗飛機穿越領空,向敘利亞政府提供援助。《紐約時報》評述,這顯示美國對伊拉克的影響有限。 >>>詳細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