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1月9日,在伊拉克城市巴古拜郊區的一場搜捕行動中,一名伊拉克人因被懷疑參與襲擊美英聯軍被美軍士兵扣押。 新華社發
====== 美國國際地位和軟實力受損 ======
法報:伊戰是美國衰落“加速器”
如果我們離開伊拉克再把目光投向中東地區的平衡,那麼我們看到的情況顯然更糟。由於以靠不住的理由投入伊拉克戰爭,美國採取了一種削弱其盟友、動搖其聯盟和加強其對手的冒失行動。伊拉克作為地區強國長期被削弱反而加強了什葉派伊朗的力量,使沙特阿拉伯乃至美國外交所倚重的整個遜尼派政權處於守勢。伊拉克戰爭也使美國和土耳其之間出現了裂痕。而且這個裂痕還在繼續擴大。此外,這也促成了華盛頓和耶路撒冷之間的“負面競賽”,使奧巴馬如今在巴以衝突上的調停使命變得更為困難。
但伊戰的真正地區代價甚至是全球代價還不在這裡。所謂“巴格達的民主會引領耶路撒冷的和平”的荒謬想法導致在另一個地方付出了沉重代價。這就是阿富汗。這場戰爭是一場“代價沉重的游戲”。在2003年至2004年,戰勝塔利班或許還是可能的。現在則無可能。失去了太多的時間,分散了過多的精力。今天,最好的情況恐怕也是要同塔利班分權。
最終,伊拉克戰爭是美國在世界上相對衰落的加速器和顯示器。在2001年紐約世貿大樓傾覆和2008年雷曼兄弟公司倒閉之間,伊戰成了一場在最壞的時刻發生的“多餘的戰爭”。它預示着歷史的火炬從衰落的西方傳遞到了復興的亞洲。美國低估了這場戰爭的代價,同時高估了自己的政治和道德能力。美國如今可以靠着奧巴馬擺脫日益嚴重的外交孤立。但即使對於像美國這樣的國家來説,恢復形像是一回事,重新找到它的戰略重心則是另一回事。 >>>詳細
外媒:美因伊戰聲譽掃地
在伊拉克監獄和關塔那摩監獄虐囚,使人領略了美國的道德標準;單邊決定更使美國人侵佔伊拉克的合法性廣受譴責。美國在伊拉克的所作所為使它已經名聲掃地了。 >>>詳細
美國國家形象蒙上污點
美國政府曾以薩達姆政權秘密開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支持恐怖主義為由,發動伊拉克戰爭,然而事實證明,美國的指控純屬子虛烏有。其後,伊拉克的民主化重建進程緩慢,民主制度的合理性和適用性遭人質疑。
伴隨着民主化進程,伊國內持續動蕩不安,上百萬民眾流離失所。與此同時,駐伊美軍卻又不斷爆出“濫殺無辜”以及“虐囚醜聞”等惡性事件,世界輿論因之一片譁然。加之美國在國際上不斷醜化伊斯蘭教,在巴以問題上長期處事不公,這幾乎讓美國成為了穆斯林世界的公敵,在許多國家的民眾看來,美國簡直成了為富不仁、不講道德的典型。 >>>詳細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游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