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為首頁 ::
:: 加入收藏 ::
:: 關於我們 ::
 
草 原 食 尚
民 族 風 採
蒙古族 達斡爾族
鄂溫克族 鄂倫春族
 
  草 原 美 味
  • 烤全羊
  •   蒙古族肉食品之二是烤全羊。這是從元代宮廷燕饗繼承下來的一種整羊宴。在 清代頗受清廷青睞並稱“詐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發詩興,作詩讚美此宴。“詐馬”即蒙古語“珠馬”或“招木”的異譯,指的是用蒙古族傳統的屠宰法殺之後,熱水煺毛,去掉內臟,收拾乾淨的白條綿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講究烹調技藝的上乘大菜。

      據《元史》記載,十二世紀時蒙古人“掘地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時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飲膳都有了很大改進。《樸通事柳蒸羊》對烤羊肉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元代有柳蒸羊,於地作爐三尺,周圍以火燒,令全通赤,用鐵芭盛羊,上用柳枝蓋覆土封,以熟為度。”這説明不但製作複雜講究,而且用專門的烤爐。在清代各地蒙古王公府第幾乎都用烤全羊招待貴賓,是高規格的禮遇。 清代初康乾年間,北京“羅王府”(即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名氣就很大,其蒙古族廚師嘎如迪名滿京城。從清末明初到新中國成立初,各地蒙古王府中雖有烤全羊,唯有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最有名,因為該王府有一批以胡六十三烤全羊師為首的名廚掌爐。新中國成立後,由於人民政府對蒙古族傳統名菜的重視,不但恢復了這道名菜,而且有了許多改進。現在我區財經學院已將烤全羊列為蒙餐課烹調技術中的重要一章。

      烤全羊的製作法簡單説來,即把“珠馬”白條綿羊帶頭蹄用特備的裝置吊好,再將各種調味品放入預先切好的切口和腹腔內,然後在表皮上涂一層食用油,再裝入特製烤爐中烤制。大約烘烤三個多小時,便是一隻外皮酥香,味美肉嫩的烤全羊了。按照一般規矩,宴席上五道菜後,才把烤全羊置於大盤端來,請賓客觀賞之後,再把它端回去,按皮和肉分別切成片或塊重新上桌供食用。吃時可隨意用合葉餅,夾着肉和大蔥、甜面醬等佐料吃,卻也別有一番風味。

  • 莜面
  •     莜面是 呼和浩特地區“三件寶”之一。民間“順口溜”稱:
         冷調校面搗燒酒,
        山珍海味都不如。
        一口莜面一口酒,
        香得人們口水流。
          (——金保年《土默川風情》)
        相傳,清代康熙皇帝遠征噶爾丹,在歸化城吃過莜面,給予很高的評價。乾隆年間,莜面作為進貢皇帝的食品被送往京城。五十年代,朱德總司令兩次來內蒙古視察,都主動要求吃莜面。他説,當年在晉西北轉戰,曾多次在老鄉家的熱炕頭上吃過莜面,也聽説過莜面是“土默川三寶”之一的傳説。那又筋又細的莜面,支持過晉察綏陜根據地革命將士的偉大鬥爭,總司令一直在懷念它。
    莜面是由莜麥加工而成的麵粉,經過精細製作,成為食品。
        內蒙古莜麥屬“裸燕麥”,俗稱“油麥”,種植面積曾佔全國燕麥麵積的47.9%。莜麥所含蛋白質和脂肪量為五穀之首,還含有磷、鐵、鈣和維生素等多種營養成分。《健康導報》“蒙醫飲食療法”一文稱:“在蒙醫飲食療法中,有許多塞外特産的糧食作物,如莜麥、山藥等等。”莜麥在我國西北、華北等地均有栽培。呼和浩特地區莜麥的栽培歷史約有1100年左右(見《內蒙古農牧業資源》)。楊升《丹鉛總錄》稱:“陰山南北皆有之,土人以為朝夕常食。”素有“陰山莜麥甲天下”之譽。
        莜面吃法頗多,風味各有幹秋。可以加工成窩窩、魚魚、儲格、拿糕、餃餃、塊壘、丸丸、飩鈍 、撥面、山藥扁魚子等,也可以加工成烙餅、煮魚、炒麵、糊糊、燕麥片、方便麵等,不僅成為當地人的一種主要食品,而且是出口外銷的名牌産品。用陰山莜麥加工製作的“壽”字牌燕麥片(出口又用“長城牌”),蛋白質含量超過國際市場名牌燕麥片的 30%,脂肪含量降低到國際市場名牌燕麥片的 20%,其它成分都不低於國際市場名牌燕麥片産品的含量。燕麥片的最大優點是含有極為豐富的亞油酸。據測定,在50克燕麥片中,含有相當於十九“益壽寧甲丸”或“脈通”的亞油酸。它不但對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高血壓等老年性疾患具有預防和治療作用,而且對治療糖尿病、脂肪肝等也有輔助作用。1981年,由內蒙古農科院和北京二醫院牽頭,內蒙古武川麥片廠和農研機構參加,在北京二醫院、海淀醫院、公安醫院和郵電醫院,對100例患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疾病的患者進行服藥和服“壽”字牌燕麥片的臨床對比試驗。3個月後,參與試驗者程度不同地實現了“兩低一輕”,即膽固醇降低,血脂降低,體重減輕。
        莜面是中華食品中唯一的“三熟”食品。一曰炒熟。即在加工麵粉時須先把莜麥用大鍋清凈的水淘洗乾淨,晾幹水分後下炒鍋偏炒,待冒過大氣後,再炒至二分熟即可出鍋,上磨加工,籮出麵粉。二日燙熟。即在和面製作食品時將莜面置於面盆內,一邊潑入開水一邊攪拌,緊接着用手將面盆內的塊壘狀莜面加水揉揣,達到“三凈”(手凈、面凈、盆凈)程度,再根據需要製作成各種所需成型食品。三曰蒸熟。即把製成的莜麵食品用蒸籠蒸熟,方可食用。一般以聞到莜面香味,即可斷為已熟。由於莜面是高能食品,所以俗稱“三十里莜面四十里糕,十里蕎面餓斷腰”,“莜面吃個半飽飽,喝碗開水正好好”。
        喜吃莜面不僅是當地人幾百年的飲食習慣,而且吃得很講究,一年四季吃法不同,各有風味。
    進入初春,廣大農村的新鮮蔬菜不多,而家庭淹制的酸白菜、酸圓菜相對比較充裕,將淹酸菜浸泡後,切碎同豬肉或豬油。粉條、山藥、豆腐等燴出一鍋燴酸菜,把蒸熟的莜面窩窩、莜面魚魚、莜面給鉻放進燴酸菜碗內,再放一些油炸辣椒調拌着吃,一兩碗進肚,身上頭上都出汗。
    進入夏季,新鮮蔬菜多了,蒸出莜面窩窩、魚魚或給格,用醋、醬油加水加鹽,調和成“冷鹽湯”,湯內加放蒸山藥薦薦、燒茄子、黃瓜、水蘿蔔絲、韭菜和香菜段,再加一些大蒜塊或末,冷湯調莜面,幾碗下肚,格外爽口!
        進入秋季,農村自種的山藥、番瓜、白菜、圓菜等都可以自食自用了,冷調莜面和熱調莜面皆宜。吃冷調莜面,與夏天的吃法大體相同,也可以在涼鹽湯內置入剝皮後碾碎的煮山藥與莜面一起冷調着吃。 熱調莜面,就是以新山藥、新番瓜、新白菜(或圓菜)為主要材料,燴上一鍋大燴菜,調上熱騰騰的蒸莜面,吃上幾碗,特別的可口!
        進入冬季,天寒地凍。或以大燴菜,或以加土豆條的羊肉湯、豬肉湯熱調莜面,再加上一些油炸辣椒末,一兩碗下肚,大汗淋漓,真是痛快!
        至於莜面餃餃、噸飩、煮魚子、炒麵、蒸山藥莜面魚子、丸丸、蒸塊壘、油塊壘、莜面方便麵等,今日已登堂入室,薈粹呼和浩特街頭的“莜面大王館”。雅有雅的吃法,俗有俗的吃法,保您滿意而歸。

        白格凌凌的莜面捏成小窩窩,
        沙個蛋蛋的山藥煮下一大鍋。
        幹淹芥菜切滿一大盤,
        再給你拿上個大花碗。
        蔥花花盆湯辣椒椒蒜,
        吃得客人滿頭頭汗。
        吃了一碗呀又一碗,
        這就是莊戶人的家常飯。

      —呼和浩特市郊區八拜鄉老鄉長、民俗專家金保年創作的新爬山調《吃蒞面》。

     
    | 新華社簡介 | 關於我們 | 網站導航 | &&方式 |
    版權聲明: 本網站所刊登的新華社各種新聞﹑信息和各種專題專欄資料,
    均為新華通訊社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XINHUA NEWS AGEN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