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
鄂溫克族通用鄂溫克語。鄂溫克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鄂溫克語言,有布特哈、莫爾格勒河(陳巴爾虎)和額爾古納(敖魯古雅)三種方言。沒有本民族文字,清代曾學習使用滿文。目前,牧區的鄂溫克人學習使用蒙文、漢文,農區和林區的鄂溫克人學習使用漢文。
族稱演變
鄂溫克族由於歷史上居住不同地域,曾有不同的稱謂。在20世紀50年代初期,居住在鄂溫克族自治旗、阿榮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訥河市等地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索倫”。居住在陳巴爾虎旗和鄂溫克族自治旗錫尼河流域的鄂溫克人,被稱為“通古斯”。居住在根河市敖魯古雅的鄂溫克人,被稱為“雅庫特”。但是,在不同地區鄂溫克人內部,都自稱為“鄂溫克”,他們是統一的鄂溫克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根據各地鄂溫克族人民的意願,於1958年3月決定把原有的“索倫”、“通古斯”、“雅庫特”稱謂,統一改為鄂溫克族。
關於鄂溫克族的民族來源,目前有兩種不同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鄂溫克族起源於貝加爾湖沿岸及以東地區的北室韋;另一種觀點則提出鄂溫克族起源於烏蘇裏江流域(革+末)(革+曷)七部之一的安居骨部。
17世紀中葉,鄂溫克族已經生活在黑龍江中下游和貝加爾湖沿岸地區。據史學家研究,當時鄂溫克族共分三支:一支是居住在貝加爾湖東北勒拿河支流威呂河和維提姆河沿岸的使鹿(馴鹿)鄂溫克人,共12個大氏族,被稱為使鹿的“喀木尼堪”或“索倫別部”。他們於18世紀初遷至額爾古納河畔,是被稱為“雅庫特”人的先民。第二支是居住在貝加爾湖以東赤塔河、石勒喀河一帶的使用馬的鄂溫克人,被稱為“納米雅兒”部落或稱“那妹他”,共有15個氏族,是後來被稱為“通古斯”人的先民。第三支即‘索倫部’,人數最多,居住在石勒喀河至精奇裏江的黑龍江中下游流域,是被稱為“索倫”人的先民。
民族鬥爭史
明末清初,後金(清)於1639年至1643年發動了三次征服索倫部的戰爭。索倫部但終因弱不敵強而失敗。
17世紀40年代,鄂溫克族人民給予沙皇俄國侵略者多次沉重打擊。
在清朝軍隊抗擊沙俄侵略者的呼瑪爾河口、尚堅烏黑、古法壇村等戰役中,都有鄂溫克族將士參加戰鬥。在1685年至1686年的雅克薩戰爭中,鄂溫克族人民也做出了重大貢獻,在清軍和各族人民的共同抗擊下,取得了反對侵略的勝利,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康熙二十二年(1863年),被編人八旗的鄂溫克族官兵,為抵禦外來侵略,平息地方叛亂,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
1931年“九 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東北地區。鄂溫克族人民進行了英勇鬥爭。他們參加抗日聯軍,用各種方式打擊日本侵略者。抗日戰爭勝利後,鄂溫克族青年知識分子積極參加革命,各地群眾參加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人民武裝,還參加了遼沈戰役、解放西南的戰鬥,同祖國各民族人民一道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民族風俗
鄂溫克族在飲食習俗方面,由於各地生産條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獵區以獸肉為主食,烹飪方法有煮、烤,主要食品有肉湯、攙米肉粥、做肉乾等、還有用白麵製作麵包、麵條等,很有特色的飲食是馴鹿奶茶、馴鹿奶油。牧區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奶茶不斷,食用各種奶食品、炸果子、餡餅。農區則以糧食為主食,傳統主食有稷子、養麥、燕麥、大麥等。烹做幹飯、肉粥、刀削麵、發糕、炸糕、炒麵、奶粥等。副食中除了肉、乳以外,還有園田種植的各種蔬菜,飲食內容豐富多樣。
鄂溫克族比較古老的住房是“撮羅子”,呈圓錐形屋架,高3米左右,底部直徑約4米,在外面圍蓋上樺樹皮、獸皮即可住人。頂部留出通煙口。撮羅子搭制方便,至今仍為進山狩獵的鄰溫克人使用。牧區鄂溫克人以住“俄儒格柱”(蒙古包)為主,也住土房和板房。布特哈地區鄂溫克族很早就實現定居了,並建有土木結構的住房。現在,隨着經濟的發展,鄂溫克族牧民、獵民都實現了定居,許多人家建起了磚瓦房,住房內部結構和設施也在發生變化。
騎馬和使用大輪車是鄂溫克族的主要傳統交通工具。大輪車適於在山林、草原上使用,用於日常交通。牧區、林區的鄂溫克人還使用四輪車,冬季裏用雪橇拉草、拉木頭等。樺皮船是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在沿河狩獵、運輸時使用。嫩江流域的鄂溫克人還製作獨木舟、木板船,用於渡江河和從事漁業。敖魯古雅鄂溫克人使用馴鹿作為交通工具。馴鹿體輕、蹄大,善於在密林和沼澤地中行走,素有“林海之舟”的美譽。
鄂溫克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和氏族外婚制。傳統的婚姻習俗,有請媒人求親、訂婚、納彩禮和舉行婚禮的過程。各地鄂溫克人婚禮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有送親、迎親、設婚宴、舉行歌舞娛樂活動的內容,具有歡樂、祝福的氣氛。
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鹼棺土葬,舉行送葬儀式。過去也曾有樹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對己故長輩、子女要附孝。並在春節、清明節等日子,舉行掃墓、祭奠活動。
薩滿教是鄂溫克族的古老宗教信仰。它以多神崇拜為內容,以一定的祭祀活動為表現形式。“薩滿”是對神職人員、巫師的稱謂,在鄂溫克語中有知曉、通曉的意思。
傳統節日
鄂溫克族的傳統節日有阿涅(春節)、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抹黑灰日)、二月初二、罕希(清明)、五月初五、祭火日(臘月二十三)、瑟賓節等。在這些節口裏要祭神、祭祖,有着吉慶、樣和、祝福的意味,還要改善飲食,舉行歌舞娛樂活動。祭敖包是祭祀活動,也是重要的節日。祭敖包每年農曆五月間舉行。眾人集會為放包添石塊、插新柳枝、係彩綢帶,殺牛宰羊獻祭,舉行賽馬、摔跤活動。“米闊魯”是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族的豐收節,一般在農曆五月下旬舉行。這一天,村裏青壯年們清晨開始,逐戶給馬烙印、除壞牙、剪耳記、剪鬃毛和給羊去勢等。主人要設酒肉致謝,宣布當年仔畜成活、牲畜增加情況,來者祝主人家牲畜興旺。酒席間人們還盡情歌唱。這種繁忙而歡樂的活動,從一家轉到另一家。整個牧村都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文化藝術
鄂溫克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學藝術。他們的民間文學包括神話、傳説、故事、敘事詩、諺語、謎語等。其中傳達着古代鄂溫克人的信仰觀念、歷史秩事、理性思維,蘊含了人們嚮往美好、追求進取的情感。鄂溫克族能歌善舞,他們把唱歌稱為“扎恩達勒”,這些曲調悠揚流暢,能夠自由抒發情感,多在勞動、思念親人、表現風俗禮儀時演唱。“努該勒”歌曲專為舞蹈伴奏,節奏性強,歡快熱烈。鄂溫克人在節日聚會、婚慶和勞動之餘,總要跳起舞蹈。其舞蹈有集體舞又稱為“努該勒”,也稱“魯日該勒格”、“阿罕拜”等。
鄂溫克族的傳統造型藝術非常有特色。他們用樺樹皮製作的盒、桶、碗、盆、箱、挎包等生産生活用品有幾十種,不但製作技藝堪稱一絕,而且在樺樹皮上面刻、鏤、繪各種幾何紋、花草紋、動物紋圖案,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水平。雕刻藝術可分為骨刻、木刻等。刺繡的技法有平繡、鎖繡、額繡補花等,所用色彩醒目誇張,圖案有雲卷紋、幾何紋、花草、動物、人物等,多姿多彩。此外,鄂溫克族還有繪畫、剪紙等副詞藝術,並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民間藝人。
民族服飾
鄂溫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皮制為多。用狍皮、(犭+罕)皮、鹿皮、羊皮等製作冬季長袍、褲子、套褲、靴子、帽子、手套、襪子等。婦女的衣袍以布制的為主,在農區衣袍要鑲邊襯裏,穿長袍時外面罩長、短坎肩。敖魯古雅鄂溫克族婦女穿連衣裙,衣領較大,加白、黑、紅色領邊。前面對襟。陳巴爾虎旗鄂溫克族婦女冬夏都穿連衣裙、上身較窄,下身裙部多褶寬大.已婚婦女的衣袖上縫有一寸來寬的彩布繞袖、穿有彩色布鑲邊的坎肩。男子的帽子呈圓錐形。頂部有紅纓穗,多以藍布為面,夏季為單布帽,冬帽用羔皮、水獺皮或猞猁皮製作。鄂溫克人的皮手套多種多樣,其中5指手套縫有美麗圖案,很是精製。用狍、(犭+罕)腿皮做的靴子,美觀、防潮、輕便、耐磨,適於在山林雪地上行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