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斡爾民族概況: 達斡爾族是在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史稱“ 打虎兒”、“達胡爾”、“達胡兒”等,是我國北方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原居住在黑龍江中下游的北岸,從事農牧業生産和捕魚、打獵。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後,被迫離開世代居住的土地,遷移到大興安嶺東麓、嫩江中上游,以狩獵為主,定居後轉為從事畜牧業和農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 。現有7.4萬人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無本民族文字 。達斡爾人至今還保留着鮮明的民族特色,有獨特的民族歌舞 ,喜愛打曲棍球 (達斡爾語叫 “貝闊”) ,擅長製作樺樹皮和柳編工藝品。烤煙和狍皮靴子的製作技術水平很高。達斡爾族過去主要信仰薩滿教,少數信仰喇嘛教。對關帝的信仰崇拜在達斡爾族中也很普遍。 族稱演變: 關於達斡爾族的族源,學術界主要有三種説法: 一是土著説認為,達斡爾人最初分佈的黑龍江及精奇裏江河谷,隋、唐時是室韋各部的分佈 地,當時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進貢。以後遼、金、元各代都在這些地區行使管轄權,明代曾於達斡爾族在江北的舊居地帶建立托木河、卜魯丹河等衛所,故達斡爾族應是黑龍江以北世居民族的後裔,與隋、唐時室韋某些部落有淵源。 二是蒙古同源説, 根據達斡爾語與蒙古語都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相互之間有相同或相近的成分,尤其是《蒙古秘史》中記載的13世紀早期蒙古語的某些詞彙,在現代蒙古語中已經消失,但卻保留在達斡爾語中的事實,有人認為達斡爾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以前的古代蒙古各部落的一支,因而與現在的蒙古族有共同的族源。 三是契丹遺裔説,根據語言、歷史傳説及某些習俗與遼代契丹人有相同特點,認為達斡爾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於金滅遼時遷至黑龍江以北,發展為達翰爾族。分析考證各家之説,契丹説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史料依據方面顯得更為全面,更為充分,甚至得到官方認可。 “達斡爾”是達斡爾族的自稱,因為音譯不同,曾有過“達胡爾”、“達呼爾”、“達古爾”等不同寫法。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族。 民族鬥爭史: 17世紀中葉,沙俄侵略者入侵黑龍江流域時,達斡爾族各城寨進行了頑強的抵抗。清朝從康熙二十三年至乾隆二十八年,達斡爾族官兵攜帶家屬陸續被派往今愛輝、嫩江、齊齊哈爾、呼倫貝爾、呼蘭以及新疆伊犁等地鎮守邊關。 鴉片戰爭以後,達斡爾族人民也同國內其他民族一道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民族民主革命之中。1931年“九 一八”事變後,達斡爾族人民積極支持和參加抗日聯軍。解放戰爭時期,齊齊哈爾郊區和莫力達瓦旗的達斡爾族在當時中共嫩江省委和省軍區的支持下,各自建立騎兵大隊。在奪取東北戰場最後勝利的遼沈戰役中立下戰功。1958年8月,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及民族鄉建立,達斡爾族進人民族發展的新時期。 語言文字: 達斡爾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達斡爾語可劃分為布特哈方言、齊齊哈爾方言及新疆方言的“方言説”三分法。三種方言語音、詞彙、語法沒有重大差別,可以互相通話。達斡爾語屬粘着語,構詞方法主要有派生法和複合法。除布裏亞特語和卡爾梅克語外,達斡爾語是蒙古語族內部與蒙古語最相近的語言。達斡爾族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在清代,達斡爾族知識分子多用滿文,辛亥革命後普遍使用漢文。 民族風俗: 1、婚姻習俗 達斡爾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恪守氏族外婚制度原則。婚禮一般在春暖花開時舉行,結婚過程大體分三步:一為訂婚:由男方父母委託媒人説媒,若女方父母同意,則接受媒人斟酒磕頭禮;二為送禮:男方家要給女方家送兩次禮即食禮和物禮;三為結婚:達斡爾族的婚禮隆重而熱烈。婚期商定後,女婿按期前往岳父家迎親,新娘由男女儐相各三至四人陪同攜帶嫁粧前往婆家。新郎的父母在家門外敬酒迎接送親的隊伍。婚宴上男方陪客首先致辭歡迎送親的貴賓,女方儐相手拿弓和翎箭為新婚夫婦祝福。最後新娘由妯娌陪同給公婆和男方長輩敬酒磕頭,給同輩兄弟姐妹敬煙相識。 2、傳統禮儀 達斡爾族重禮儀,講究輩分,集中體現在婚禮、葬禮、節慶、族譜祭等活動中。敬老是達斡爾族禮節的核心。日常生活中以年長者為尊,向他們請安、敬煙、讓座、讓路。過去一般人們相見,都要行請安禮,姿勢因本人的性別和對方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區別,向老人請安施重禮。達斡爾族熱情好客,客人到家以煙、酒、奶製品相待,即使生活拮據,也樂於設法款待。達斡爾族的裝煙禮頗具特色,客人到家即使已經叼着煙袋,也要請客人拿下來,他們要親自給裝上自己家種植、曬制的朵煙,點燃後敬給客人。 3、飲食習慣 主食有米食和麵食,副食有肉類、魚類、奶類和各種蔬菜。其傳統食品以梭子米飯和“達勒巴達”(蕎麵條)著稱。平時喜食腌菜,肉食以曬肉乾和煮、燉肉為主,不習慣做炒菜。奶茶是以牧為主、農牧並舉的達斡爾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飲品。柳蒿芽是達斡爾族的傳統野生菜食,其魅力至今猶存,並廣為流傳。 4、居住環境 一般來講,屯落的北面為山林,東、西、南三面是開闊的草甸子,屯落位於山的陽坡或崗地。靠近江河。達斡爾族一般以同姓聚居一屯為主,因為從全屯整體出發,統一規劃,所以房舍院落園田排列井然有序,“介”字型草房一律朝南,一般一戶為兩間、三間或五間房。達斡爾族住房素重採光,西屋南面三扇窗,西面兩扇窗,東屋南、東面各兩扇窗,房門兩側各一扇窗。為使窗戶結實、透明,用鹽水豆油攪勻噴在窗紙上。屋內南、北、西三鋪炕連接在一起,構成“彎子炕”,家庭成員及其客人的鋪位都有相對規定的位置。 5、宗教信仰 達斡爾族主要信仰薩滿教,少數人信仰喇嘛教。薩滿教以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念為思想基礎,以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為主要內容,表現了極強的自然屬性及與人為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特徵。 6、節日 達斡爾族的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小年等。“阿聶”節,即春節,是達斡爾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他們稱除夕為“布圖”,是封閉、完成之意。一年過去了,“三十”夜裏該封閉了,一年的事情在最後一天就該全部完成了。除夕之夜,各家點燃大門外正前方堆起的幹牛馬糞,並把大塊熟肉和水餃、糕點拋進火堆裏,以求新一年裏人畜安康,認為煙火越旺,燃燒時間越長,越是象徵着迎來的是興旺之年。歡度“阿聶”活動一直延續到正月十六。達斡爾族俗稱正月十六為“黑灰日”。清晨,老人先再未起床的兒女腦門上抹一點鍋底黑灰,青年們彼此爭着向對方臉上塗抹黑灰,意為避邪免災、預祝來年豐收和幸福。認為這一天誰不把臉抹黑,這一年就不吉利。在端午節的清晨,達斡爾族要前往江河沐浴,或者用野外的露水洗臉,採摘艾篙草插在耳邊和衣冠上,以便保證一年之內無病天災。 文體藝術: 達斡爾族是文化素養深厚並素重教育的民族。達斡爾族的學校教育開始於17世紀70年代。清康熙年間在地墨爾根城設立八旗學堂,各旗每個佐選派一名兒童入學學習滿文。20世紀三四十年代達斡爾族地區設立小學、中學等各種學制的學校、學院。這些學校畢業生已達五六百名,大學生達百餘名,成為建國後達斡爾族地區各級黨政幹部和科技、教育、文化部門的骨幹。象郭道甫、額勒春、巴金保、金耀洲、楊賢文、凱英等在達斡爾族教育史上有突出貢獻和影響的人物。達斡爾族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已蒐集到用滿文拼寫的達斡爾語手抄本中,有清代達斡爾族人昌興的《蝴蝶花的煙荷包》、《戒酒歌》等數十篇作品。“烏春”是達斡爾族民間説唱文學,有曲有詞;“烏日格勒”是寓言、傳説、神話的通稱,內容豐富、短小精悍;“扎恩達勒”是類似山歌、小曲體裁的民歌,通常在野外放牧、田間勞動時吟唱。口弦琴,達斡爾語稱為“木庫連”,是達斡爾族獨特的民間樂器。達斡爾族民間歌舞,舞蹈《歡騰的山村》、《嬉水姑娘》、《清晨》,歌曲《莫力達瓦的春天》、《歌唱共産黨》、《搖籃曲》,器樂曲《木庫連彈出我心中的歌》、《懷念你,我的故鄉》獲內蒙古自治區文藝調演獎。197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達斡爾族民間故事選》,1981年內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民歌》,編輯出版了《達斡爾民間詩歌集》以及《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旗志》等。傳統的民間刺繡、雕刻和繪畫藝術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煙袋鍋是達斡爾族獨具風格的手工藝品。它以杏樹根為原料刻製而成。煙鍋邊上鑲鐵片,鍋柄上嵌以用獸腿骨鑽制的骨環,與煙鍋柄的顏色黃白相間,十分美觀。 達斡爾族有摔跤、賽馬、射箭、打曲棍球、比頸力、扳桿子、滑雪等體育活動。“波依闊”(曲棍球)是達斡爾族傳統體育運動。每逢新春、中秋等節日和婚嫁喜慶之日,青年人組成兩隊,各設營門,進行曲棍球比賽。曲棍球是達斡爾族傳統體育項目。1976年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成立了曲棍球隊。曲根球運動填補了我國體育運動項目的一項空白,自治旗被國家體委命名為“曲棍球之鄉”。 民族服飾: 達斡爾族傳統服飾帶有漁獵經濟文化類型的特點。春秋穿用刮掉毛的狍皮袍。冬天穿用毛朝裏的皮袍。皮袍寬大,長至膝部。為便於騎射,前後下襬各開叉。帽子、手套、靴子均用獸皮製成。近一個多世紀。布匹成為達斡爾族的重要衣料。因為數眾多的達斡爾族人擔任清朝的文武官員,長袍、馬褂等禮服開始普及。女裝以棉布為主,綢緞面料為輔,習慣穿袖子及衣身自上而下漸寬、下襬大開叉的長袍。老年人以藍、灰色為多.中青年紅、朱、褐色不等.並鑲以不同顏色的花邊,腳穿繡花鞋。除服裝艷麗外,達斡爾族婦女十分重視戴首飾。平常也要頭插金屬簪笄和絹緞花朵、帶金銀或玉制耳環、耳墜、手鐲和戒指。20世紀50年代以來.除鄉村牧區的老年人仍着民族傳統服飾或為節日慶典和紀念,平時多穿用現代流行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