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釐之間精益求精

首頁 圖片新聞 要聞 法治 社會 教育 健康 文化 科技 財經 區域新聞 兩學一做 專題 娛樂 體育 汽車 美圖
公差再小一點,剛性再強一點……工作14年,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工藝研究所工人於慶峰,就這樣一點一點琢磨,一點一點精進,在毫釐之間為公司創造着巨大價值。
精彩觀點
1
北疆工匠
工作能幹好一點就再好一點
工作能幹好一點就再好一點
今年“五一”勞動節來臨前,於慶峰被命名為內蒙古“北疆工匠”稱號。於慶峰説,作為一名一線工人,能獲得這樣的認可感到非常自豪。37歲的於慶峰,是公司一名年輕的“老師傅”。2004年參加工作,成為一名數控加工技術操作工人。他説,自己的理想就是把工作踏踏實實幹好,“能再好一點就再好一點”。就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為於慶峰帶來多項榮譽。近年來,他被評為全國技術能手、第六屆感動內蒙古人物、中央企業技術能手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談及對“工匠精神”的理解,他説:“精益求精就是一名工人應該有的追求。”
2
北疆工匠
不斷創新攻破技術難關
不斷創新攻破技術難關
2013年,於慶峰帶領公司“勞模”技術人員和優秀職工,成立了“於慶峰勞模創新工作室”,針對公司各分廠、車間的生産加工難點以及成本高、效率低等問題,進行技術攻關。2015年,工作室成為自治區級勞模創新工作室,工作室的研究方向從生産逐漸轉向了技藝,“創新”的氛圍越來越濃。目前,工作室在提高綜合傳動箱箱體加工精度上很快就要有新突破,於慶峰很是興奮:“這個事情已經琢磨好久了,我把各種數據、方法都進行了歸納,現在數據越來越好,終於要有成果了。”攻下這一難關,工作室還有新的目標等待他達成。作為自治區和包頭市兩級創新工作室牽頭人,於慶峰在完成課題研究的同時,簽訂師徒協議17份,授課300余小時。在於慶峰的傾心培養下,一批批高技能人才走上各個重要生産崗位,為公司可持續發展輸送了“新能量”。
01007023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