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開羅/阿爾及爾11月17日電(記者馬曉成徐永春)阿爾及利亞位於非洲北部,瀕臨地中海,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和非洲第三大經濟體,以能源豐富著稱。
然而,能源給阿爾及利亞帶來財富的同時,也限定了國家的經濟結構。近年來,阿爾及利亞持續推動經濟多元化和綠色發展,一批非能源經濟項目接踵落地。但受到簽證政策嚴苛、決策缺乏靈活性等現實因素限制,阿爾及利亞的經濟轉型之路並不平坦。
這是2024年2月3日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拍攝的城市夜景。新華社發
能源大國謀轉型
能源産業堪稱阿爾及利亞的經濟命脈。數據顯示,阿爾及利亞探明石油儲量高達17億噸,為世界第15位、非洲第3位;天然氣探明可採儲量為4.6萬億立方米,佔世界總儲量的2.37%,居世界第10位;可采收頁巖氣資源預計達20萬億立方米,居世界第3位。
阿爾及利亞是歐佩克成員國,其出産的石油屬於品質較高的撒哈拉輕油。2023年,該國油氣産量達1.94億當量噸;出口量為9700萬噸,較上年增加3.5%。2024年至2028年間,阿爾及利亞油氣産量預期年均增長1.3%,2028年産量將達2.07億當量噸。
然而,過度依賴能源的經濟結構一度釀成危機。2014年至2020年,由於國際油價下跌,阿爾及利亞經濟陷入低迷。直到2022年國際油價回暖,油氣出口收入增加,經濟形勢才得以好轉。
這段經歷讓阿政府深刻認識到:唯有轉型,方能行穩致遠。
為此,阿爾及利亞計劃在2025年至2029年間投入600億美元實施能源經濟全面轉型,並在全國建設總裝機容量為3200兆瓦的15座光伏發電廠。該國將2030年設定為能源轉型關鍵節點,計劃屆時實現國內電力需求的40%由可再生能源滿足,並到2035年實現清潔能源發電能力達1.5萬兆瓦的目標。
中國企業承建的邁蓋耶爾省坦德拉20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是阿爾及利亞實現2030年戰略目標的重點工程之一。該項目去年3月動工,在助力阿爾及利亞綠色發展的同時,還為當地創造約500個就業崗位。
在邁蓋耶爾省的沙漠邊緣,已落成的樁基依照光伏方陣整齊排列,遠遠望去,宛如一片灰白色鋼針狀森林。樁間,中方工程師手持激光測距儀校對數據,阿方工人用扳手加固螺栓,百餘名中阿員工密切協作,忙而不亂。
“在臨近的瓦德省,我們還承建了一個300兆瓦光伏電站項目。”中方工程師韓波介紹説,這兩座電站全面投運後,預計每年可累計産電約8.5億千瓦時,每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55萬噸。
與此同時,阿爾及利亞加大對非能源領域的投資,促進工業、農業、服務業等産業均衡發展。
國際合作多元化
阿爾及利亞曾是法國殖民地,兩國關係一度密切,阿爾及利亞獨立後60多年間,又因歷史、能源、移民、西撒哈拉等問題跌宕起伏。近年來,因法國支持摩洛哥對西撒哈拉的主權聲索,兩國緊張關係再次加劇。2024年7月底,阿爾及利亞召回駐法大使。今年4月,兩國相互驅逐外交人員。
阿法經貿合作主要覆蓋能源、制藥、農業和金融領域。2024年,阿爾及利亞從法國的進口總額達約56億美元,向法國出口約69.2億美元。目前,有超過400家法國企業在阿運營。
為降低對單一國家的依賴並推動經濟結構多元化,阿爾及利亞在國際舞&上積極謀篇布局,在深化與非洲國家基建合作的同時,積極拓展亞洲市場空間。自2024年以來,阿爾及利亞啟動與馬來西亞的工業合作。2025年7月,阿爾及利亞正式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擴大向泰國、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的液化天然氣、原油和肥料出口。
今年2月,阿爾及利亞、尼日利亞和尼日爾在阿首都阿爾及爾簽署協議,推動實施跨撒哈拉天然氣管道項目。該項目預計耗資約130億美元、跨越4000多公里,建成後能夠將尼日利亞的天然氣經尼日爾輸送至阿爾及利亞,再由阿爾及利亞通過現有管道輸送至歐洲。
2024年3月2日,與會人員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出席天然氣出口國論壇第七次峰會。新華社發(阿爾及利亞總統府供圖)
轉型之路不平坦
部分阿爾及利亞經濟學者&&,隨着政府制訂更為明確的産業發展規劃並&&配套政策支持,假以時日,本國完全有可能形成更健康的經濟結構。
不過從現實看,阿爾及利亞拓展多元經濟的轉型之路仍不平坦。
一方面,其嚴格的簽證政策限制了外國投資者入境。在全球範圍內,只有7個國家的公民可以持普通護照免簽進入阿爾及利亞,其中5個是其鄰國,另外兩個是馬來西亞和印度洋島國塞舌爾。
另一方面,阿爾及利亞經濟基礎仍相對薄弱。在首都阿爾及爾,商店、餐廳等服務場所並非隨處可見。在市中心,記者隨機走進一家巧克力商店,貨架上雖擺滿了商品,但品種並不多。
據了解,阿爾及利亞當前仍採取進口配額制,當地海關對商品進口卡得很嚴,清關周期有時長達數月甚至半年,因此進口商品種類不多,且價格昂貴。
此外,一些企業經營者認為,在與阿方打交道的過程中感受到其決策層級偏高,辦事缺乏靈活性。在阿創辦企業往往流程繁瑣、周期漫長,企業常常面臨各種文書審批,這不僅會延誤項目進度,還會導致營商成本攀升。
根據阿爾及利亞相關規定,外國投資者不能完全持有當地企業所有權,必須與本土實體合作;所有法律文件均需翻譯成阿拉伯語或法語;外國企業不得設立分公司,僅能以代表機構形式運營;部分行業還面臨較高稅負。這些政策構成了在阿投資的主要挑戰。
阿爾及利亞正站在歷史性轉型的十字路口。如何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時實現經濟轉型,將是這個北非國家需要解答的時代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