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姆安拉10月13日電 現場直擊|“我只想擁抱家人”——80多名巴勒斯坦被囚人員獲釋
新華社記者趙偉宏
13日,隨着加沙停火第一階段協議生效,80多名被以色列囚禁的巴勒斯坦人從貝圖尼亞鎮的奧弗監獄獲釋。
記者一早便守在奧弗監獄旁的一處高地,俯瞰現場。媒體扎堆,當地民眾也聚集於此,關注這場引人矚目的釋放活動。
10月13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國際紅十字會的大巴載着巴勒斯坦獲釋人員抵達拉姆安拉文化館(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偉宏 攝
身邊,一群喧鬧的少年格外引人注意。他們是附近學校的中學生,因此次釋放活動,學校放假兩天。記者詢問他們的親人是否在釋放之列,他們搖頭,但堅定地説:“沒有,但他們(獲釋人員)是我們的同胞,是巴勒斯坦人。”
孩子們為巴勒斯坦獲釋人員而高興,卻對和平不抱希望。“猶太人視我們為威脅,他們不會輕易放過我們的。”
話音未落,一架以軍無人機掠過,雪花般的傳單飄落,上面寫着:“我們隨時隨地監視着你們。如果你們&&支持或加入任何恐怖組織,將受到拘禁和嚴厲的懲罰。特此警告!”
監獄外,以軍車輛逡巡。這群激憤的少年用繩索和破布製成的投石器或徒手扔出石子,用盡全身力氣,將憤恨擲向以軍車輛。
這是10月13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附近拍攝的奧弗監獄外圍(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偉宏 攝
作為回應,以軍數次向人群開火。一人被子彈濺起的石子擊中,一名少年膝蓋中彈,鮮血直流。同伴像抬起英雄般將他托起,救援人員迅速用擔架將他送醫。“這種事太常見了,你最好穿上防彈背心和頭盔。”一名救援人員對記者説,他們在現場隨時準備着救助傷員。
上午11時40分許,以軍押送車輛駛出監獄。近12時30分,國際紅十字會的大巴載着獲釋人員抵達拉姆安拉文化館。
鐵門後的文化館內,是翹首以盼的家人。他們踮着腳,攀着鐵門,目光焦急。記者正在尋找拍攝位置時,衣角被輕輕拉動。“你可以讓一下嗎?”身後,9歲的宰娜卜焦急地説。她在等待關押兩年多的父親,“我很想爸爸,但有點記不清他的模樣了”。
宰娜卜和姑姑已等候3個小時。談及未來,姑姑低聲説:“希望和平這次是真的,我們不想再擔驚受怕了。”
當第一個身影走下大巴時,歡呼、掌聲與吶喊瞬間引爆現場。門內的親人熱淚盈眶,奮力向前,幾乎要衝破鐵門。
10月13日,在約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一名巴勒斯坦女孩等待獲釋的父親抵達拉姆安拉文化館(手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趙偉宏 攝
宰娜卜的父親緊緊抱住她和姐姐。當記者試圖向他提問時,他眼眶通紅地轉身:“現在不想説太多,我只想擁抱家人。”
當第一車獲釋人員陸續走進文化館大門,記者在轉身的剎那,注意到一個正在啜泣的小男孩。俯身問他為什麼哭,他沒有回答,只是用含淚的眼睛望著人群,反復地問:“我爸爸呢?我爸爸呢?”
突然,他激動地向鐵門外衝去,瘦小的身影在擁擠的人潮中跌跌撞撞,幾乎被淹沒。終於,他見到了日思夜想的父親。當父親將他高高舉起,他歡欣的臉上熱淚流淌。
穆罕默德·德拉戈馬從未被法院定罪,卻在以色列監獄裏耗去了整整9年光陰。他抱着3個孩子,神情平靜得令人心碎。“監獄裏和轉運時受的苦,你們無法想象。”他抬起手腕,長時間戴手銬留下的紅印,清晰可見。
館外,一輛轎車裏,幾位女性臉上淚痕未幹。她們的家人未被釋放,據説已被送至埃及,或會遣返巴勒斯坦,或將流放他國。
親人們終於歸來,可他們的國,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