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開羅10月7日電 題:衝突延宕兩年,加沙向何處去?
新華社記者陳夢陽 趙文才
新一輪巴以衝突爆發至今已整整兩年。兩年間,超過6.7萬名巴勒斯坦人在炮火中死去,上百萬加沙民眾流離失所、生活陷入絕境,曠日持久的人道災難與動蕩不安的地區局勢牽動世界關切。在衝突延宕兩年的節點上,國際社會應深刻思考:加沙的出路何在?
整整兩年的持續衝突,是對人類社會承受人道主義災難的極限考驗。聯合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的報告顯示,加沙超過三分之二的房屋被毀,公共基礎設施癱瘓,電力供應中斷,供水系統被毀,大多數醫院被迫關閉。加沙民眾食不果腹、缺醫少藥,成千上萬的兒童因營養不良和嚴重心理創傷無法健康成長。人道主義援助通道多次被封鎖,救援車隊遭到襲擊,國際社會停火止戰的呼籲屢屢被戰爭現實擊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形容加沙“已成為地球上最大的露天人間煉獄”。
這種對平民的集體懲罰,遠遠超出了正當防衛的範疇,違反了國際法、突破了人類良知的底線。加沙巴勒斯坦人的遭遇不只是地區安全問題,也是人類共同的道義危機。
兩年間,以色列將持續打擊加沙視為“消滅威脅”的唯一方式,將集體懲罰加沙民眾視為復仇手段。這不僅沒有給以色列帶來安全,反而使其陷入多線作戰的境地,以色列百姓也無法安居樂業。與此同時,國際社會掀起了承認巴勒斯坦國的新浪潮,以色列在國際社會日益陷入孤立。世界各地的抗議游行、民間集會和各界聯署,持續不斷地將“加沙停火”話題推向國際輿論中心。包括中國在內的不少國家積極勸和促談,努力搭建對話橋梁,呼籲推動落實“兩國方案”。
在衝突爆發兩周年之際,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代表團在與以色列方面結束間接談判後&&,此次會談取得了積極進展。雖然雙方談判要解決的難題不少,但曙光已經出現。在這個關鍵節點,雙方須保持最大限度克制,秉持務實態度進行談判,將對話的勢頭持續下去,為達成有意義的和平協議創造條件。
面對當前的緊急局勢,國際社會應以最大的緊迫感推動加沙全面停火,讓“巴人治巴”的原則真正落地,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都是巴勒斯坦不可分割的領土,任何戰後治理和重建安排都應當尊重巴勒斯坦人民的意願,維護巴勒斯坦民族的正當權利。必須堅持“兩國方案”不動搖,在承認巴勒斯坦國的基礎上,支持巴勒斯坦成為聯合國正式會員國。
和平不能等待,正義不容拖延。實現巴以兩個國家和平共處,是打破暴力循環、實現持久安全的唯一出路,也理應成為國際社會共同堅守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