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 題:否決政治成美政府“停擺”制度病灶
新華社記者
當地時間10月1日零時,美國聯邦政府時隔近七年再度陷入“停擺”。數十萬聯邦僱員將被迫無薪休假或停職,國家公園與博物館或閉門謝客,部分公共服務或暫停、延遲……這並非偶然的政治意外,而是美國政治制度深層矛盾的集中爆發。
表面上看,此次“停擺”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共和黨與民主黨在醫保福利等問題上的分歧,正是兩黨在關鍵社會支出項目上互不相讓,最終導致臨時撥款法案難産。然而將這場危機僅僅歸咎於單一政策分歧,無疑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事實上,聯邦政府的周期性“停擺”,深刻揭示了美國當下從權力分立走向權力對立,從程序正義異化為程序癱瘓的治理困境。當黨爭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當“否決政治”成為常態,當制度設計的制衡演變為制約,政府“停擺”便從例外變成了“新常態”。
無論是2013年因“奧巴馬醫改”引發的16天僵局,還是2018年底至2019年初因美墨邊境墻資金問題導致的史上最長35天“停擺”,其核心邏輯都是一方試圖利用政府關門的巨大社會經濟代價,來脅迫另一方在彼此關切的議題上作出讓步。立法與行政部門不再將彼此視為共謀國是的治理夥伴,而是視為必須壓制和否決的政治對手。預算審批,這一本應是檢驗政府治理能力的常規程序,徹底淪為黨派鬥爭最激烈的角鬥場。
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提出的“否決政治”概念,精準診斷了這一困境。美國政治體系中過多的“否決點”,疊加日益嚴重的意識形態鴻溝,導致集體行動的成本急劇上升,最終造成政治癱瘓。其結果是,政治的首要目標不再是“我們該如何做得更好”,而是“如何確保對方一事無成”。在當前黨爭激化的政治環境下,妥協被視為背叛原則,強硬則被讚為對選民的忠誠。政府“停擺”,正是這種“為反對而反對”的“否決政治”最直觀、最具破壞性的體現。
政府“停擺”的常態化,其代價是沉重且多維度的。臨時撥款法案本是應急之策,如今卻成了家常便飯,政府長期在“續命”狀態下踉蹌前行,根本無法進行任何有遠見的長期規劃和戰略投資。此外,它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成本。每一次“停擺”都直接衝擊經濟。2019年的那次“停擺”就給美國經濟造成了約110億美元損失。聯邦僱員收入中斷,衝擊消費市場;關鍵經濟數據延遲發布,干擾市場預期;公共服務暫停,直接損害民生福祉……這種“自殘式”的政治鬥爭,最終由全體國民買單。
美國政府再度“停擺”,放在更廣的維度審視,是其深層社會撕裂在政治上的投射。過去數十年,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激化的種族矛盾以及愈演愈烈的身份政治,共同撕裂了社會共識的基礎,也為兩黨走向極端對抗提供了土壤。正如《紐約時報》所評論的:“‘停擺’傳遞出美國政府功能失調的不安信號,而這種信號可能成為新常態。”可以説,這句話精準地捕捉了美國當前的政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