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白金漢宮、唐寧街10號、議會大廈等英國標誌性建築被紅色“V”字點亮。這個象徵勝利的符號,是為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作戰勝利80周年而閃耀。在英國,這樣大規模紀念遠東戰場勝利的場景並不常見。
8月15日,位於英國倫敦的白金漢宮被點亮。當晚,英國點亮多處地標建築,包括白金漢宮、唐寧街10號、議會大廈等,紀念二戰對日作戰勝利80周年。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英國人更熟悉5月的歐洲戰場勝利紀念日,以往對遠東戰場的關注總是淡一些。今年不同,一是因為80周年的特殊節點;二是更多目光投向遠東戰場,正如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所言,“在二戰遠東戰場作戰和犧牲的人們將永遠不會被遺忘”。當地時間中午12時,整個英國進入兩分鐘的默哀。在倫敦市中心的無名烈士紀念碑前,我見到了83歲的托爾。他胸前別着一枚印着“充滿感恩的戰爭寶貝”的徽章,眼神肅穆。
“我出生在二戰時期,今天來這兒,是為了緬懷那些為了我們的明天,犧牲了自己今天的人。”得知我來自中國,老人反復道謝,活動結束時還特意告別,一句“感謝你們能來”,讓跨越時空的情誼悄然流淌。
同一天晚上,倫敦萊斯特廣場的影院裏,電影《東極島》在歐洲舉行首映禮。影院外就是皮卡迪利大街,恰如影片中英軍戰俘傳唱的《漫漫長路到蒂珀雷裏》所唱:“再見皮卡迪利!再見萊斯特廣場,到蒂珀雷裏是一段漫漫長路。”此刻,當年未能踏上歸途的英軍戰俘,藉&銀幕“回到”了故鄉。
放映開始與結束時,觀眾自發響起的掌聲格外熱烈;放映中,有人跟着劇情紅了眼眶。如果説白天的紀念活動讓更多英國人將目光投向遠東戰場,那麼這部電影則更進一步。它讓更多人看見,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曾見證怎樣的血性抗爭與悲壯犧牲,上演過中外攜手、共禦強敵的動人故事。
“這是中英兩國攜手對抗日本法西斯的絕佳例證!”觀眾豪維斯看完電影,難掩激動。他坦言,這部電影能走進英國主流影院意義非凡,“它讓更多人意識到,中國作為主要同盟國之一的貢獻,英國人太需要認識到這一點了。”
8月15日,位於英國倫敦的大本鐘被點亮。當晚,英國點亮多處地標建築,包括白金漢宮、唐寧街10號、議會大廈等,紀念二戰對日作戰勝利80周年。新華社發(雷伊·唐攝)
“遠東”本是一個以歐洲為中心的地理概念,代表着西方視角下的遙遠東方。但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這種基於地理距離的認知正在被徹底改寫。來英國工作一個月,我不斷發現身邊的中國元素。今天的英國和遠東還有多遠?街頭巷尾的中餐館飄着熟悉的香氣,媒體上“中國汽車英國銷量創新高”的新聞不時出現,距離似乎在這些細節裏悄悄縮短。
21日,倫敦蕭劇院又添一抹中國亮色。浙江小百花越劇院帶來的《愛情的花園》越劇摺子戲專場,拉開了英德巡演的序幕。兩場演出吸引了800多名觀眾,《梁祝·十八相送》的纏綿、《紅樓夢·葬花吟》的淒美、《牡丹亭·幽媾》的浪漫、《陸游與唐琬·題詩壁》的悵惘,讓海外觀眾近距離觸摸到中國戲曲的韻味。
起初我心裏還有些忐忑:英國與遠東的距離固然越來越近,但能近到讓英國人讀懂越劇裏的江南意韻、中式愛情與詩性表達嗎?
現場不少英國觀眾是中國伴侶帶來的,演出主題“愛情的花園”恰如其分;但也有不帶中國同伴的,我身後就坐著兩位女孩和一位老人。演出中,我不時回頭,竟看見她們的情緒跟着劇情起伏,喜時微笑,悲時動容。
散場後我上前攀談,才知女孩基蘭、塞倫和老人完全不懂中文,此前對中國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中餐。這次是塞倫因在劇場工作,特意帶朋友和母親來體驗。“多虧了英文字幕,我們都看明白了!”塞倫笑着説,連母親都看懂了“越劇裏女生扮演小生”的特色。更讓我意外的是,她們不僅看懂了劇情,還讀懂了中式愛情的細膩,愛上了舞&服飾的審美。我問她們是否會再看中國戲曲或影視作品時,得到的答案是“當然”。那一刻,我起初的忐忑悄然消散,甚至多了幾分慚愧。
其實從中國一側看,這份“不遠”的感知更加明顯。西方音樂劇在中國從不缺觀眾,觀眾跟着唱詞合唱的場景常讓外國演員驚喜;音樂會、芭蕾舞演出也總能吸引大批愛好者。這是中國的開放胸懷,是中國人擁抱世界的生動注腳。就像最近的假期,倫敦街頭常見中國游客的身影。
月初在牛津大學,一群中國青少年參加夏校的場景讓我印象深刻,他們用一口流利的英文講述自己用科技解決生活難題的故事,跟隨牛津教授學習人工智能與計算機科學。
一同參加活動的英國“聯結中國”機構負責人科爾斯頓感慨:“中國人的國際視野遠比我們開闊。”她説,中國學生能隨口聊莎士比亞,對歐美音樂、動畫人物如數家珍,現在是時候讓英國人更多了解中國了。
於是,她和夥伴致力於讓英國學子了解中國的地理人文、風俗歷史與當代面貌。如今,他們已走進6500多名英國學生的課堂,還設立獎學金支持英國學生赴華訪學。不止一位英國朋友告訴我,現在學習中文的英國孩子越來越多。
細想來,中國與世界拉近距離,早已是一場“雙向奔赴”,中國保持着對世界文化的開放胸襟,西方也在逐步調整觀察東方的視角。那些曾經橫亙在地理、文化間的“距離”,在一次次真誠的對話裏,化作了“不遠”的溫暖。畢竟,和平與正義沒有國界,美與共情不分東西,遠方的人和事,已然近在眼前。(高文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