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8月7日拍攝的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入口。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是8月7日拍攝的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標識。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張8月7日拍攝的照片展示的是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拍攝於1938年的約翰·拉貝照片。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張8月7日拍攝的照片展示的是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拍攝於1947年的約翰·拉貝與夫人多拉·拉貝合影。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是8月7日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拍攝的約翰·拉貝的部分遺物。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是8月7日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拍攝的約翰·拉貝雕像。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8月7日,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托馬斯·拉貝在約翰·拉貝雕像前擺放鮮花。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8月7日,托馬斯·拉貝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手持《拉貝日記》德文原版圖書。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8月7日,托馬斯·拉貝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翻閱《拉貝日記》德文原版圖書。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8月7日,托馬斯·拉貝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翻閱《拉貝日記》德文原版圖書。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是8月7日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拍攝的《拉貝日記》德文原版圖書的部分內容。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是8月7日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拍攝的《拉貝日記》德文原版圖書中附錄的侵華日軍拒絕約翰·拉貝在南京設立安全區請求的電報。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是8月7日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拍攝的《拉貝日記》德文原版圖書中附錄的約翰·拉貝通過努力獲得的南京城內車輛通行證。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是8月7日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拍攝的《拉貝日記》德文原版圖書(左)和《拉貝與中國》中文版圖書。2024年,托馬斯·拉貝整理其祖父的人生經歷、南京大屠殺的目擊記錄、德國專家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觀點等內容出版《拉貝與中國》一書,再現了約翰·拉貝在北京、天津、南京30年的生活經歷,講述了拉貝家族幾代人同中國人民的情誼。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8月7日,托馬斯·拉貝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展示自己佩戴中國政府友誼獎獎章的照片。托馬斯·拉貝在2018年榮獲中國政府友誼獎,這是中國政府專門為表彰對中國改革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來華工作外國專家設立的榮譽獎項。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8月7日,托馬斯·拉貝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展示自己在2018年榮獲的中國政府友誼獎獎章,這是中國政府專門為表彰對中國改革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來華工作外國專家設立的榮譽獎項。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pagebreak
這是8月7日在德國海德堡約翰·拉貝交流中心內拍攝的托馬斯·拉貝獲得的由中國頒發的部分榮譽。
位於德國海德堡的約翰·拉貝交流中心由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和妻子於2002年設立,是全球六座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之一。約翰·拉貝交流中心作為研究珍貴歷史資料、舉辦展覽和文化交流等活動的場所,旨在弘揚約翰·拉貝的人道主義精神。1937年,侵華日軍製造南京大屠殺,受雇於西門子公司的約翰·拉貝同其他在華國際人士設立了“南京安全區”,為20多萬中國人提供庇護所。約翰·拉貝在華期間寫下的日記是南京大屠殺最重要、最詳實的史料之一。從約翰·拉貝開始,拉貝家族和中國人民的友誼已經延續了幾代人。他的故事在中國不斷流傳,同時他的後輩子孫也與中國持續互動,繼續書寫着這段跨越百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 張帆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