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觀察丨德國對美關稅談判立場為何趨於強硬-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24 16:36:00
來源:新華網

國際觀察丨德國對美關稅談判立場為何趨於強硬

字體:

  新華社柏林7月24日電 題:德國對美關稅談判立場為何趨於強硬

  新華社記者李函林

  隨着美國持續加碼關稅施壓,曾主張以對話協商化解分歧的歐盟核心成員國德國立場趨於強硬,正逐步向法國等國主張的“有力反制”立場靠攏。

  專家指出,這一轉變更像是作為談判籌碼的策略性調整,而且正在縮小歐盟內部對美策略的分歧,或將推動更多成員國強化反制意志,促使歐盟以更統一的姿態應對美方的“極限施壓”。

  對美立場趨硬

  7月1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致函歐盟,宣布將自8月1日起對歐盟商品徵收30%關稅。此前,美國對歐盟鋼鋁産品關稅已高達50%,汽車産品關稅也達到25%,並對歐盟幾乎所有其他商品徵收10%的“基準關稅”。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方還試圖在所有潛在協議中設定15%至20%的最低關稅,遠高於此前提出的將多數商品關稅維持在10%左右的水平。一名歐盟高級外交官&&,若美方堅持這一要求,歐盟將不得不考慮強硬反制。

  德國總理默茨本月中旬警告,關稅爭端升級將嚴重打擊德國出口型經濟。據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默茨原本主張盡快與美方達成協定,但在得知美方拒絕就汽車關稅讓步、反而堅持提高基準稅率後,其立場明顯轉向強硬。報道稱,美方做法已徹底“激怒”德國。

  德國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克林拜爾18日在出席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期間説,若談判破裂,歐盟將準備採取有力反制措施,以“保護歐洲的就業和企業”。德國外長瓦德富爾20日也警告説,美國不要低估歐盟的反制能力,“歐盟並非毫無還手之力”。

  據悉,歐盟委員會正討論是否在8月1日前談判無果時動用反脅迫工具,授權歐盟對企圖通過經濟手段脅迫其成員國讓步的國家實施貿易與投資限制。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自歐盟委員會負責貿易和經濟安全等事務的委員謝夫喬維奇從華盛頓談判返回後,支持啟用該機制的成員國數量持續上升。

  德國經濟承壓

  德國經濟高度依賴對美出口,正面臨美方關稅施壓的切實衝擊。尤其在汽車、機械、化工、醫藥等高附加值製造業領域,美國是德國最大單一出口市場。德國聯邦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美國重回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地位。

  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德國對美出口顯著下滑。今年5月,德國對美出口環比下降7.7%,降至三年多來最低水平;德國自美國進口環比下降10.7%。

  持續的貿易摩擦正加劇德國經濟壓力。2023年和2024年,德國經濟已連續兩年負增長。歐盟、德國政府以及多家研究機構已將2025年德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至零。部分報告指出,美國貿易政策是下調預期的主要原因。

  德國宏觀經濟政策研究所最新報告預測,若美方如期徵收30%關稅,將抑制德國2025年經濟增長,2026年增速也將被限制在1.2%左右。德國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莫裏茨·舒拉裏克認為,該關稅計劃可能導致德國經濟增速下降0.5至0.6個百分點。

  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鄭春榮認為,德國此前在歐盟內部長期主張通過理性對話與自由貿易化解分歧,談判中立場相對謹慎。當前德國經濟雖出現一些回穩跡象,但若美方如期徵收30%關稅,勢必嚴重打擊德國出口,影響復蘇勢頭。因此,德國在應對美方施壓時保持高度警惕。

  背後現實考量

  德國經濟研究所專家於爾根·馬特斯認為,美國特朗普政府可能在虛張聲勢,高估了自身談判籌碼。美國從德國進口的商品中超過一半為中間産品,許多德國高端工業品在美國幾無替代,而這些正是特朗普政府宣揚的“再工業化”所需的。同時,德國製造業具備強大議價能力,可通過調價將關稅帶來的成本轉嫁給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美方若貿然推動脫鉤,將會反噬自身産業鏈安全與經濟利益。

  鄭春榮認為,美方持續施壓使德國被迫重新評估自身策略,在退無可退的局勢下,轉向強硬立場已成必然選擇。

  儘管德國及歐盟態度明顯趨於強硬,談判的大門尚未關閉。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仍有信心與歐盟達成協定。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23日説,歐盟的首要任務是談判,但如果談判破裂且美國對歐盟商品徵收高關稅,歐盟計劃迅速對價值近100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加徵關稅作為反制。

  鄭春榮認為,歐盟當前展現出“軟硬兼施”的談判策略,一方面為妥協預留空間,另一方面也準備採取反制手段。強硬態度更像是一種談判籌碼,最終目標仍是通過協商實現雙方利益的再平衡。

【糾錯】 【責任編輯:周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