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20日電 題:全球南方聲勢卓然壯大的歷史邏輯——寫在萬隆會議召開70周年之際
新華社記者謝彬彬 許蘇培 柳絲
在印尼萬隆市中心,一棟乳白色歐式建築靜靜矗立。這座曾見證荷蘭殖民與日本侵略的大廈,70年前成為亞非國家團結自強的起點。1955年4月,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此召開首屆亞非會議,“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標誌着全球南方的覺醒。70年來,從掙脫殖民枷鎖到謀求共同發展,再到推動國際秩序變革,全球南方逐漸走出一條獨立自主、聯合自強的發展道路。
這是在印度尼西亞萬隆拍攝的亞非會議紀念博物館外景(2024年3月7日攝)。這裡曾經名為獨立大廈,是1955年亞非會議開幕式的舉辦地。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風起南方,潮涌五洲。從萬隆會議,到不結盟運動和77國集團,再到今天不斷發展壯大的金磚合作機制……全球南方挺立時代潮頭,日益成為維護國際和平、帶動世界發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關鍵力量,正在深刻改變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
獨立自主:掙脫壓迫剝削的意識覺醒
2021年11月,法國巴黎凱布朗利博物館,26件館藏文物被打包,準備運往西非國家貝寧……這是第7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得主——紀錄片《達荷美》的開場。
130多年前,法國殖民者從貝寧前身達荷美王國的貝漢津宮殿掠奪了這批文物,並隨後把這個國家變為其殖民地。
2021年11月10日,人們在貝寧科托努總統府參加歸還歷史文物慶祝活動。新華社發(貝寧總統府供圖)
15世紀起,西方列強通過暴力手段對亞非拉地區進行侵略擴張和殖民統治。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幾乎覆蓋整個亞非地區。
在長達幾個世紀的西方殖民壓迫下,廣大南方國家喪失獨立自主,資源和人口被掠奪、文化傳統被割裂、社會結構遭破壞,人民生活困苦不堪。二戰後,歐洲列強實力遭受重創,全球南方國家的反帝、反殖運動不斷高漲。
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這場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與的國際會議上,新生的亞非國家以反帝、反殖為旗幟,強調維護主權獨立,在當代國際關係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會議通過《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明確提出“尊重一切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預或不干涉他國內政”等十項原則,成為南方國家獨立自主的綱領。
萬隆會議極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的信心,將反帝、反殖鬥爭推向新階段。
1960年,時任英國首相麥克米倫訪問非洲。面對風起雲涌的民族解放和獨立浪潮,這位西方政治人物親眼見證了“非洲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不得不承認“變革之風已經吹遍這個大陸,不管我們喜不喜歡,民族意識的這種增長是個政治事實”。
那一年被稱為“非洲獨立年”,非洲共有包括貝寧在內的17個國家掙脫殖民枷鎖。也是在那一年,聯合國通過《給予殖民地國家和人民獨立的宣言》,宣判了殖民主義的“死刑”。
一大批亞非國家相繼獲得政治獨立,終結了西方殖民者幾百年來建立的殖民體系,也極大改變了長期以來不平等的國際秩序。聯合國的會員國迅速增長,從創始時的51個發展到如今的193個。
美國歷史學家阿多姆·格塔丘在《帝國之後的世界構建:自決的興衰》一書中寫道,去殖民化徹底改變了20世紀的國際秩序,反殖民主義者們“不僅要重塑國家,還要重塑世界”。
共同的歷史遭遇,繪就了全球南方國家獨立自主的政治底色。萬隆精神為它們團結合作提供了重要指引。
這是2024年1月16日在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拍攝的坦讚鐵路始發站達累斯薩拉姆站。新華社發(赫爾曼·埃馬紐埃爾攝)
作為萬隆精神的踐行者,中國始終與全球南方國家休戚與共。20世紀70年代,5萬多名中國工程技術人員遠赴非洲,以血汗築成1860公里的坦讚鐵路,有力推動南部非洲國家的民族獨立解放事業;1958年,尚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阿爾及利亞成立臨時政府,中國第一時間予以承認並向阿方提供堅定的道義和物質支持;西哈努克親王領導柬埔寨人民爭取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鬥爭得到中國政府和人民的鼎力相助……這些行動,彰顯了中國對全球南方國家反帝、反殖鬥爭的堅定支持。
投桃報李。1971年10月25日,在廣大亞非拉國家的鼎力支持下,第26屆聯合國大會決定恢復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決議通過瞬間,亞非拉國家代表在會場高聲歡呼、相擁慶祝。阿爾及利亞前外交官努爾丁·朱迪回憶道:“這是公義的勝利!我們的友誼源於爭取獨立、主權、尊嚴的共同經歷,兩國理念相近、彼此幫助,友誼根深葉茂。”
主權獨立和民族解放,為發展中國家奠定了發展振興的政治基礎,極大激發了民眾投身自己國家建設的熱情。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擺脫了外國侵略者壓迫的中國人民通過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獨立自主,是一個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南方國家完全有能力擺脫對西方國家的依附,處理好本國事務,發展民族經濟,掌握自身命運。
聯合自強:推動全球發展的南方合力
20世紀80年代,由聯邦德國前總理勃蘭特主持的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發布《北方與南方:爭取生存的綱領》報告。這份報告以人均國內生産總值為重要依據,在地圖上用標線將世界大致一分為二。線以北是“富裕的北方”,線以南則是“貧窮的南方”。這條“勃蘭特線”,揭示出全球南方國家在國際經濟中的邊緣處境,成為全球發展不平衡的象徵。
長期以來,在呈現出“中心-外圍”模式的全球經濟格局中,發展中國家承擔着廉價原材料和勞動力供應者的角色,資源配置權與規則制定權牢牢掌握在少數西方發達國家手中。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成為全球南方國家的共同訴求。
這是印度尼西亞萬隆火車站外景(2024年3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萬隆會議的召開,開啟了發展中國家經濟聯合自強的歷史新篇章。會議通過的《經濟合作》決議首次提出在亞非發展中國家“實行經濟合作”,並呼籲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以此為起點,發展中國家通過創建與革新雙向並舉,努力推動國際經濟秩序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
1962年,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在開羅召開經濟發展問題會議,敦促國際社會盡快改革不公正的貿易規則。1964年,第一屆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召開,會議籌備過程中,77國集團成立,成為全球南方聯合自強理念的實體體現。1967年,77國集團首次召開部長級會議,提出“最不發達國家”概念,明確“南南合作”原則,呼籲聯合抵制剝削和掠奪行為,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全球南方國家間的經濟合作也在不斷深化。非盟、東盟和拉共體等區域組織不斷加強團結合作;聯合國框架下“南南技術合作”機制推動了農業、醫療、工業等領域的經驗共享與技術創新;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日益成熟;非洲大陸自貿區正式成立……南南合作的旗幟下,發展中國家勾勒出一幅合作共贏的新圖景。
這幅新圖景中,中國的成就尤為令人矚目。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兩大奇蹟”,中國式現代化更是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激勵全球南方國家自主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位於上海浦東新區世博園區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總部大樓(2022年6月17日攝)。新華社記者方喆攝
作為萬隆精神的踐行者,中國堅定捍衛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權利,不斷豐富萬隆精神的時代內涵。中國發起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南方國家基礎設施融資打開了新通道;由金磚五國共同成立的新開發銀行,為金磚國家等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注入了金融活水;共建“一帶一路”構建互聯互通網絡,為共建國家創造更多發展機遇……中國提供的技術和資金支持,正成為全球南方發展的重要支撐。
今天,全球南方經濟總量的全球佔比超過40%,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80%,曾經世界經濟的“存量邊區”,已然轉變為最具活力的“增量重鎮”。人們討論的不再是“北富南貧”,而是“南方覺醒”“南方崛起”。
然而,在國際貿易、金融體系、知識産權保護等關鍵議題上,結構性不平等仍舊存在,全球南方國家的發展權難以得到保障。面對崛起之路上的重重挑戰,全球南方國家共同發出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和貿易霸凌的時代強音,攜手推動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正如中歐美全球倡議發起人高大偉所説:“經濟差距、新殖民主義影響和全球治理中的權力不平衡依然存在。在全球南方國家尋求在世界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努力中,萬隆精神一直存在。”
卓然壯大:變革國際秩序的關鍵力量
70年前,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代表用《亞非會議最後公報》叩響了國際政治民主化的門環。萬隆會議的歷史性成果——倡導“團結、友誼、合作”的萬隆精神,不僅締結了南方國家的精神紐帶,也撼動了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
“我們看到南方國家正在崛起”“全球南方已經成為塑造全球經濟活力最強大的力量之一”。今年3月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上,“全球南方”被反復提及。國際觀察家們正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世界秩序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
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附近拍攝的2024年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標識(2024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李鑫攝
2024年是全球南方合作成果豐碩的一年:“大金磚合作”開局起步,金磚合作機制日益成為促進全球南方團結合作的重要&&、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力量;“77國集團和中國”第三屆南方首腦會議呼籲構建更加普惠合理的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國同53個非洲戰略夥伴並肩站在一起,一致同意捍衛發展中國家共同利益,促進國際公平正義……全球治理迎來“南方時刻”。
作為萬隆精神的踐行者,中國無論是在倡導多邊主義、推動南南合作、深化區域一體化,還是在援助發展中國家、提升全球南方話語權、參與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方面,始終堅定地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發揮建設性作用。
向160多個國家提供發展援助,同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150多個國家攜手共建“一帶一路”,創設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聯合南方國家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提出中非攜手推進現代化的“十大夥伴行動”,宣布支持全球南方合作八項舉措……作為全球南方的天然一員,中國始終心繫全球南方、扎根全球南方。
雅萬高鐵、中老鐵路鋪就致富通途,北斗系統服務東南亞減災防災、農業管理,中國醫療隊扎根非洲大陸,救治當地百姓……中國以實實在在的合作成果為全球南方發展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2024年10月17日,在印度尼西亞帕達拉朗站,乘客在雅萬高鐵高速動車組前自拍。新華社記者徐欽攝
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及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深刻回應了各國,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對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的普遍追求。這些理念和倡議與萬隆精神一脈相承,倡導合作共贏,反對霸權主義和單邊行徑,致力於消弭全球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順應了全球南方的共同期盼。
10年前,習近平主席在萬隆出席亞非領導人會議時指出:“新形勢下,萬隆精神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我們要大力弘揚萬隆精神,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造福亞非人民及其他地區人民。”
2024年6月,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7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倡導全球南方“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攜手共進,走在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列”,共同做“維護和平的穩定力量”“開放發展的中堅力量”“全球治理的建設力量”“文明互鑒的促進力量”。
歷史的天平正在校準新的刻度。全球南方正日益自信地以歷史主體身份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中不斷展現新的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