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雅典3月18日電(記者陳剛)美國詩人愛倫·坡在《致海倫》一詩中,將絕世佳人的美貌與“希臘的光榮”等同,可見古希臘文明之璀璨深入人心。如何在漫長歲月中守護曾經的“光榮”,如何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切實保護希臘文化遺産,是歷史留給希臘的特殊課題與挑戰。
這是2021年10月12日拍攝的希臘雅典市區。新華社記者鄭煥松攝
立法先行
今天,希臘境內遍佈史前時期、古典時期、拜佔庭時期等多個時代的遺跡,19處遺跡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其中包括17項文化遺産和兩項自然、文化雙遺産,另外還有11項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例如曾在民間流傳的希臘傳統音樂風格“雷貝蒂科”,還有雖然清淡但追求營養豐富的地中海飲食文化以及古老神秘的教會禮儀音樂拜佔庭聖歌。
文化遺産保護有法可依,且法規成熟、細緻、全面,相關部門執法嚴格且積極響應民眾監督,是希臘許多古跡得以歷經滄桑仍屹立不倒、享譽世界的關鍵原因。
2023年2月27日,一名男子在希臘雅典衛城附近放風箏。新華社發(馬裏奧斯·羅洛斯攝)
早在1832年,希臘就制定了保護古遺址的法令;1834年通過第一部文化遺産保護法;1835年頒佈關於保護古建築的法令;1899年制定文物古跡所有權法律;1933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在雅典召開會議,簽署第一部世界性的城市規劃法律文件《雅典憲章》,其主要宗旨就是保護城市、保護文化遺産。
1975年,希臘頒佈《建築文化遺産保護法》,規定在重要古跡附近的建築物屬於國家和社會,嚴禁私下買賣和隨意翻修;2002年,希臘通過《古跡和文化遺産保護法》並頒佈《文物法律38條》,將口頭傳説、神話、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及各類歷史遺跡等不可移動文物、各類古代陶瓷、飾品等可移動文物全部歸入保護範圍內。
在希臘首都和最大城市雅典,“天際線”的完整性受到嚴格保護。雅典衛城坐落在一座150多米高的山崗上,在衛城上可以遙望愛琴海,在雅典市區則可仰望衛城。為保護這一景觀效果,希臘建築法規規定衛城附近區域建築物限高21米,酒店規模不能超過100個床位。
2019年,衛城南側居民區的市民聯名致函希臘環境部,要求查處當地一處在建十層建築物,理由是該居民區樓房都不能超過七層,而那棟新建築物如同在衛城下“砌了一道墻”,堪稱“犯罪”。雅典市政府隨即敦促相關部門撤銷那處建築的批文,並要求盡快修訂地區環境保護條例,以防再有類似事件發生。
就地展示
地上的古建築需要“看得全”,“看不見”的地下文物更需小心保護。這一點,在希臘發展地鐵等現代化基礎設施過程中尤其受到重視。正因如此,希臘至今只有兩座城市擁有地鐵,一座是雅典,另一座是第二大城市塞薩洛尼基。

這是2019年1月5日希臘塞薩洛尼基市中心雪後的景色。新華社發(萊夫特裏斯·帕察裏斯攝)
在兩城的地鐵開始施工前,希臘政府派遣考古團隊對施工區域進行全面勘探;開工後,施工方需要與希臘文化部及考古機構保持密切合作,廣泛使用非破壞性的探測和施工技術。如果發現重要的考古遺址,政府會要求地鐵線路作出相應調整,同時在地鐵站點內部或附近建設展示空間,讓公眾能夠“坐地鐵看文物”。
2024年11月30日,塞薩洛尼基地鐵終於開通。據希臘文化部數據,自2003年開工以來,地鐵沿線發現的文物數量超過30萬件,時間跨度從古希臘到東羅馬帝國時期。這其中包括:挖掘主線車庫時發現的佔地約12.5公頃、可追溯到公元前4世紀的古城遺址;在弗萊明地鐵站附近出土的數千座公元2世紀至4世紀的羅馬墓穴;塞薩洛尼基歷史中心兩座車站附近發掘的“拜佔庭大道”和“拜佔庭市場”局部區域遺址。
希臘政府決定在該線路四座地鐵站設立文物展示區,最大一片考古遺址在韋尼澤洛斯車站展出,還準備在塞薩洛尼基大學圖書館前建造一座博物館,用於收藏和展示地鐵沿線出土的文物。
2020年修建雅典國際機場到比雷埃夫斯港的雅典地鐵三號線延長線時,也有大規模考古發現。線路2022年10月開通後,乘客可以透過車站透明的玻璃地板看到一座迷你博物館,觀賞到馬賽克地板、陶器等公元前4世紀的古希臘文物;在終點站,還可觀看複製的古希臘特殊灌溉系統。地鐵項目負責人自豪地説:“我們在比雷埃夫斯證明了現代化跟古文物可以並存。”
古跡“復活”
希臘的古跡不僅見證了歷史和文明,還參與當代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希臘每年的財政預算將文化遺産保護經費置於優先地位,通過各種公開活動拉近公眾與文化遺産的距離。
2024年4月16日,2024年巴黎奧運會聖火火種採集儀式在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古奧林匹亞遺址舉行。新華社記者李京攝
在伯羅奔尼撒半島,每兩年就可以看到一次奧運聖火在古奧林匹亞點燃。每到夏日,始建於公元前4世紀的埃皮達魯斯露天劇場座無虛席。這座古劇場遺址1881年被發現,經歷六年艱苦挖掘才重見天日,198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劇場坐落在一個山坡上,中心舞&直徑20.4米,34排大理石座位依地勢建在環形山坡上,次第升高,像一把展開的巨大折扇,可容納逾萬人。儘管歷經兩千多年歲月流逝,劇場聲響效果仍好得出奇。演員站在露天舞&&央表演,最後一排的觀眾也能聽得清清楚楚。不少游客喜歡站在劇場中央擊掌頓足、引吭高歌,或跟坐在最高處的朋友高聲交談,遙相呼應。
希臘自1955年起設立埃皮達魯斯藝術節。每年,眾多的本土和國際知名藝術家到這裡演出,使之成為希臘最重要的文化節日和歐洲最古老的表演藝術節之一。
國寶回歸
在漫長歷史中,希臘文物也曾飽經磨難,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的遭遇很具代表性。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神廟被用作火藥庫而毀於爆炸。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托馬斯·布魯斯將衛城中大約一半雕塑切割下來運回英國。這些雕塑後被英國政府收購,1816年起由大英博物館“收藏”並展出。

2023年9月7日,一名男子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參觀帕特農神廟大理石雕塑。新華社記者李穎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78年成立“促使文化財産送回原有國或歸還非法佔有財産政府間委員會”。希臘一直積極參與該委員會活動,自1984年起堅持在相關會議上提出歸還文物的議題,尤其自2019年開始積極推動委員會將英國向希臘歸還帕特農神廟雕塑列為主要議題,並多次向英方提出要求,雖屢遭拒絕也從未放棄。2023年11月,赴英訪問的希臘總理基裏亞科斯·米佐塔基斯接受英國媒體採訪時,不忘重申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帕特農神廟石雕屬於希臘,“本質上是被盜取的”。
2017年4月,希臘與中國、埃及、伊朗、伊拉克、意大利、秘魯、玻利維亞通過《關於建立“文明古國論壇”的雅典宣言》,以加強在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推動文物歸還原有國方面的合作。
希臘還十分重視“文化外交”:借助希臘駐外使團、全球希臘僑民協會網絡宣介希臘文化;希臘文化基金會在歐美多國設有分支機構,推行希臘語教學項目;德爾菲歐洲文化中心舉辦古希臘研討會、泛希臘辯論比賽等國際文化活動。
1985年,時任希臘文化部長梅利娜·邁爾庫裏與法國文化部長雅克·朗共同發起“歐洲文化之城”(1999年起改稱“歐洲文化之都”)倡議。雅典當年成為第一個獲此頭銜的城市,後續又有塞薩洛尼基、帕特雷、埃萊夫西納三個希臘城市獲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