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丨衝突三年,麥當勞在這裡變成“只有美味”-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24 16:54:25
來源:新華網

記者手記丨衝突三年,麥當勞在這裡變成“只有美味”

字體:

  新華社莫斯科2月24日電 記者手記|衝突三年,麥當勞在這裡變成“只有美味”

  新華社記者劉愷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三年時光不過是短暫一瞬,猶如歷史大幕上的一道細微褶皺。然而,對於身處這段歷史中的人來説,最近這三年足以改變人生,影響世界。記者的第二次駐外之旅與烏克蘭危機延宕幾乎同步,見證了這場衝突的演變,深切感受到它對普通人生活的衝擊與影響。

  還記得2013年秋,記者結束第一個駐外任期離開莫斯科時,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僅一年多。金融、能源、汽車等行業的西方企業紛至沓來,莫斯科商業地標古姆商場櫥窗裏陳列着歐美奢侈品。那時的莫斯科,瀰漫着全球化帶來的繁榮氣息;但當記者2022年春重返這片土地時,發現西方制裁的陰雲籠罩着每一個角落。

  2024年11月28日,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行人經過一家外匯兌換點。新華社發(亞歷山大攝)

  烏克蘭危機升級改變了一切。超過兩萬項對俄制裁加速了俄羅斯與西方的“脫鉤”。盧布匯率劇烈波動、物價飛漲,讓民眾生活充滿不確定性。西方企業紛紛撤離,市場上西方進口商品被本土産品取代,就連可口可樂也一度絕跡。紅場和阿爾巴特街上,歐美游客越來越少。咖啡館裏,人們不再談論旅行和時尚,而是關心物價和匯率。

  制裁像把雙刃劍,在切斷俄羅斯與西方經濟&&的同時,也催生了本土産業的發展。麥當勞變成了“只有美味”,星巴克變成了“星咖啡”——這些變化不僅僅是品牌名稱的更替,更是地緣政治劇變的寫照。

  記得有一次,一位外籍僱員感慨:“過去三年發生的事情太多了,有時候都不敢相信是現實。”

  記者深有同感。

  這是2024年9月10日在俄羅斯莫斯科州拉緬斯科耶拍攝的在無人機襲擊中受損的建築。新華社發(亞歷山大攝)

  三年來,烏克蘭的軍事和能源設施常常遭受俄羅斯高精尖武器的打擊。而作為俄羅斯總統辦公地點的克裏姆林宮元老院大樓2023年5月也難逃無人機的襲擊。在頓涅茨克和庫爾斯克等地的一線戰場,一個個城鎮和村莊在戰火中淪為廢墟。

  三年來,戰事反復拉鋸,“進攻”和“反攻”成為媒體報道中最常提及的詞彙。馬裏烏波爾爭奪戰、哈爾科夫大反攻、巴赫穆特攻堅戰……電視、報紙、雜誌連篇累牘的報道讓人神經繃緊,無人機攻擊襲擾着俄烏民眾日常生活。

  三年來,俄羅斯商品越來越多出現在超市貨架上,而一些西方企業通過“換馬甲”的方式,仍“堅守”俄羅斯市場。俄烏兩國軍工廠開足馬力加班加點生産,而日常用品價格飛漲不斷侵蝕百姓生活質量。

  2024年3月22日晚,位於俄首都莫斯科近郊的“克羅庫斯城”音樂廳發生嚴重恐襲事件,造成超過140人死亡、500多人受傷。3月24日全國哀悼日的晚上,細雨綿綿,民眾獻上的鮮花、玩具、蠟燭擺滿整條街道,有人默默祈禱,有人痛哭失聲。

  三年過去了,烏克蘭危機仍在延宕,它對地區格局乃至世界秩序的影響還在發酵,對各地民眾生活的衝擊震蕩未斷。但是生活還得繼續,太陽照常升起。莫斯科街頭依舊車水馬龍,基輔市集還是生機勃勃,西伯利亞的針葉林始終蒼翠,第聶伯河仍然奔涌向前。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詮釋着生命的韌性。

  2024年3月28日,警察在俄羅斯莫斯科近郊“克羅庫斯城”音樂廳附近執勤。(新華社記者白雪騏攝)

  這三年,記者在徵兵點目睹了士兵與愛人灑淚而別的場景,也常在地鐵站和飛機場遇見殘疾士兵返家與親人團聚的情形。如今的莫斯科,街頭還有徵兵廣告,地鐵出口還能看到招募合同兵的宣傳&,但街頭的緊張氣氛貌似淡了許多。然而,媒體每天播報的前線戰事、俄烏國防部發布的戰報、各國持續不斷的表態,都在提醒着大家:衝突還沒有結束,局勢走向依然充滿不確定性。

  作為一名駐外記者,我見證、記錄着這一切。許多瞬間和故事讓我終身難忘,它們或許不會被載入歷史教科書,卻是這場衝突最真切的縮影。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