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地手記|伊拉克博物館呼喚流失瑰寶“回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7 18:58:56
來源:新華網

中東戰地手記|伊拉克博物館呼喚流失瑰寶“回家”

字體:

  新華社巴格達5月17日電 中東戰地手記|伊拉克博物館呼喚流失瑰寶“回家”

  新華社記者段敏夫

  這是5月17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拍攝的伊拉克博物館展品。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走進位于首都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倣佛置身“文明的搖籃”,人們在這裏可以觀賞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亞述等兩河流域文明的大量文物。然而,伊拉克仍然有大量珍貴文物流失海外,這些瑰寶何時“回家”牽動著伊拉克人的心。

  年過半百的馬吉德和孫子法提哈在一個鐫刻著精美庫法體文字的石凳前駐足觀賞。展品介紹文末,赫然寫著“該文物由回購所得”,這讓8歲的法提哈十分不解:“爺爺,為什麼我們自己的寶貝卻要花錢買回來呢?”

  這是5月17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拍攝的伊拉克博物館展品。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稚嫩的聲音打破了博物館裏的寧靜,也揭開了一道刻在伊拉克人心頭的傷疤。

  2003年,美國繞過聯合國安理會入侵伊拉克。當年4月9日,美軍攻入巴格達。美軍入侵和佔領期間,無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54年通過的《武裝衝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産公約》中相關規定,導致伊拉克博物館在戰火中慘遭洗劫,館內至少1.5萬件登記在冊的珍貴文物流失。

  5月17日,遊客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參觀。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對此,美國芝加哥大學前文化政策中心主任勞倫斯·羅斯菲爾德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劫掠:伊拉克博物館遭劫背後》一書中直言:“美國決策者在入侵(伊拉克)前基本沒有討論有關文化遺産保護的問題。”

  馬吉德回憶起當年的情景依舊義憤難平,他説:“攻佔巴格達後,美軍坦克包圍了伊拉克博物館,但面對博物館內的瘋狂盜竊和搶劫,荷槍實彈的美國大兵卻無動于衷。這是伊拉克博物館的大劫難,更是人類文明的大劫難!”

  5月17日,遊客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參觀。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博物館講解員海德爾告訴記者,伊拉克博物館被劫掠文物的準確數字至今無法確定,大量未歸檔登記的珍貴文物下落不明,卻不時在海外非法文物交易市場上出現。“在美軍縱容下,竊賊盜走的不僅是價值連城的文化珍寶,更是根植在伊拉克人靈魂深處、千百年來延續不絕的文明血脈。”

  據海德爾介紹,美軍還曾將烏爾古城遺址、巴比倫古城遺址等歷史遺跡作為軍事基地,甚至把刻有楔形文字的殘破石板作為搭建軍事掩體的原材料,導致大量珍貴文物遭到破壞。

  5月17日,遊客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參觀。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伊拉克戰爭結束後,伊政府的文物追索努力從未停止:2021年成功從美國收回約1.7萬件被掠奪或走私的文物,其中包括一塊約3500年前用楔形文字雕刻在泥板上的《吉爾伽美什》史詩殘片;2023年,收回1923年借給英國用于“科學研究”的約6000件文物。

  海德爾表示,追索工作的進展固然喜人,但兩河流域的文物流失實則可追溯到19世紀末西方國家對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兩河流域)的瓜分,列強在爭奪石油資源、劃分勢力范圍的同時卷走了大量歷史珍寶,包括《漢謨拉比法典》、伊什塔爾城門等,追索之路道阻且長。

  5月17日,遊客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參觀。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海德爾堅信,這些文明瑰寶源自兩河流域,也必將歸于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就像一位慈愛的母親,正呼喚著散落在外的遊子回家。”

pagebreak

pagebreak

pagebreak

pagebreak

pagebreak

pagebreak

  5月17日,遊客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參觀。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pagebreak

  這是5月17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拍攝的伊拉克博物館展品。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pagebreak

  這是5月17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拍攝的伊拉克博物館展品。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pagebreak

  5月17日,遊客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的伊拉克博物館參觀。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pagebreak

  這是5月17日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拍攝的伊拉克博物館展品。新華社發(哈利勒·達伍德攝)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