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把準入關口 發行上市審核平穩推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5/17 09:58:39
來源:經濟參考報

嚴把準入關口 發行上市審核平穩推進

字體:

  今年以來,伴隨著新股發行全流程嚴監管和問責體係的全面加強,資本市場嚴把準入關口,在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的同時,也從源頭提升了上市公司品質。

  上市委審議會議時隔三月召開

  5月10日,滬深交易所發布上市委審議會議公告,擬于5月16日審議企業的發行上市申請。其中,審核1家深市IPO發行上市申請,1家滬市再融資申請。從時間上來看,距離上一次召開上市委審議會議已超過三個月時間,其中,上交所上次召開上市委審議會議是在今年2月5日,深交所是在今年2月7日。

  2023年下半年以來,IPO市場節奏和發行上市審核經歷了一些變化。去年8月27日,考慮到當時的市場形勢,證監會優化IPO和再融資監管安排,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2023年12月14日,證監會在傳達學習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時強調,要全力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作,把促進投融資動態平衡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從市場數據來看,2023年全年,滬深市場核發IPO批文245家,啟動發行237家。其中,2023年1月到8月核發IPO批文213家,啟動發行193家;2023年9月到12月核發批文32家,啟動發行44家。去年9月到12月,月均核發批文和啟動發行數量明顯下降。

  進入2024年,市場發行融資的節奏進一步收緊。1月2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健全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更加注重投融資動態平衡,大力提升上市公司品質和投資價值,加大中長期資金入市力度,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證監會提出,要建設以投資者為本的資本市場。證監會在年初的2024年係統工作會議中表示,要推動股票發行注冊制走深走實,加強發行上市全鏈條監管,評估完善相關機制安排。在此之前,證監會在開年的首場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繼續把好IPO入口關,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品質,做好逆周期調節工作,更好促進一二級市場協調平衡發展。今年3月,證監會進一步強調要依法從嚴監管市場,抓緊謀劃嚴把IPO入口關、加強上市公司和證券基金期貨機構監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等。

  Wind統計數據顯示,按照網上發行日期計算,截至5月10日,今年以來全市場共計有34家企業完成新股發行(含滬深交易所及北交所),其中有12家為核準制平移至注冊制企業。34家企業募集資金總額僅為235.03億元,平均發行市盈率為24.13倍。從發行節奏來看,新股的發行數量和融資規模均較去年同期大幅下滑。從新股上市情況來看,截至5月14日,滬深兩市及北交所共計有37只新股上市,由于市場供給較為稀缺,新股上市首日表現較為強勁,平均漲幅達到了111.27%。

  業內人士指出,去年下半年以來,受到國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A股市場震蕩走弱、波動加大,引發了投資者的憂慮。證券監管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認真傾聽市場聲音,積極回應投資者關切,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階段性收緊IPO節奏,是全力維護資本市場平穩運作的重要舉措。

  華金證券表示,IPO常態化機制是新股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也有助于新股板塊自身投資周期運作規律逐漸恢復穩定。短期來看,新“國九條”及多個發行上市相關細則均為4月之後陸續發布,新股審核、發行、上市、定價、交易等多個實操環節可能正在修正磨合,新股供給將相對有限。

  新股發行制度進一步完善

  實行注冊制,絕不意味著放松品質要求,在把選擇權交給市場、強化市場約束的同時,審核把關和法治約束也將更加嚴格。在完善一二級市場逆周期調節機制的同時,今年以來,證券監管部門聚焦提升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嚴把上市關口,進一步完善發行制度。

  證監會主席吳清強調,企業IPO上市絕不能以“圈錢”為目的,更不允許造假、欺詐上市。因此,審核注冊各個環節都要依法依規,嚴之又嚴,督促發行人真實準確完整披露資訊,全力把造假者擋在資本市場門外。

  今年3月15日,證監會出臺了《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品質的意見(試行)》,著眼于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品質,全面從嚴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監管,壓緊壓實發行監管全鏈條各相關方責任,維護良好的發行秩序和生態,提出了包括嚴把擬上市企業申報品質、壓實中介機構“看門人”責任等在內的8項政策措施。文件指出,要綜合考慮二級市場承受能力,實施新股發行逆周期調節。同時,證監會還修訂《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強調“申報即擔責”,規定在檢查過程中對撤回上市申請的企業“一查到底”,撤回上市申請不影響檢查工作實施,也不影響依法依規對檢查發現的問題進行處理,並增加了不提前告知直接開展檢查的機制。

  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品質發展的若幹意見》(即新“國九條”)要求,要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提高主機板、創業板上市標準,完善科創板科創屬性評價標準,擴大現場檢查覆蓋面,強化發行上市全鏈條責任,加大發行承銷監管力度,嚴查欺詐發行等違法違規問題。

  為深入貫徹落實新“國九條”的精神,推動資本市場“1+N”政策體係形成和落地實施,證監會制定並陸續出臺相關配套政策文件和制度規則。在發行監管方面,一是修訂《科創屬性評價指引(試行)》,對申報科創板企業的研發投入金額、發明專利數量以及營業收入增長率設置更高標準,強化衡量科研投入、科研成果和成長性等指標要求,進一步引導中介機構提高申報企業品質,凸顯科創板“硬科技”特色。二是修訂《中國證監會隨機抽查事項清單》,將首發企業隨機抽取檢查的比例由5%大幅提升至20%,並相應提高問題導向現場檢查和交易所現場督導的比例,調整後,現場檢查和督導整體比例將不低于三分之一。4月30日,滬深交易所正式發布修訂後的《股票上市規則》《股票發行上市審核規則》等業務規則。

  多家過會企業撤回IPO

  伴隨著IPO嚴監管信號持續釋放,不少企業選擇主動撤回上市申請,其中甚至包括已經過會的企業。5月13日,深交所公告,因安徽晶奇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晶奇網絡”)在證監會審閱其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創業板上市申請文件的過程中,其公司與該次IPO的保薦機構分別遞交了撤回相關上市材料的申請,根據相關條例與規定,證監會決定終止晶奇網絡發行注冊的程式。此前的5月7日,景創科技撤回IPO申請;5月2日,六淳科技撤回創業板IPO;4月30日,華一股份撤回創業板IPO。值得注意的是,上述企業均已通過上市委會議審議。

  國聯證券研究顯示,截至2024年5月12日,2024年以來滬深北交易所公布終止審查的(撤回+終止注冊+審核不通過)的企業數量達137家(上交所撤否企業46家;深交所撤否企業56家;北交所撤否企業35家),創近5年同期撤否企業數量新高,其中選擇主動撤回的企業數量達134家。

  有投行人士表示,IPO撤回的原因較為復雜,除了全流程嚴監管和問責體係全面加強之外,部分企業因為行業或自身發展原因導致成長性、持續盈利能力等不足,不再符合上市條件,選擇撤回在情理之中。此外,一些中介機構項目執業品質存在瑕疵,對現場檢查存在顧慮,也是嚴監管下撤回的原因之一。總的來看,監管部門嚴把上市關口,有利于從源頭上提升上市公司品質與投資價值。(記者 吳黎華)

【糾錯】 【責任編輯:谷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