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5/ 15 10:27:07
來源:新華社

環球深壹度 | “歐洲軍”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字體:

  隨著俄烏衝突持續發酵,歐洲多國防務政策出現大幅調整。歐盟理事會在日前通過的“戰略指南針”行動計劃中,規劃未來組建一支規模數千人的快速反應部隊,不少媒體和分析人士將其稱為“歐洲軍”,並視其為歐洲啟動防務自主的一個重要信號。

  雖然幾十年來歐盟一直嘗試組建自己的部隊,但始終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眼下歐盟再提組建“歐洲軍”,在政治、産業與軍事能力上都存在不小的挑戰,更何況在北約的保護傘下,歐盟各國在加強軍事建設方面仍缺乏緊迫感和足夠動力。

  2021年8月2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右)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出席記者會。新華社記者鄭煥松攝

一直醞釀 從未實現

  發展獨立的軍事力量、走防務一體化道路一直是歐盟的夢想。二戰後,歐洲多國都主張過建設歐洲共同的軍隊。不過,按照歐洲媒體自己的説法,“歐洲軍”就像尼斯湖水怪,人們口口相傳,卻只看到一個魅影。

  上世紀50年代,美蘇兩大陣營冷戰格局初步成形。出于抵禦來自蘇聯威脅的考慮,法國提出一份歐洲防務共同體計劃,由彼時歐盟的前身——煤鋼共同體的成員國共同建立一支擁有超國家屬性、統一指揮機構和共同預算的軍隊。

  1952年,在美國的參與下,法國、聯邦德國(西德)、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六國在巴黎簽署《歐洲防務共同體條約》。但因法國不少議員擔憂法國因此喪失獨立防務,在國民議會否決了該條約,致使這次關于“歐洲軍”的設想夭折。

  1958年,法國戴高樂政府重新上臺。戴高樂認為,美國的利益與歐洲的利益並不時刻一致,他主張構建一個歐洲安全共同體。不過,大多數西歐國家認為享受美國和北約帶來的“安全紅利”,比投入資源再造一支“歐洲軍隊”更合算,法國的主張並未得到其他歐洲國家的積極響應。

  從宏觀上看,在整個冷戰時期,歐洲對美國的防務依賴逐步加強,組建“歐洲軍”的呼聲持續微弱。直到1999年科索沃戰爭爆發,歐洲再次面臨家門口的安全隱患,建設自己的“歐洲軍”聲音才再次增多。

  彼時,歐盟也曾決定成立一支規模為6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但由于中東歐和北歐等靠近俄羅斯的國家更相信美國與北約的作用,對歐盟防務合作並不熱情。“歐洲軍”建設始終未達當初設想。

  圖片是2021年8月14日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原址上舉行的古裝騎術比賽。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跛腳實踐 未受關注

  歐洲現有的安全機制紛繁復雜、相互重疊,構想中都包含建設一支獨立自主的歐洲軍隊。而實際上,這些安全機制在歐洲人眼中的存在感極低,北約仍承擔著歐洲防務的絕大部分任務,以至于不少媒體將歐盟稱為“經濟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軍事上的侏儒”。

  歐洲現存一支“歐洲軍團”,由上世紀80年代末德國和法國組建的“法德混合旅”擴編而來,編制近6000人。“歐洲軍團”多數時間都隨北約行動。從其官網介紹來看,其執行歐盟任務僅有一次,只派遣了幾十名軍人在馬利訓練當地安全部隊。不少媒體詬病,“歐洲軍團”不過是一支單純表演性的軍隊,士兵和軍官一同上演表現歐洲思想的戲劇。

  歐洲還有一支德國和荷蘭共同組建的“414坦克營”,由100名荷蘭士兵和400名德國士兵組成,這支部隊也被一些媒體視為未來“歐洲軍”的雛形。2016年,“414坦克營”開始籌備,以顯示“歐洲安全合作”的政治意涵。這支部隊後來參與了北約行動,2022年2月被部署至立陶宛。

  法國2018年還曾發起“歐洲幹預倡議”,由法國國防部主導,西北歐共13國參與,實現情報共用和相互援助。北歐五國2009年成立北歐防務合作組織,旨在加強地區防務合作。這些組織無論是知名度和存在感都不高,也鮮被媒體提及。

  2019年5月20日,在德國蒙斯特,北約快速反應部隊的“豹2”坦克參與演示。新華社記者單宇琦攝

防務獨立 未來難期

  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政府在多層面實行 “美國優先”政策,使得跨大西洋關係遭受嚴重考驗。美國戰略重心向亞太轉移,讓美歐關係跌至二戰後的低點。尤其是2021年,美國拜登政府不與盟友通氣,倉促從阿富汗撤軍,致使歐洲盟國大量駐阿人員陷入危險。

  在此背景下,歐洲戰略自主意識再次被喚起,不少歐盟官員和防務專家紛紛又把組建一支“歐洲軍”提上日程。

  3月21日,組建快速反應部隊被寫入歐盟理事會“戰略指南針”行動計劃中。按照計劃,這支部隊的規模約為5000人,包含陸、海、空和網絡部隊。計劃特別指出,這支部隊與北約不存在競爭,而是對北約的一種補充,旨在承擔救援、撤離、穩定與維和任務。

  不少專家認為,這支快速反應部隊或重蹈歐盟以往各類安全方案不了了之的覆轍。盡管美國希望歐洲國家能夠多承擔安全義務,但並不希望歐盟防務與美國脫鉤,如果快速反應部隊未來擴編為“歐洲軍”,勢必同美國利益以及美國通過安全事務控制歐洲的戰略相衝突。

  快速反應部隊的概念提出後不久,歐洲政策分析中心主任、美國前駐歐洲陸軍司令本·霍奇斯就宣稱,歐盟完全沒必要、也不應建立“類似于北約的結構”,因為這會導致“歐洲安全感並未提升的同時耗費資源”。

  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曾告誡歐盟,歐洲軍事能力建設應是對北約能力的補充,而不是與北約競爭或者建立一個北約的替代品。

  相較西歐國家,波羅的海三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國更靠近俄羅斯,這些國家大都認為北約和美國的軍事援助更可靠,不敢寄希望于效率低下、少有軍事實踐經驗的歐盟軍事協調機制。這些前線國家大多表態“不希望歐盟(因)軍事自主而消耗過多資源”,從而分散並減少能夠給予它們的幫助。

  除了來自美國等的外部壓力,歐盟構建“歐洲軍”還存在諸多內部掣肘。

  首先,歐盟協調各成員國防務政策有很大難度。其次,歐盟各國武器制式不同,很難實現共同軍備採購,存在內耗現象。按照比利時艾格蒙皇家國際關係研究所的統計,英國“脫歐”前,歐盟28國共有17套坦克係統、29套軍艦係統和20套戰機係統,這些係統的不一致性導致歐盟難以對它們進行統一調配使用。第三,歐洲安全防務已多年高度依賴北約,自身戰力、裝備不足且老舊過時,大部分部隊缺乏實戰經驗。(記者:張遠;編輯:劉海燕、丁宜、王申、唐志強)

【糾錯】 【責任編輯:何媛 薛筆犁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0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647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