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年】中國城鎮化:既要“留得下”也要“過得好”

編輯: 陳凱茵 設計: 侯軼銘 2021年08月05日 11:36:07 來源: 新華網

  從改革開放之初不足20%,到“十三五”末超過60%,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大幅提高。“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十四五”時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65%”。可以預見,未來5年,我國城鎮化率仍將處于快速增長區間,城鎮化建設將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未來,如何在提高城鎮化率的同時提高城鎮化品質?讓人“留得下”更要“過得好”,將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課題之一。

  【從“鄉土中國”到“城鎮中國”】

  縱觀近20年間中國城鎮與鄉村人口比例變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涌入並留在城市。

  2001年時城鎮人口佔比僅37.66%,2011年首次突破50%,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進入關鍵發展階段。截至2021年,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達90199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89%。

  在世界舞臺上,中國城鎮化經歷了從落後到趕超的飛速發展。1960年時中國城鎮化率僅為16.20%,與世界平均城鎮化率33.61%存在巨大差距,而當時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城鎮化率已達58.49 %。

  改革開放後,我國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城鎮化水準逐步躍升,2013年時中國城鎮化率基本追平世界平均水準。截至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已達60.31%,超出世界55.71%的平均水準,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的平均城鎮化率為78.40%,我國與發達國家城鎮化水準正逐漸縮小。

  從發達國家城鎮化的一般規律看,中國當前仍然處于城鎮化的發展機遇期,“十四五”時期有望突破65%的城鎮化率。在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推動下,歷史上千百年的“鄉土中國”正日益發展為“城鎮中國”,成為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從城市到城市群】

  “十三五”時期,中國城市建設發展成就顯著。截至“十三五”期末,中國城市數量達到684個,城市建成區面積達6.03萬平方公里。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期,城市迎來新的使命。“十四五”規劃綱要通過了19個國家級城市群的發展規劃,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有望展現出嶄新的發展格局。

  這19個城市群將承載我國75%以上的城鎮人口,貢獻了80%以上的國內生産總值,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目前19個城市群處于不同發展階段,未來5年,它們將承擔不同的使命:優化提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遊等城市群,發展壯大山東半島、粵閩浙沿海、中原、關中平原、北部灣等城市群,培育發展哈長、遼中南、山西中部、黔中、滇中、呼包鄂榆、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從“留得下”到“過得好”】

  十八大以來,推進新型城鎮化成為重要任務,新型城鎮化的主要特徵是提高城鎮化的品質,我國城鎮化已由粗放發展階段進入到提升品質的新階段。

  自1991年到2019年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污水處理率、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從54.8% 、23.7% 、14.86% 、20.10%提升至98.78%、97.29%、96.81% 、41.51%。城鎮化的發展更加細化可見,人們對城市的發展也更加具體可感。

  2021年國家全力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品質發展。切實轉變城市開發建設方式,統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和品質提升,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城市。

  中國城鎮化之路不僅見證著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與空間擴張,更蘊含著中國數十來年改革建設發展的光輝成就。新型城鎮化以提升城鎮的發展水準、服務能力、文化功能等為中心,真正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宜居宜業之地。

  中國的城鎮,將真正實現讓人們既要“留得下”,也要“過得好”。

參考來源:新華社、新華網、經濟日報、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編輯:陳伸、陳凱茵、孫詩淇(實習)、陳彥宇(實習)

制作:侯軼銘

010020050640000000000000011109151211316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