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肺炎日來臨之際,多位兒科與公共衞生專家發出警示:肺炎球菌,這一看似普通的細菌,正悄然威脅着全球數百萬嬰幼兒的生命。最新數據顯示,每年全球有超過70萬5歲以下兒童死於肺炎,相當於每43秒就有一名兒童因為肺炎失去生命。肺炎球菌也是導致我國5歲以下兒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死亡的主要致病菌。
成都市婦女兒童中心醫院兒童重症醫學科主任張國英指出,2021年《柳葉刀》全球死因分析顯示,下呼吸道感染佔5歲以下兒童死亡原因的14.2%,僅次於早産,高居第二位。而在中國,0–12月齡的侵襲性肺炎球菌性疾病(IPD)患兒中,超過半數(53.7%)需進入ICU治療,近四成(38.8%)需氣管插管。即便接受規範抗生素治療,肺炎球菌腦膜炎的病死率仍高達20%–30%。
“肺炎球菌一旦突破防線,可能侵入肺部、血液甚至腦膜,引發肺炎、菌血症或腦膜炎,後果往往不可逆。”張國英説。
為何嬰幼兒如此脆弱?張國英解釋,嬰兒出生時雖能從母體獲得抗體,但這些保護性抗體通常在6–14周齡後迅速衰減,至6月齡基本消失。而孩子自身的免疫系統要到5歲左右才趨於成熟。這一“免疫空窗期”,恰與IPD高發年齡段(6月齡至2歲)高度重合。尤其在秋冬季節或入園初期,密集接觸進一步放大了感染風險。“這不是孩子‘體質差’,而是生理發育的自然階段。”她強調。
面對這一“隱形殺手”,專家一致認為,疫苗接種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手段。北京市朝陽區六里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科科長陳秋萍指出,13價肺炎球菌多糖結合疫苗(PCV13)最早可在6周齡接種,常規推薦按2、4、6月齡完成三劑基礎免疫,12–15月齡加強一劑,共四劑。如果錯過常規接種流程,只要在5歲前完成補種,仍能獲得有效保護,建議提前和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溝通,根據孩子年齡制定個性化接種計劃,避免因疏忽錯過保護時機。
“兒童肺炎疫苗就像擋住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阻止後續一系列重症連鎖反應。”陳秋萍説。她援引中國疾控中心近年監測數據:自PCV13引入後,社區獲得性肺炎及PCV13覆蓋血清型相關肺炎的發病率顯著下降。這一趨勢與全球經驗一致——美國疾控中心(CDC)明確將疫苗列為“預防肺炎球菌疾病的首選策略”,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亦將其納入常規嬰兒免疫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流感可顯著增加肺炎球菌感染風險。研究顯示,每個流感季約12%–20%的IPD病例由流感誘發,合併感染患兒進入ICU或死亡的風險更高。因此,同步接種流感疫苗同樣關鍵。
然而,在實際接種中,一類群體處境尷尬:早産兒、先天性心臟病患兒、哮喘或食物過敏兒童等“特殊健康狀態”兒童。
“很多家長被告知‘孩子身體狀況特殊,不能打’,其實這是誤解。”北京市海淀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主任醫師張良芬説:“這些孩子恰恰是肺炎球菌感染高危人群,更需疫苗保護。我們正是針對這種情況開設了特殊健康狀態兒童評估門診。”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院預防保健科主任戴家振提醒,疫苗的安全與效果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接種前應確保孩子無發熱、急性感染等不適症狀,且無對疫苗成分過敏史;若正在使用免疫抑製劑、激素類藥物,需提前詳細告知醫生。來接種疫苗時,既不宜讓孩子空腹,也不宜吃得過飽,換上乾淨、寬鬆的衣服,便於露出接種部位。
接種後需留觀30分鐘,以便出現異常情況時醫生能及時處理;回家後要讓孩子多休息,避免劇烈運動,多飲水,不要搓揉接種部位,注意保持接種部位清潔,以防局部感染,同時密切觀察孩子的體溫、精神狀態以及接種部位變化。“絕大多數反應如局部紅腫、低熱等,屬於一般反應,1–2天內可自行緩解。”戴家振強調:“如孩子出現高熱(體溫≥38.5℃)且持續不退、發熱超過3天,或出現其他全身不適症狀、異常哭鬧等情況,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並向接種單位反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