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9月28日電 題:台灣花蓮堰塞湖釀慘重災情 民進黨當局及政客表現引發輿論痛批
新華社記者
近日,颱風“樺加沙”帶來的強降雨致台灣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已造成17人死亡、7人失聯及83人受傷。在嚴重災情面前,民進黨當局和綠營政客不思全力救災,反而大搞推諉卸責、黨同伐異的政治鬥爭,持續引發島內輿論痛批。
2025年7月,受強颱風“韋帕”外圍環流影響,花蓮縣萬榮鄉上游林地發生大規模崩塌,土石阻塞河道而形成一座壩體高度約200米、體積約2億立方米的堰塞湖。這座堰塞湖位於馬太鞍溪上游,屬高風險地帶。8月颱風“楊柳”掃過台灣期間,下游7個村落收到預先準備疏散的警示。然而,當時未發生溢流,僅維持監測狀態。9月,颱風“樺加沙”再次逼近台灣東部,帶來連日暴雨。9月22日,花蓮縣政府針對下游光復鄉、鳳林鎮等地住戶啟動疏散行動。
災情發生後,&&&機構負責人卓榮泰指控國民黨執掌的花蓮縣政府部署民眾撤離行動“有瑕疵”,稱當局“早有警示”,指責縣政府“怠慢失職”。花蓮縣政府強調基層全力救災,批評當局“甩鍋”與帶風向。有一線救災人員則在社交媒體發文直言卓榮泰的説法讓人“心冷到想離開台灣”,痛批直到21日晚才接到1天內要撤離8000人的通知。
花蓮縣政府在&糖光復糖廠區設救災指揮所,&&&災害應變中心也在糖廠設救災協調所,僅相距約300米。據島內媒體報道,基層救災人員忍不住感嘆,當局和縣政府“何時能齊心救災”?
台灣媒體還報道,民進黨內部社交媒體群組在災後的對話截圖近日被曝光,民進黨籍民意代表王定宇在發言中建議黨政團隊通過第三方釋出“具殺傷力”的消息,以利“友軍”和民進黨籍民代、政務人員“接着反擊”。島內輿論痛批民進黨當局和綠營政客眼中全無救災,只有鬥爭、卸責。
“一場災難,看在民進黨眼裏,難道都變成了‘機會’?”台灣《聯合報》發表評論指出,災難當前,馬太鞍溪堰塞湖危機未解。再怎麼看,眼下都不是政治文宣戰及口水戰的時機。在理當齊心救災之際,民進黨卻接連上演串連推諉的醜戲,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如果黨同伐異的政治文化不改,賴清德的“社會防衛韌性”只是笑話。
災後,有媒體曝光花蓮縣政府在堰塞湖7月形成後就不斷求援,民進黨當局卻稱“無立即潰堤危險”,未予處置,此事有當時協調會議的記錄為證,但綠營仍不斷攻擊花蓮縣政府“不作為”。
災害無情,民進黨當局的冷漠更讓災區民眾寒心。賴清德25日前往花蓮“勘災”,有災民當面陳情説孩子外出工作、丈夫身體不好,希望幫助清理家園,得到的回答竟是一句“好像每一家的老公身體都不好”,引發島內輿論痛批“缺乏同理心”“不知民間疾苦”。
島內社交媒體針對此次花蓮災情發起了一項網絡投票,高達八成的網友認為民進黨當局該對此負最大責任。
台灣水利專家李鴻源近日受訪&&,政黨政治對立讓災民受到不必要傷害,呼籲停止口水戰,全力投入救災工作。島內一位大學教授投書媒體直言,天災無法避免,但災難現場不應成為政治劇場。以災區災民需求為首務,言行一致,才是賴清德作為當局領導人應有的態度。
與政治卸責、攻訐、作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灣民間自發的救援行動給災區民眾帶來的溫暖。連日來,開往花蓮的火車幾乎班班客滿,來自台灣各地的民眾自備鏟子等工具前往災區協助救災,被輿論親切稱為“鏟子軍”。他們在災民家裏幫忙清理淤泥,照顧老弱災民,在30多攝氏度高溫下從早到晚揮汗工作,成為這次花蓮救災中“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