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光影流年|天山之下 綠洲新韻-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5 09/28 10:59:17
來源:新華社

我在現場·光影流年|天山之下 綠洲新韻

字體:


  天山腳下的烏魯木齊市城區一角(2022年3月30日攝)。

  新疆是個好地方。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滄海桑田,從帕米爾高原到塔裏木盆地,從莽莽崑崙山到神秘悠遠阿爾泰山,沙漠綠洲唱新韻,草原牧歌起新聲。作為記者,我無數次走過“三山兩盆”,透過取景器和新疆相逢、相識、相知,不知不覺已進入第10個年頭。十年一瞬,疆影入夢來。

  這是在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拍攝的夏季牧場景觀(2018年8月20日攝)。

  向遠處行,往實處拍。入職至今,適逢我國完成脫貧攻堅,接續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進程。我的鏡頭與天山南北的火熱實踐同頻,在沙漠腹地、在西陲高原、在雪山草原,記錄下各族幹部群眾奮力奔向美好生活的身影。

  翻閱這些時光切片,觸摸新聞現場底片中留存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韻,更能感知個體命運變遷背後的時代力量。

  別了,沙海之心

  搬遷前,新疆於田縣達裏雅布依鄉五小隊,依明·買提庫爾班在門前的胡楊樹上打電話。依明家距離鄉政府約1小時車程,手機信號不穩定,網絡信號無法覆蓋。(2019年3月17日攝)

  2019年冬,依明·買提庫爾班下定決心搬離沙漠腹地老村時,已在沙海胡楊林間生活了30多年。

  這個名叫達裏雅布依的村莊,隸屬於新疆於田縣,深入塔克拉瑪幹沙漠200多公里,曾被稱為“最後的沙漠部落”。這裡沒有公路與外界相通,沒有長明電,沒有網絡信號,人們飲用苦鹹水,就醫上學極度不便。

  依明祖輩世居於此。有一次尋訪,我從縣城出發,在嚮導的帶領下翻越連綿沙丘,花了7個多小時走完這200多公里,才見到依明一家。老人們説,在過去,這條路趕着駱駝要走10多天。

  依明·買提庫爾班(前)和妻子抬着行李跨出老家的籬笆墻,準備乘車前往安置點(2019年11月17日攝)。

  搬遷那天,依明和妻子鎖上老房子,抬着行李跨出籬笆小院。多次與這家人同吃同住後,我深知,他們跨出這一步的意義。

  第一次用防盜門、第一次交電費、第一次用燃氣灶……“一步千年”的跨越,就這樣寫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依明始終放心不下的羊群和老房子,都有了新的歸宿。結合村民實際需求,達裏雅布依先後組建了養殖、旅游等合作社,交給能手大戶負責,讓更多勞動力有時間前往縣城或外地務工就業。

  妻子艾比比汗打開新居的大門,依明扛着地毯在一旁等待進入新居(2019年11月18日攝)。

  在新疆於田縣達裏雅布依鄉政府駐地附近的村莊,村民熱和買提·買買提明在幫助該鄉首批易地搬遷貧困戶轉運行李(2018年9月5日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易地扶貧搬遷前的於田縣達裏雅布依鄉學校學生宿舍(2018年9月5日攝);下圖為5歲的阿不都沙拉木·庫爾班在新學校午休(2019年11月19日攝)。

  拼版照片:上圖為搬遷前,達裏雅布依村村民古麗巴哈爾·阿不都拉在家中做飯(2018年9月4日攝);下圖為古麗巴哈爾·阿不都拉在於田縣的一家打馕店上班(2024年11月11日攝)。

  小朋友奔跑在新疆於田縣達裏雅布依新村(2024年11月9日攝)。

  這是2024年11月7日拍攝的新疆於田縣達裏雅布依舊址景區一角。

  “花”開帕米爾

  在中國鐵路烏魯木齊局集團有限公司庫爾勒客運段辦公樓,艾爾開牙·多力開帶領同事開展值乘前的業務學習(2025年1月15日攝)。

  列車沿着鐵軌疾馳,途經塔裏木盆地、河西走廊、四川盆地等地,這是28歲的艾爾開牙·多力開再熟悉不過的地方。但這些對很少離開高原山村的父母來説,都是陌生的。

  艾爾開牙在帕米爾高原上的雪山草場間出生長大。光陰荏苒,從顛簸的馬背到流動的列車,她成長為我國首位塔吉克族列車長。她的經歷就是新疆各族青年以青春奮鬥與祖國共成長的縮影。

  在由喀什開往成都西的列車上,艾爾開牙·多力開與民間藝人一起為乘客跳舞(2024年4月19日攝)。

  遙遙山路伴隨着她的整個上學階段,但好在路越走越寬、越走越好。畢業那年,正逢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為了幫助解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就業問題,鐵路部門在新疆喀什等地招聘1000多名畢業生。

  物流管理專業的艾爾開牙抱着試一試的心態,參加考試,最終順利入職。結緣鐵路,開啟了這位塔吉克族姑娘全然不同的人生,她也將此視為“一段幸福的緣分”。經過一步步歷練,艾爾開牙於2023年考取列車長。

  年復一年,列車駛過大大小小的城鎮,沿途的發展變化閃現在車窗外,也印刻在她心裏。艾爾開牙提升自我的同時,還目送着更多的父老鄉親踏上旅途,外出找尋不一樣的生活。

  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瓦恰鄉夏布孜喀拉村,一位長輩(右)和艾爾開牙·多力開告別(2024年3月22日攝)。

  在新疆,人們習慣用“花朵”代指女性。“花”開帕米爾,柔美又頑強。朵朵花開,鮮活動人,成為點綴嚴酷高原的靚麗風景。

  拼版照片:上圖為都熱·加爾曼的妻子那尼克·苦卡尼在山谷舊居中縫製搬遷後需要使用的新被子(2018年11月13日攝);下圖為那尼克·苦卡尼在愛民村的新家中製作手工刺繡(2020年6月3日攝)。

  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塔什庫爾幹鄉瓦爾希迭村村民瑪依努爾古麗·依克木在民宿內擺放物品,準備招待游客(2020年6月4日攝)。

  這是在新疆塔縣塔什庫爾幹鄉薩熱吉勒尕村拍攝的馴馬中的古麗艾薩·迪汗(2025年3月21日攝)。她是全縣首位參加5000米速度賽馬的女騎手。

  在新疆塔縣蔥嶺演藝中心,青年舞蹈演員阿曼古麗·瓦比克參與音樂劇《拉齊尼·巴依卡》的演出(2025年3月22日攝)。

  在新疆塔縣庫科西魯格鄉衞生院,深圳援疆新生兒科醫生潘千(左一)與村民、鄉衞生院醫護人員交流(2025年3月24日攝)。

  聽,牧歌起新聲

  冬牧場上巴哈提家的房屋。屋旁的白色汽車是為慶祝小女兒昆樹阿克考上大學所買的禮物。(2023年12月1日攝)

  距北京3000多公里的西北邊陲,新疆北部重要牧區裕民縣境內山巒起伏、牧草優良。50多歲的牧民巴哈提·特留克西一家居住於此。

  “巴哈提”意為“幸福”,這個名字承載着父輩對下一代美好生活最質樸的期許。牧歌飄過數十載,幸福圖景靠着一家人勤勞的雙手、藉&社會進步發展的大勢,變為現實。

  父輩把牧鞭傳到手中,巴哈提和勤懇的丈夫哈布得拉什麼·努素普別剋日復一日勞作,家底逐漸殷實。牛羊馬匹漸多,夫妻倆把石塊和牛糞壘起來的棚圈擴了又擴。

  周邊牧民來到家中買東西,巴哈提(右二)向顧客展示收款到賬界面,和大夥兒聊天(2023年2月15日攝)。

  時至今日,一家人手中握着的不再僅僅是牧鞭。富有想法的巴哈提還在牧場上開店經商。起初只有一個衣服櫃那般大小,而今已有約40平方米。日益多元的收入來源、與外地更密切的交流、越發現代的生活改變着以巴哈提一家為代表的新疆牧民。

  與父母走過的崎嶇牧道不同,小女兒昆樹阿克的腳下是一條通往山外世界的求學路。新疆醫科大學、國家免費醫學生項目……這些令牧民對昆樹阿克交口稱讚的關鍵詞,也代表着牧場上的新希望。2023年,我與這戶人家累計相處近兩月,以此為開端,記錄仍在繼續。

  午飯後,巴哈提(右)在家中洗碗,小女兒昆樹阿克在一旁依戀地看著母親,有説有笑(2023年2月12日攝)。身後墻上右上角,挂着30多張昆樹阿克所獲的獎狀。

  牧鞭代代傳,汽笛聲聲至。

  在新疆牧區,世代沿襲的游牧方式正在變化演進,悠揚古老的牧歌也有了更多新鮮元素,而人們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一直沒變。

  在新疆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昭蘇縣分校巴爾格勒津村教學點,42歲的牧民古力巴哈提·斯拉木霍加在復習動物衞生防疫技術課的知識點(2018年1月22日攝)。2019年4月,她和班上的44名同學將拿到畜牧獸醫專業的中專畢業證,有望得到新的就業機會。

  汽車疾馳在位於崑崙山北麓的新疆策勒縣一處高山牧場道路上(2019年5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近年來,新疆偏遠牧區的出行條件得到改善。

  北京2022年冬奧會越野滑雪女子10公里(傳統技術)比賽開賽前,試滑員吐爾松江·布爾力克(左)和隊友哈那提·吐爾遜離開比賽場地(2022年2月10日攝)。兩人都來自新疆北部牧區溫泉縣。

  在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的“夏牧場·游牧文化旅游節”上,北京姑娘周方怡(前)在展廳前彈奏冬不拉,她的“游牧”文創搭檔扎伊拉·也斯達吾列提在身後準備展品(2024年6月15日攝)。

  進行機械化轉場的牧民開車行駛在新疆那拉提草原深處(2025年6月11日攝)。

  非凡歲月見證民生跨越

  在這片佔全國陸地國土面積約六分之一的廣袤地域,還有更多人奮戰在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征程上。寒來暑往,秋收冬藏,正是他們的腳踏實地,令河山壯闊,共同奏響“我們新疆好地方”的恢弘樂章。

  新疆新源縣別斯托別鄉恰普河加嘠村村民在那拉提草原深處噴灑除毒害草藥劑(2018年5月26日攝)。

  電力工人在新疆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深山中安裝用於放線的零件(2019年11月23日攝)。

  翻越雪山達坂後,參與新疆全民免費體檢服務的部分西合休鄉衞生院醫護人員在山中休息時合影(2020年5月2日攝)。

  天文科技工作者馮國傑在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慕士塔格觀測站內巡查(2020年6月15日攝)。

  在新疆尉犁至且末沙漠公路建設現場,工人李明友爬過沙丘觀察推土機作業進展(2020年5月16日攝)。

  採棉機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沙雅縣的一處棉田進行采收作業(2020年10月23日攝)。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葉城二牧場三連的幹部職工騎着牦牛行進在巡邊路上(2020年12月25日攝)。

  瑪依塔斯防風雪搶險基地的工作人員頂風冒雪搜尋被困旅客(2021年1月23日攝)。

  為國巡邊50餘年、“七一勳章”獲得者魏德友老人在中哈邊境新疆薩爾布拉克草原上放牧巡邊(2021年6月8日攝)。

  棉農在新疆沙灣市大泉鄉五道河子村的棉田春播,一旁的小麥長勢良好(2022年4月17日攝)。

  新疆喀納斯景區公安局交警大隊民警馬國軍在一處山路雪崩救援現場工作(2023年1月8日攝)。

  東方物探公司塔裏木物探處2170隊33歲的鑽工譚金龍在峭壁上搬運鑽井設備(2023年6月18日攝)。

  烏蘭薩德克養護站工人烏斯曼·巴克駕駛裝載機在獨庫公路的雪崩多發路段上清雪(2023年5月9日攝)。

  由警車開道、救護車隨行的上學車隊穿行在崑崙山區,帶着西合休鄉的初中生前往縣城上學(2024年2月26日攝)。

  在位於新疆和靜縣的天山勝利隧道出口,和靜縣烏蘭牧騎隊演員(右)向施工方代表敬獻哈達(2024年12月30日攝)。當日,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隧道——天山勝利隧道全線貫通。

  黃昏時分的將軍山國際滑雪度假區(2025年1月24日攝)。將軍山國際滑雪度假區在夜間開放多條雪道,以滿足“雪友”多樣化需求。

  這是2025年2月20日在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拍攝的中國石油塔裏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當日,我國首口超萬米科探井勝利完鑽。

  記者:胡虎虎

  本期主持:呂帥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