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將“漢人”變“其餘人口” 各界痛批荒謬可笑-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13 21:22:15
來源:新華網

&&&機構將“漢人”變“其餘人口” 各界痛批荒謬可笑

字體:

  新華社&&5月13日電(記者李建華、楊曉靜)&&&行政機構日前對相關網站關於“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組成”的表述進行修改,將“以漢人為最大族群,佔總人口96.4%”改為“2.6%為原住民族群,另外來人口占1.2%,其餘人口占96.2%”。此舉引發島內輿論批評,各界痛斥民進黨當局的做法“荒謬可笑”,本質依然是“去中國化”的政治操弄。

  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戚嘉林接受記者採訪&&,灌輸“台獨史觀”,推行“去中國化”,是企圖削弱台灣社會對兩岸血脈相連的認知。將“漢人”列為“其餘人口”,這樣明目張膽扭曲客觀統計數據的表述,是倒行逆施、數典忘祖,令人髮指。

  民進黨前民意代表沈富雄在一檔政論節目中直言此舉“很荒唐”,目的就是要“去中”,硬是要把台灣跟大陸講得比較遠,再去想盡辦法“合理化”。

  中國國民黨籍民意代表陳菁徽指出,從統計學觀點看,一般是介紹大部分後其餘細項歸類成其他。民進黨當局的做法實屬奇葩,是在搞認知作戰,企圖欺騙民眾。

  此事在網上也引發網友廣泛質疑。有島內網友在社群中嘲諷:“現在叫你其餘人口,過不久會叫你多餘人口。”還有網友説:“96.2%叫做其餘,不覺得奇怪嗎?余太多了吧?”

  “當局‘去中國化’走火入魔了。”&&市議員李明賢在臉書上發文説,自己來自屏東,外婆有少數民族血統,外公是老兵;爺爺、奶奶雖是閩南人也有客家血統,這樣算起來他是哪一種人口?“這是假學術之名,企圖撇除過去歷史、血緣連結。”

  《聯合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作為展示台灣基本人口結構的重要文件,應當清楚呈現族群比例與組成。行政機構悄悄將網站簡介中的“漢人”改成“其餘人口”,還推脫説是因應“監委建議”“促進族群平權”而修正,但真相只是民進黨嫌“去中”不夠還要“去漢”,結果欲蓋彌彰反鬧笑話。

  記者登錄&&&機構相關網站發現,除了將“漢人”列為“其餘人口”,下面介紹中只有“少數民族”,而“閩南族群”即從明清開始的大量漳泉移民“不見了”。

  《中國時報》發表社論指出,&&&機構盡其全力避免説出佔台灣人口最多數的是閩南人。因為閩南人來自福建,民進黨想通過篡改史實、繞開真相,去塑造不知所云的“台獨”意識形態。

  《聯合報》文章指出,從教育課綱的中國史淡化、地圖上“中國”字樣的消退,再到正式場合中對“漢文化”的回避,如今連人口分類中“漢人”二字也遭除名,這一連串操作是一場經過縝密設計的“去漢化”運動,它以多元之名,行文化排除之實。

  島內輿論認為,族群的生命史是深植在家族血緣與人心深處的真情,民進黨當局這是要把島內超過96%的主體族群變成“其餘”的無根浮萍。但台灣有源遠流長的河洛文化、漢學詩文,也有客家文化傳承。這樣清楚的族群脈絡,豈是一句“其餘人口”就能改變的?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