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報道丨向陽而生,循夢而行——從台胞故事看2024年兩岸融合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12/30 21:06:55
來源:新華網

年終報道丨向陽而生,循夢而行——從台胞故事看2024年兩岸融合發展

字體:

  新華社北京12月30日電 題:向陽而生,循夢而行——從台胞故事看2024年兩岸融合發展

  新華社記者阮周圍、潘清、鄧倩倩

  又是一年歲末時。在即將過去的2024年,廣大台灣同胞與大陸同胞攜手同行,厚植兩岸親情。他們向陽而生,循夢而行,積極投身兩岸交流合作與融合發展大潮,共享大陸發展的機遇與利好。新華社記者採訪了三位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胞,聽他們講述年度感悟和新年期盼。

  “盼望搭乘大陸持續發展的列車,抓住機遇、奮力前行”

  臨近年底,湖南富麗真金家紡有限公司總經理、&&杜俊毅特別忙碌。幾天前,公司新建床墊生産車間通過驗收,將於2025年第二季度正式投産。

  “公司在大陸發展20餘年,得益於廣闊市場,銷售規模逐步擴大。2024年,我們新建這條生産線,以期擴大規模化生産。”杜俊毅説。過去一年,他還和團隊赴大陸多地采風,借鑒湘繡、蘇繡、傳統水墨畫等文化元素,打造兼具傳承與創新産品。

  在杜俊毅看來,公司2024年的生産經營拓展,正是&企台胞共享中國式現代化機遇的具體寫照。

  過去一年,大陸持續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完善增進台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助力台胞&企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系統部署,為兩岸交流合作、共同發展注入新動能、提供新機遇。

  “&&&企在大陸發展的信心,源於大市場的吸引力,還得益於各項政策措施切實保障。”杜俊毅説,“具體到我們公司,大陸不僅支持拓展內需市場,還加強知識産權保護,這些都堅定了我們在湖南這片熱土扎根的信念。”

  杜俊毅&&,近年來,台胞到大陸築夢圓夢蔚為潮流,越來越多台胞在大陸開創出多彩新天地,成為一道跨越海峽的美麗風景線。

  “&&&企對兩岸産業合作與融合發展充滿信心,我們盼望搭乘大陸持續發展的列車,抓住機遇、奮力前行。”他説。

  2024年4月19日,&&杜俊毅(右一)全家在長沙市芙蓉區西湖社區舉辦的世界讀書日活動中被評為“書香家庭” 。新華社發

  如今,杜俊毅和家人已把湖南當作“第二故鄉”。“年幼時在台灣的課堂上,我曾背誦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想象洞庭湖水天一色。現在,我的孩子在湖南背誦相同詩句,憧憬充滿希望的未來。”

  “新的一年,希望兩岸同胞同心同行,共同發展,為實現民族復興的光榮夢想一起努力。”他説。

  “期待更多&&了解真實的大陸,兩岸青年越走越近”

  為企業發展運籌帷幄,為&&拓展商機、排憂解難……在大陸打拼20餘年,現任全國&企聯常務副會長、上海市&協會長的張簡珍總是“忙並快樂着”。回顧2024年,張簡珍把組織和參與兩岸青年交流活動視為年度記憶裏最溫暖的篇章。

  2024年7月27日,現任全國&企聯常務副會長、上海市&協會長的張簡珍(二排左七)帶領台灣大學生參加“海上追夢·守護雲岡”兩岸青年交流研習營,觸摸歷史文脈。新華社發

  帶領台灣年輕人赴雲岡石窟參加兩岸青年交流研習營,觸摸歷史文脈;贊助青春版《牡丹亭》重返台灣巡演,傳播中華文化之美;參與主辦“海峽兩岸青年活力嘉年華”,鼓勵兩岸新一代交流互動——談起點點滴滴,她感慨尤深:“兩岸年輕人之間的情誼令人難忘!”

  過去一年,兩岸多種形式交流交往不斷,青年無疑是其中最活躍的群體。兩岸青年在一場場交流活動中親密互動、真誠交心,讓包括張簡珍在內的台灣同胞為之動容。

  春天、冬天,中國國民黨前主席馬英九兩次率台灣青年來大陸交流,足跡遍佈大江南北,隨行台灣青年增進了對中華文化的情感與認同;作為回訪,大陸高校師生訪問團於11月底至12月初赴島內交流,台灣民眾讚嘆大陸青年的青春風采,大陸師生也感受到台灣同胞的熱情友善。

  心走近了,海峽就是咫尺。在張簡珍看來,“兩岸一家親”,親在骨血裏,而青年之間心靈相通是兩岸共創美好未來的重要基礎。

  秉持這樣的信念,張簡珍期待着,新的一年與&&同仁攜手,為兩岸青年互學互鑒、交流交心繼續搭建&&、創造機會。“&&的成功得益於大陸的支持,所以我們更應成為兩岸深化交流融合推動者。”她説。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台灣青年不能也不會缺席。我期待更多&&了解真實的大陸,兩岸青年越走越近,加深情誼。為此服務是我的責任和使命,或許會更忙碌,但我樂此不疲!”張簡珍説。

  “希望有更多台灣同胞來到大陸,追尋自己的血脈和文化”

  從北京到廈門,從&&成長為&師,從助理教授升格為副教授——一路走來,廈門大學教師陳經超在大陸一步一腳印,闖出一片天地,找到內心歸屬。“我和這片土地命運相關,休戚與共。”他説。

  2024年3月24日,廈門大學教師陳經超(右三)和家人在祖籍地福建省平和縣尋根祭祖。新華社發

  對陳經超而言,2024年意義非凡。在福建省平和縣&&幫助下,他梳理清楚了家族祖先200多年前遷&的歷史,找到祖籍地平和縣南勝鎮龍心村,同台灣族親一起與福建宗親相認,一道祭拜先祖,共敘血脈親情。

  “從1991年第一次踏上大陸,到一償尋根祭祖夙願,我用了30多年。”陳經超感慨道。

  正如台灣詩人余光中所寫:“布穀鳥啼,兩岸是一樣的咕咕;木棉花開,兩岸是一樣的艷艷。”兩岸同胞渾然天成的親情深植於中華民族共同的血脈與文化。

  4月,馬英九和台灣青年一行赴陜西省黃陵縣祭拜黃帝;11月,台灣民意機構前負責人王金平到福建參訪,在王氏家廟與宗親共祭先祖……回顧2024年,一個個台胞尋親謁祖故事為兩岸中國人血濃於水的天然情感和民族認同寫下生動注腳。

  在陳經超看來,“兩岸一家人”既是歷史、也是事實,更是誰也否定不了、抹殺不掉的執着和情感。“我圓了家族百年尋根夢,會不斷告訴在台灣的下一代:我們的根在大陸。希望有更多台灣同胞來到大陸,追尋自己的血脈和文化。”他説。

  談及在大陸的工作生活,陳經超感嘆,培養出一批批學生、向年輕人弘揚中華文化,始終是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

  “對於兩岸中國人來説,不管走多遠,始終不忘根本,不論分隔多久,終將團圓。”陳經超説,“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參與搭建更多的兩岸文化交流橋梁,努力做更多有益的事。”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