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昆明11月26日電(記者荊昭延)柴火在灶膛裏劈啪作響,一陣風掠過,火苗竄高,險些“吞沒”灶上的砂鍋。民宿老闆陳安顯不慌不忙掀起鍋蓋,早被柴火燒得外表焦黑的鍋中,澄亮油黃的湯汁泛起細密油花。他撒下幾顆銀杏果,正準備添置幾套桌椅時,便聽見了門口游客的喊聲。
“老闆,房間還有嗎,我們來住宿!”兩位游客拖着行李箱站在院門口,好奇地探頭張望。陳安顯背過手去,擦掉黑色鍋灰,一路小跑,把金黃落葉踩得脆響:“哎,來了,裏面請!”
又是一年銀杏黃。此時的雲南省騰衝市固東鎮江東村,仿佛被鍍上了一層鎏金,1萬多畝銀杏林鋪展成金色的海洋。村裏那棵樹齡超1300年的“銀杏王”,枝繁葉茂,見證着村莊的歲月流轉。

每逢這時,也是陳安顯最忙碌的時候。開民宿的同時,他還做起了餐飲。“秋風一吹,銀杏葉變黃,正是採摘白果的好時候。”陳安顯説,自己留一部分食用,大部分對外銷售,收入十分可觀。隨着寒冬臨近,游客不再滿足於簡單的烘烤白果,他便研發出銀杏花蛋餅、香酥銀杏小腸等特色菜式,“其中最受歡迎的,還要數銀杏燉土雞”。
得益於當地特有火山灰的滋養,江東村所産的銀杏果肥而味美。在採果、食果的日常裏,一代代人的生活綿延不息。除了藥食同源的價值,銀杏更成為當地的“致富果”——村莊變景區、村舍變民宿、村民變導游,這些“金果果”讓村民們的腰包漸漸鼓了起來。
相比於傳統的看山看水,江東村拉滿了游客的“情緒價值”:可以打卡“村咖”,由銀杏葉點綴,品一杯醇厚又地道的保山小粒咖啡;搭一頂帳篷,和親朋好友圍坐一起,野餐露營;還可以穿着新中式漢服,或者特色民族服飾,沉浸式體驗銀杏文化的獨特韻味。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0月,這個“銀杏村”共接待入村游客37.2萬餘人次,其中旅居15日以上的游客約4000餘人,村內民宿也從最初的8戶發展到159戶。實現餐飲及農特産品收入1500余萬元,帶動農戶增收600余萬元。
銀杏樹別名叫“公孫樹”,“公公種樹,孫孫得果”,當地的銀杏樹長則90年短則30年才挂果。代代養護,銀杏樹得以年復一年地回饋,為當地帶來穩定增收。
當下,江東村建立古樹名木保護責任制,將責任落實到村、管委會、村民小組和個人,並制定村規民約。靠山養山,靠水養水。當地通過修林管護、幼苗補植等,擴大以銀杏林為主的綠化面積。現已綠化約2.15萬畝,約佔全村林地總面積的60%。
同時,結合當地的非遺項目和傳統手藝,銀杏元素被廣泛運用於江東絨繡、騰衝皮影戲、滎陽油紙傘等。文化與旅游相融合,構建起了一部立體的江東銀杏村“風物志”。
“時隔十多年,再回江東村走走。”江蘇游客朱先生説,如今的村莊不再是單一景點,一條多元的文旅産業鏈正在形成,“但始終不變的,是當年那一抹讓我難忘的銀杏黃”。



